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王定国 (作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王定国(1955年12月9日—),台湾企业家、作家。
![]() |
生平
生于彰化鹿港,早年因家境贫困而遭受羞辱,造就在成年后位居高处仍谦卑的性格。自述其文学启蒙于16岁时,4年后便荣获《台湾时报》和联合报文学奖。1971年到1985年间为创作早期,作品以短篇小说、散文为主,多具炽热的理想与抱负。而后停止创作,转而从商,中年复笔后篇幅有逐渐拉长的趋势,风格则带有“哀愁与忧郁”之特质。[1]
青年时开始写作,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曾获全国大专小说创作奖、时报文学奖、联合报小说奖。后从事建筑业,封笔多年。中年后重新开始写作,2013年起重回文坛密集发表新作,又先后获得2013年中国时报开卷周报年度十大好书、2014年台北国际书展大奖、2014年金鼎奖、2015年联合报文学大奖、2015年中国时报开卷周报开卷好书奖等奖项。2015年出版首部长篇小说《敌人的樱花》,此书亦被外译为多国语文版本,包含英文(Granta Books,2019)、越南文(Nhà Xuất Bản Hà Nội,2019)、德文(Arche Literatur Verlag AG, 2018)、义大利文(Neri Pozza Editore, 2018)等语言版本。[2]
现任国唐建设董事长。
Remove ads
写作风格
王定国的创作文类有散文和小说。作品大都与童年的处境息息相关,而且有一特色:“那就是描绘人间的幻灭绝望,从幻灭破坏中观察人性”(李乔)。因此,在他笔下的人物“各个深含悲情”(自叙)。王定国精巧地运用许多伏笔,善于表达小说中人物与事件互相撞击的关系,并且充分表达现代人的心理。[3]
王定国将视角设置于虚构人物,以此聆听且为人物说出隐藏委屈的声音。其书写策略无非为了揭示与理解现代人无家可归的困境。王定国的文学救赎遂有两层意义:一是以文学揭露最真实的社会样貌,并借由展示小说人物的生存困境,将读者带入文字,有极其强烈的人道主义关怀。[4]二是从虚构人物视角写作,反视自我。王定国曾说:“是因为过了中年以后突然惶恐起来的困境中,猛然对自己的价值生出一种强烈的不信任感,才会在4年前某个夜晚悄悄又拾起笔来。”[5]
著作
- 《敌人的樱花》(台北:印刻,2015)
- 《昨日雨水》(台北:印刻,2017)
- 《细雨菊花天》(台北:采风出版社,1982)
- 《隔水问相思》(台北:晨星出版社,1988)
- 《企业家,没有家:一个台湾商人的爱与恨》(台北:新自然主义,1994)
- 《忧国:台湾巨变一百天》(台北:希望出版社,1996)
- 《探路》(台北:印刻,2017)
- (合集)《美丽苍茫》(台北:联合文学,2001初版,2021再版)
- (自选集)《隔水问相思》(台北:华成图书,2003)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