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爪哇疣猪

哺乳动物物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爪哇疣豬
Remove ads

爪哇疣猪学名Sus verrucosus)是猪属的一个物种,为印尼特有种,现仅分布于爪哇岛努沙甘邦岸巴韦安岛(在马都拉岛灭绝),1996年起即被IUCN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物种[1]

事实速览 爪哇疣猪, 保护状况 ...
Remove ads

外观

Thumb
爪哇疣猪(摄于1917年)

爪哇疣猪全身呈灰黑色至红褐色,头部与腹部有部分为红褐色,幼仔则为单色;脸上有三对疣,最大的一对位于耳下,第二对位于眼睛下方,最小的一对则位于犬齿上方,疣会随著年龄增长而变大;背部有突起的鬃毛,自颈后一直延伸到尾部,且长度逐渐变短,其色泽较马来猪亮,呈橘红色至金色[3];尾部不具有毛簇[4]。爪哇疣猪的体型比马来猪大,但尾部较马来猪短,其全长90至190公分,肩高70至90公分(巴韦安岛的族群则为50至70公分),尾长10至19.5公分,耳长10.5至13.2公分[3]。公猪重60[3]至108.2公斤[5],母猪则重43.9[5]至60公斤[3]

分布

爪哇疣猪分布于爪哇南部的勒翁桑仓自然保护区法语Réserve de Leuweung Sancang梅鲁贝蒂利国家公园等至少10个地点、努沙甘邦岸岛的努沙甘邦岸自然保护区以及巴韦安岛上的保护区,其生存环境为海拔800公尺以下的草地与次生林[5]

巴韦安岛的族群有时被视为爪哇疣猪的一个亚种巴韦安疣猪”(Sus verrucosus blouchi[6],也有学者基于形态学研究而主张把巴韦安疣猪提升为独立物种(Sus blouchi[7]。2016年发表的一篇研究指巴韦安疣猪在野外的总数可能介于172至377只间[8]

行为

Thumb
1840年代的爪哇疣猪图画

爪哇疣猪为独居的动物,但有时会形成3至4只的族群;此动物为夜行性晨昏性英语Crepuscular,受惊吓时鬃毛会竖起,逃离掠食者攻击时会将翘起尾巴;猪群受到攻击时会发出如尖锐口哨声般的警戒叫声[5]

繁殖

爪哇疣猪的繁殖季为9月至12月,妊娠期为4个月,小猪出生后的哺乳期为3至4个月。这种猪的平均寿命约为8年,少数被圈养的个体有活至14岁的纪录[9]

目前尚未在野外观察到爪哇疣猪的繁殖行为,有1940年代的纪录显示一窝小猪在1月至3月出生,一胎为3至9只[5];2003年至2005年泗水动物园的爪哇疣猪在3月至8月间产下小猪,一胎为2至4只[10]

保育

IUCN红色名录于1988年将爪哇疣猪列为易危物种,1996年又将其改列为濒危物种。据统计,爪哇疣猪的族群数量在1982年至2006年间锐减了53%,且仍持续下降中[1]。本种最大的威胁来自人类的栖地破坏,农业发展的影响尤其巨大,另外农夫也会捕杀夜间在农地中破坏农作物的猪只,因这种猪体型巨大,休闲狩猎者还会将打猎本种作为挑战,将其作为珍贵的战利品。除此之外,与爪哇疣猪分布范围重叠的马来猪野猪的一个亚种)也对其造成重大威胁,两者会相互竞争资源,还可发生杂交而影响本种的基因库[11]

近年世界动物园暨水族馆协会有一复育爪哇疣猪的计画,为自野外捕捉健康的爪哇疣猪,并在人工圈养下加以繁殖,再将长大后的幼猪释放到野外保护区中[11]。此计画的一大挑战是确保抓到的猪只为纯种爪哇疣猪,因此研究人员需提取DNA加以分析。另外也有计画向大众宣导保护爪哇疣猪的重要性,以及教导当地人如何在外观上区分本种与马来猪[12]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