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紫胸佛法僧
佛法僧科佛法僧屬下的一個鳥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紫胸佛法僧(学名:Coracias caudatus,台湾作燕尾佛法僧)是佛法僧目佛法僧科佛法僧属下的一种鸟类。[3]这个物种主要分布于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从索马利亚延伸至南非,栖息于稀疏森林、开阔草原与灌木地等环境,以节肢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为食,常被视作是肯亚的非正式国鸟。
燕尾佛法僧体色鲜明,喉咙和胸部呈紫色,腹侧多为蓝色,背部为褐色,头顶具白色斑块,并有橄榄绿色的头冠与后颈;尾羽具两条延伸的细长黑色飘带。其飞行时会做出上升、翻滚、下降的特有动作,可能与求偶、领域宣示或社交行为有关。叫声沙哑而不悦耳。目前该种在分类学中有两个亚种,两者的差异在于胸部羽色为蓝或紫色。本种在繁殖时具有明显领域性,一般于树洞内以草筑巢,每窝产2—4枚白色卵,由亲鸟共同孵育,约22—24天孵化,35天左右离巢。
目前燕尾佛法僧的族群分布广泛、数量稳定,未受显著威胁,因此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无危物种。
Remove ads
物种发现与分类
紫胸佛法僧为瑞典博物学家卡尔·林奈于其1766年《自然系统》第十二版中描述的物种,其引用了1760年马蒂兰·雅克·布里松描述为“Le Rollier d'Angola”的一种鸟类为Coracias caudata,其模式产地位于安哥拉。[4][5]
属名Coracias是源自古希腊文的κορακίας(罗马化:korakías),衍生自κόραξ(罗马化:korax,指“乌鸦”)。[6][7]亚里士多德将佛法僧描述为一种与乌鸦相似且嘴巴呈红色的鸟,但其有可能指的是鸦属或山鸦属鸟类。[8][9][10]:117种小名caudatus在拉丁文是“有尾巴”的意思,指其具有尾巴的特征。[10]:94该物种原本的种小名虽是使用caudata,但因属名的Coracias为阳性名词,而caudata为阴性,根据《国际动物命名规约》需性属一致(即种名需与属名的名词性别需要一致),因此caudata被caudatus替代至今。[11]:372[12]
燕尾佛法僧被认为与蓝头佛法僧和蓝胸佛法僧形成超种的关系,但与前者亲缘关系更为密切。[11]:372衣索比亚曾出现过蓝头佛法僧和燕尾佛法僧的杂交种。[11]:343
Remove ads
燕尾佛法僧有两种亚种:[3]
形态描述

燕尾佛法僧的体长28—38公分;体重87—135公克;鸟喙平均宽9公釐、长12.6公釐;翼展50至58厘米;翼长平均长16.1公分;跗骨平均长22.5公釐;尾长平均12.1公分、额外的尾部飘带可长达9公分。[13][14][15][16]其寿命估计有10年。[16]
指名亚种有白色的额头、眉毛和下巴;眼周黑色,带有光泽的橄榄绿色头冠和后颈;颊部呈粉橙色;喙为褐黑色;眼睛虹膜为深褐色;耳羽、喉部下半和胸部呈浅紫色并带有密集的白色斑纹。[11]:372[13]背部褐色,腹部呈淡蓝色,臀部深蓝色;腿和脚为黄绿色。[11]:372[13]翅膀呈深蓝色,包括次级覆羽,其他覆羽呈较淡的蓝色,主覆羽和飞羽基部呈明亮的蔚蓝色。[13][11]:372尾巴中央呈蓝灰或暗蓝绿色,偏外侧尾羽呈蔚蓝色并带有黑色尖端,而最外侧的尾羽拉长形成黑色的飘带。[11]:372[13]这种长飘带的存在可能是用于增加辨认度或停栖时平衡用,而非用作求偶用途。[11]:346雌雄外观相似,但雄鸟体型稍大于雌鸟。[11]:372[13]
北部亚种的头肩的羽毛则较偏蓝绿色;喉部的粉紫色区域并不延伸至耳朵附近,喉部下半和胸部呈绿色或蔚蓝色而非淡紫色;在胸腹之间可能会有一块紫色区域。[17][13]
幼鸟比成鸟暗淡得多,没有明显的眉斑,额头和眉毛呈淡褐色,脸颊和胸部带有宽广的白色条纹,喉部和胸部为淡灰粉色,并带数根紫色羽毛,背部呈橄榄褐色调,没有尾部飘带。[13][18]燕尾佛法僧的幼鸟与拍尾佛法僧另一亚种的幼鸟相当类似,但后者覆羽为灰蓝色而非红棕色。[11]:372
本种外观上与蓝头佛法僧及拍尾佛法僧相似。蓝头佛法僧的栖息区与燕尾佛法僧在图尔卡纳湖附近的盆地重叠,并同样拥有尾部飘带;但其头冠更绿,颊部呈橙色,喉部为粉红色。[11]:372[13]而拍尾佛法僧则有较为扁平的尾部飘带,且其喉、胸为蓝色,但部分在马拉威的拍尾佛法僧胸部可能为粉红色,此时需要以其较暗的覆羽及深蓝色的初级飞羽辨认。[13]
栖息地与分布
燕尾佛法僧常见于开阔的灌木地、草原、林地和耕地上,分布于索马利亚、衣索比亚、乌干达东南部、肯亚和坦尚尼亚、尚比亚、马拉威、辛巴威、南非纳塔尔省跟川斯瓦省北部、桑给巴尔岛、奔巴岛、刚果民主共和国、蒲隆地、波札那、卢旺达、纳米比亚东北部等地,最高可至海拔3000公尺。[13][18]它们最常见于肯亚东部,在一条250公里的公路上可以记录到16只个体,相当于每平方公里4只。[13]也有报导指出它们会做为过境鸟出现在叶门、阿曼、厄利垂亚。[11]:372[14]
这个物种主要栖息在较稀疏的相思树林、纯粹的草原、树丛繁茂的草原、树木较少的森林、河畔的林地,耕地跟有尤加利树和其他外来树种的种植园中,并会利用任何高架的围栏、电线、粗枝、稳定的物体、或甚至是大型草食哺乳动物的上方停栖休息。其栖息之处较不与人类居住区有所交叠。[11]:372[19]
习性

燕尾佛法僧的指名亚种通常不迁徙,但在繁殖后会进行一定程度的扩散,并可移动至相当远的地区。北部亚种则依地区而有不同的迁徙模式:在索马利亚西北部繁殖的族群,冬季时大多南迁至索马利亚南部,但亦有部分个体留在北方的繁殖地过冬;而在索马利亚南部繁殖的个体则会继续向南迁徙至肯亚,并可能于每年12月至翌年3月间与指名亚种在塔纳河与东察沃国家公园一带混栖。[13]
如同同属其他物种,本种具有“翻滚”的特殊飞行行为,用与社交、求偶或驱逐入侵者上。该行为包括自约10至12公尺高空急速俯冲接近地面,随即快速左右翻滚四至五次,再合翅上升并减速下降,完成约270度的翻转动作。此过程通常伴随尖叫声,并可重复多次。[11]:351[13]
该物种出现在许多国家公园中,例如阿瓦什国家公园、姆布罗湖国家公园、内罗毕国家公园、东察沃国家公园和西察沃国家公园、鲁武武国家公园、利翁代国家公园、乔贝国家公园和埃托沙国家公园。[11]:372
Remove ads

燕尾佛法僧以节肢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为食,包括蝗虫、蚱蜢、蟋蟀、甲虫、蛾类、蝴蝶、蚂蚁、蜘蛛、蝎子、马陆、蜗牛、青蛙、小型爬行动物如蜥蜴和鸟类,且也会食用部分有毒动物如Phymateus viridipes和毛虫。[11]:372[13]
这个物种常停栖于高处观察周围环境,猎食时会俯冲至地面接近猎物,以喙咬住后视情况决定是否携回栖处,再整只吞食或肢解后进食。[11]:372若灌木丛发生火灾,它们会前往邻近区域捕捉逃离火场的昆虫。而若逃逸路径上有道路,行动缓慢的蛇与蜥蜴亦可能成为其猎物。[11]:372[20]

燕尾佛法僧可能采一夫一妻制,且各对繁殖对偶间不会群聚筑巢。[21]其繁殖季因地区而异:索马利亚为每年4月至6月,东非为3月至11月,尚比亚为8月至11月,辛巴威及南非则多在8月至12月间。[11]:372本种具强烈的领域性,繁殖期间尤其好斗且叫声频繁。[11]:372
其巢筑于高于地面2.5至5公尺以上的树洞内,常见于枯死的猴面包树、椰子树、木麻黄或榄仁树上,也曾利用白蚁窝侧面或人工巢箱作为筑巢处。通常这个物种的巢材及建构方式较为简单,仅由数根杂草组成。每窝产下2至4枚白色卵,卵长30—34公釐,宽24.5—28.5公釐。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进行,约22至24天后孵化。[11]:372[13][14]
雏鸟初生时覆有白色或灰色绒羽,5日龄后长出羽毛,至19日龄时已换上完整的灰褐色幼鸟羽衣。[11]:372[14]在圈养环境中,雏鸟于35日龄左右时离巢,之后仍会由亲鸟喂食约10日,直到完全独立。[11]:372
Remove ads
其大多数声音是沙哑而不悦耳的,并不分时间鸣叫,在繁殖季外通常不发出声音。[14]它们会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大声而沙哑的“rak、rak”,并也有“stutter”或“kkrree”的声音。[13][14]在飞行的展示行为中,这种“rak、rak”的声音会变成急促而沙哑的“kaaa、kaarsh、kaaaarrsh”声音。[13]而北部亚种的鼻音可能会较重一些。[18]
威胁与保护状况
燕尾佛法僧的数量未有实际评估,但在2021年的一次研究中评估约有277万只个体。[22][23]虽然未传出有面临任何明显威胁,但仍可能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导致宜居栖地减少,或被非法贸易的威胁。[22][16][24]因其拥有极其广阔的分布范围,因此不符合易危物种的标准,并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划分为无危物种。[22][1]
与人类的关系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