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特提斯翼龙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特提斯翼龙(学名:Tethydraco)是翼手龙亚目翼龙的一个属,生存于约6600万年前晚白垩世(马斯特里赫特阶)期间的今摩洛哥一带。特提斯最初被归入无齿翼龙科。一些研究者争论称之后描述的材料表明该属疑似是种神龙翼龙科,可能是磷矿翼龙的异名,尽管这一点一直存在争议。模式种兼唯一种是皇家特提斯翼龙(T. regalis)[1]
Remove ads
发现与命名
自2015年以来,古生物学家一直在从摩洛哥化石经销商手中获取翼龙化石,这些化石是从奥勒德阿卜杜恩盆地胡里卜盖高原的磷矿工人那边得到的。该项目旨在确认晚白垩世翼龙的多样性。自该时期起就未有已知化石群即存在种类繁多且保存完好物种的化石遗址被发现。正是在这些遗址中发现了绝大多数翼龙化石及分类单元。白垩纪最末期仅保存了一些神龙翼龙科的部分骨骼。研究者往往根据此事实推断其它翼龙类群已经灭绝。然而,另一种解释可能是稀缺的化石记录通过采样不足而导致真实情况的图像失真。为验证该假说,研究者努力收集因胡里卜盖磷酸盐层大规模系统性商业开发而暴露出来的所有翼龙骨骼。事实上,有些发现不能被确认为神龙翼龙科,而是很可能代表其它类群。其中包括特提斯翼龙在内的四项发现于2018年被描述为新物种。[1]
2018年,尼古拉斯·朗里奇(Nicholas R. Longrich)、大卫·马提尔(David M. Martill)和布里安·安德列斯(Brian Andres)描述并命名了模式种皇家特提斯翼龙(Tethydraco regalis)。属名组合晚白垩世时将非洲与欧洲和亚洲分隔的特提斯洋及拉丁语draco(龙)。种名在拉丁语中意为“皇室的”。[1]
正模标本FSAC-OB 1发现于“第三层”(Couche III)中段,其本身为西迪达奥伊(Sidi Daoui)最底层的磷酸盐层段复合体,地质年龄可追溯至晚马斯特里赫特阶。标本由一个左肱骨组成。该骨骼在相当程度上被压碎。已有其它标本归入该物种。FSAC-OB 199是一个尺骨。FSAC-OB 200是另一个尺骨。FSAC-OB 201是一个股骨。FSAC-OB 202由一个股骨及一个胫骨组成。描述作者承认,鉴于缺乏重叠材料,因此正模标本与归入标本间的关系很难得到支持。然而宽阔的尺骨与肱骨远端的不寻常宽度相吻合。股骨则更多只是因为其貌似属于无齿翼龙科而暂时归入该属。[1]
Remove ads
描述

估计特提斯翼龙翼展长5米(16英尺)、重15千克(33磅)。[1][2]
描述作者提出了一些可区分特提斯翼龙与其它已知无齿翼龙科的特征。在肱骨上,三角嵴处于相对近端位置(即更靠近动物躯干),最近边界位于其对面的嵴——即尺侧嵴(crista ulnaris)的起点附近。肱骨在躯干远端有一宽阔三角形扩张部分。翅膀展开时,延伸至外关节髁的骨嵴有一独特的指向上方的突起。向内髁延伸的嵴较大且向躯干延伸很长一段距离。尺骨较短且较宽,朝向肱骨的近端大幅度扩张。[1]
种系发生学
特提斯翼龙被归入无齿翼龙科,鉴于其化石地质年龄可追溯至6600万年前,本属可能是该科已知最年轻的成员。其存在被认为支持了翼龙在马斯特里赫特阶的多样性比之前估计的更高。翼龙明显减少可能是西格诺尔-利普斯效应造成的假象,该类群貌似在大灭绝事件前就已消失,因为其最晚化石是在比灭绝事件更古老的地层中偶然发现的。[1]
以下分支图展示了安德列斯等人于2014年首次发表,并由朗里奇等人于2018更新额外数据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此分析中,作者发现特提斯翼龙是无齿翼龙两个物种(长头无齿翼龙与斯氏无齿翼龙)的姐妹群;三者构成无齿翼龙科,而无齿翼龙科又被发现是夜翼龙科的姐妹群。[3][1]
鸟掌翼龙超科 Ornithocheiroidea |
| ||||||||||||||||||||||||||||||||||||||||||||||||||||||||||||||||||||||||||||||||||||||||||
2020年,相同地层发现的一只翅膀被归入该属,然而其形态特征表明特提斯翼龙是种神龙翼龙科,而非之前所提议的无齿翼龙科,并且可能代表了磷矿翼龙的翅膀材料。[4]2022年,描述翅翼龙的研究人员指出该属肱骨与特提斯翼龙及其它非夜翼龙的无齿翼龙超科存在相同特征,并将特提斯翼龙恢复为与无齿翼龙近缘的无齿翼龙类。[5]
古生态学
特提斯翼龙发现于摩洛哥的奥勒德阿卜杜恩盆地。该盆地被划分为称作“Couche”的数层,而特提斯翼龙发现于第三层(Couche III)。其与翠鸟翼龙、巴巴里翼龙、神鸟翼龙和磷矿翼龙等翼龙以及阿贝力龙科恐龙彻纳恩龙共存。[1][6]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