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特维尔切龙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特維爾切龍屬
Remove ads

特维尔切龙属名Tehuelchesaurus,发音:/thwɛlsɔːrəs/,意为“特维尔切的蜥蜴”)是一圆顶龙科蜥脚下目恐龙,生存于侏罗纪晚期的南美洲,相当于现今阿根廷巴塔哥尼亚

事实速览 科学分类, 模式种 ...
Remove ads

发现

1980年,矿工阿迪诺·贝尼特兹(Aldino Benitez)使用盖革计数器寻找,在丘布特省的费南德兹牧场(Estancia Fernández)发现了放射性的蜥脚类骨骸。1994至1995年期间,这具骨骼由伊吉迪·费鲁格里欧古生物博物馆英语Museum of Paleontology Egidio Feruglio的团队挖掘出土。1997年,澳洲古生物学家汤马斯·里奇英语Tom Rich派翠夏·维克里奇英语Patricia Vickers-Rich与其他阿根廷古生物学家们报导了这项发现,当时将之归类于圆顶龙科[1]1999年,他们命名、描述了模式种贝氏特维尔切龙Tehuelchesaurus benetezii);属名取自发现地的原住民族特维尔切人英语Tehuelche people种名纪念化石发现者;此时该属被分类至鲸龙科[2]根据1997年的文献,正模标本MPEF-PV 1125出土自启莫里阶钙谷组英语Cañadón Calcáreo Formation[1]但1999年则改为较古老的沥青谷组英语Cañadón Asfalto Formation卡洛维阶);[2]是一副缺乏头骨的部分骨骼,约50%完整度,包含10个胸椎、2个荐椎、1个尾椎、肋骨、右肩胛骨、缺乏手部的左前肢、骨盆、成对的大腿骨以及皮肤印痕。[3]

Remove ads

叙述

体型

特维尔切龙是种中等体型的蜥脚类。整条颈部和尾部的长度不得而知,但根据其他骨骼的比例(肱骨1.14公尺;股骨1.53公尺;肩胛骨1.75公尺;坐骨1.01公尺;髂骨1.12公尺;耻骨94.3公分)来推算,葛瑞格利·保罗(2010)估计身长15公尺及体重9吨。[4]

鉴定特征

虽然1999年的文献将特维尔切龙鉴定为鲸龙科,[2]但最初1997年的文献中的鉴定和定年较为正确。[1]因为里奇先前没有叙述蜥脚类(在他家乡很罕见)的经验。

脊椎前部有侧凹和高椎弓。里奇认为这种侧凹只在侏罗纪中期中国的基础真蜥脚类峨嵋龙身上发现,而假定两者有亲缘关系,并推测当时的南美洲与东亚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近似物种交换。另一个相似特征是肱骨三角肌嵴发育良好。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鸟喙骨桡骨尺骨、耻骨、坐骨的形状。所有的背部脊椎都有气腔状侧凹(椎体的深凹),但缺乏内腔和腹腔,与巨脚龙巴塔哥尼亚龙不同。[2]

由何塞·卡巴利多(José L. Carballido)、奥利佛·劳哈特(Oliver Rauhut)、迭哥·波(Diego Pol)、雷纳度·萨尔加多英语Leonardo Salgado于2011年发表的一份较近期的研究,显示这些气腔状侧凹的确存在,且延伸到空心的内部;在第一荐椎之前都有侧凹;内部腔室由下层较大的气腔构成,位于椎弓的第二气腔之下;椎弓呈现出复杂的腔室和棱脊系统。[3]

卡巴利多等人鉴定出一系列鉴定特征,其中有些是自衍征:椎勾突(diapophysis)侧突的肋骨上表面由两道额外的嵴支撑;其中一道嵴源于椎勾突和侧生体(paraphysis)之间,并从那边前后延伸与第二道嵴融合;这依序由此点向后延伸,并向下延伸至椎勾突和椎体之间的后嵴。后椎突之间的嵴外侧有个额外朝外的嵴。肱骨底部结实,前后大幅加宽。[3]

此外还有一个独特的特征组合,这些特征本身并不独特:前部和中部脊椎在前椎突和侧生体之间没有嵴,是个原始特征。椎勾突和椎体之间有道额外的后嵴,因此原本的嵴变成分裂状,此特征被认为与泰坦巨龙类平行演化。至少在中部-后部脊椎之间都只有一道嵴,是个基础特征,类似梁龙科;这道嵴支撑著中后部脊椎发育程度弱的下椎弓突(hyposphene)。脊椎神经棘突侧扁,是个非常基础的特征;这些棘突顶部没有侧向加宽。肩胛骨前下缘突起肩峰突英语Acromion是肩胛骨最窄轴宽度的四倍。[3]

Remove ads

皮肤印痕

在胸部及腰部发现了皮肤印痕。胸部呈现出小型的菱形鳞片,长度2至4毫米,宽度1至3毫米。后部的皮肤呈现出平坦、不重叠、多边形的花座状鳞片。中心的鳞片通常为六边形,最大直径3公分。周围的鳞片呈现各种不规则形状,最长有2公分。

分类

近代的系统发生学分析将特维尔切龙分类至圆顶龙形类。矩形鸟喙骨代表至少为新蜥脚类;双凹脊椎代表属于圆顶龙形类;此外还有类似巨龙形类的特征,如纵向加长的耻骨、耻骨和坐骨之间的接触点位于腿部高处、气腔化的肋骨、前部肋骨扁平、大腿外侧上部有个突起;与泰坦巨龙类相同的特征是鸟喙骨在肩胛骨关节下方的唇形加宽。

在2011年的研究中,特维尔切龙与加尔瓦龙互成姊妹群,如以下支序图所示:[3]

圆顶龙形类 Camarasauromorpha

圆顶龙属 Camarasaurus

欧罗巴龙属 Europasaurus

加尔瓦龙属 Galvesaurus

特维尔切龙属 Tehuelchesaurus

詹尼斯龙属 Janenschia

塔斯塔维斯龙属 Tastavinsaurus

盘足龙属 Euhelopus

丘布特龙属 Chubutisaurus

温顿巨龙属 Wintonotitan

巨龙形类 Titanosauriformes

腕龙科 Brachiosauridae

布万龙属 Phuwiangosaurus

泰坦巨龙类 Titanosauria

以下演化树取自D'Emic于2012年的大鼻龙类研究:[5]

大鼻龙类 Macronaria

圆顶龙科 Camarasauridae

特维尔切龙 Tehuelchesaurus

巨龙形类 Titanosauriformes

腕龙科 Brachiosauridae

多孔椎龙类 Somphospondyli

盘足龙科 Euhelopodidae

丘布特龙属 Chubutisaurus

泰坦巨龙类 Titanosauria

但2014年的研究则将特维尔切龙归类进圆顶龙科,与圆顶龙近缘。[6]

作为一种新蜥脚类,特维尔切龙成为该类群在南美洲已知最古老的一种,表示新蜥脚类在很早就分散到世界各地(可能亚洲除外,当地确认的物种很晚才出现)。[3]

Remove ads

参考来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