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特别行动指挥处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特别行动指挥处(英语:Special Operations Command,简称 SOC)是新加坡警察部队下属的战术单位,专责应对骚乱控制及高风险事件。该指挥处于1992年9月10日成立,旨在整合各专业部队为一支统一的战略后备力量,供常规警力于应急计划及严重公共秩序事件中调用。
现任指挥官为高级助理总监Arthur Law Kok Leong,副指挥官为助理总监Koh Tee Meng。
Remove ads
组织架构与下辖单位
特别行动指挥处下辖多个全职单位,包括[1]:
- 警察机动部队(Police Tactical Unit,PTU)
- 特工与拯救单位(STAR)
- 警犬组(Police K-9 Unit)
此外,SOC亦设有辅助单位,其人员主要隶属于新加坡警察部队其他部门,必要时以副职身份支援行动[1]:
位于女皇道基地的特别行动训练指挥部(英语:Special Operations Training Command,SOTC)亦隶属于SOC,负责专业训练工作。
历史沿革
1950年玛丽亚·赫托事件引发骚乱,造成18人死亡。事件后,新加坡警方于1952年6月在惹兰优诺士(Jalan Eunos)的甘榜巴达克(Kampong Batak)成立防暴队(Riot Squad),初期由60名警员组成,专门接受镇暴训练。1952年10月,该部队更名为“储备部队”(Reserve Unit,RU),并扩编为三个各由50人组成的小队。同年12月正式投入运作,首任指挥官为助理警司戴维斯(ASP J. H. Davies)。1955年8月,储备部队迁至其位于翡珑山的首个永久基地。同时,其任务扩展至搜索与救援。经历福利巴士工潮及华文中学暴动后,该部队装备升级,增配催泪瓦斯及烟雾弹,并开始训练其他警员掌握防暴技能。其后更增设第四小队,专责应对非法罢工,驻扎于旧禧街警察局,由助理警司ASP Michael Chai领导[2]。
在1963至1965年间新马合并时期,储备部队曾接收来自马来西亚联邦后备部队的支援人力。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后,联邦后备部队撤离新加坡,储备部队被迫自行增训人员填补空缺,并更名为“警察储备部队”(Police Reserve Unit,PRU)。截至1965年底,警察储备部队扩展至五支部队,共15个小队[2]。
1992年9月10日,新加坡警方将警察特遣部队(Police Task Force)、警察战术小组(Police Tactical Team)及警犬组(Police Dog Unit)整合,正式成立“特别行动指挥处”(SOC)。1993年,特工与拯救单位(STAR)成立,取代原有的警察战术小组。1994年,配合全国服役制度,设立了“国民服役关键设施保卫部队”(NS Key Installation Unit);1998年再成立“国民服役轻型突击部队”(Full-time Light Strike Force),进一步强化国民服役警员参与度。
2005年,警方成立“地铁警卫队”,负责地铁站及车厢内的武装巡逻,首次将前线勤务常规化。2009年8月15日,该部队脱离特别行动指挥处并独立运作,更名为“公共交通保安指挥处”。
在2017年警察年度工作计划研讨会中,警察部队宣布将成立新的国民服役部队——公共秩序部队(Public Order Troops,POT)。该部队于2018年9月纳入PTU架构下,可于重大骚乱、紧急事件或恐怖袭击发生时,与正规部队协同作战。公共秩序部队于2023年全面投入运作[3]。
特别行动指挥处亦负责组建与协调“维和部队”,其人员接受特别训练,并代表新加坡参与由联合国维和行动部(UN DPKO)领导的海外任务[4]。
1978年4月25日清晨,警察储备部队第一分队的李金来警员在翡珑山基地执行哨岗勤务时遭绑架,随后在一辆计程车内被发现已遭刺杀身亡[5]。
同年5月17日,警察储备部队第一分队的SGT Toh Say Tin在执行特别任务期间,于马林百列海域试图从海警快艇PA 6登上另一艘船时滑倒落海。他不谙水性,亦未穿著救生衣,最终被海流冲走[6]。其遗体于1978年5月19日,在距事发地约八公里处被寻获[7]。
装备

据报导,特别行动指挥处使用以下类型的枪械[8]:
行动纪录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