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琳山农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琳山农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临海市曾经存在的一所职业学校,由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洗于民国27年(1938年)创办[1]。2007年并入临海市高级职业中学后撤销。2011年9月27日,琳山农校旧址被列入第七批临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

事实速览 琳山农校旧址, 临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

历史

1932年,朱洗在法国获得博士学位并返回中国,担任中山大学教授,寒假返回家乡临海县时,目睹家乡的贫困落后,因此决定创办学校。1933年,朱洗用自己的积蓄,在店前村祠堂创办了店前初级小学,朱洗担任校长并亲自授课,此乃琳山农校之前身[3][1]。不久后,朱洗返回广州,学校交由其三弟朱玉成管理[3][1]。1935年,学校增设高小,形成了完全小学。1938年,学校又增设农校与初中,形成了一所综合性学校,定名为“私立琳山初级农业学校”[3],但由于浙江省教育厅对农校不予立案,学校招收一届后无法继续招生[4]。1942年,琳山初中由私立建成中学代办。同年,日本占领上海,朱洗被迫停止在上海生物研究所的工作,返回琳山办学[1]。1944年,农校得以立案,并于次年继续招生[4]。1940年代琳山学校最兴盛时,曾有18班、学生500余名[3]。朱洗亲自为学校撰写校歌,并设计了由“心”、“手”、“工”三字组成的校徽,象征“心手同工”[1]。学生需带锄头入学,每天劳动一小时。经过学生与教师们的努力,农校开辟出了50余亩的植物园,并建起了教室、宿舍、图书室、标本室共1200余平方米[1]。1948年,中共仙临黄边区委在琳山学校组织了知识青年联合会,后于1949年2月改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支部,琳山学校的校舍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秘密联络点[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琳山学校的农校与小学分开管理,其中农校于1952年由政府接收,更名为临海农校。1954年夏,临海农校并入黄岩农业学校与宁波农业学校[3][5]。1958年,琳山农业专科学校在琳山原址重建,三门农校并入其中。1960年,学校搬迁至临海城关,琳山则作为分校,分校后于1961年撤去[3]。1965年,又创办琳山林业特产学校,至1970年停办,并入“五·七”中学[3]。1984年,琳山农业技术学校重办,并于1988年评为临海市示范性农业技术学校[3]。1990年时,有学生251人,教职工31人,设有园艺、畜禽、兽医、庭园、经济等专业,并设有畜牧兽医诊所、100亩基地与六大果园基地作为实习场地[1]。2007年,琳山农校并入临海市高级职业中学后撤销。2011年9月27日,琳山农校旧址被列入第七批临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琳山农校旧址以“琳山农校劳动实践基地”之名作为临海市初中生的劳动实践与军事训练场所,同时也是临海市外国语学校的德育基地[6]

Remove ads

著名人物

  • 朱洗,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琳山农校创始人[1]
  • 陆蠡,散文家,曾于1938年在琳山农校任教[7]
  • 陆翰文,教育家,临海回浦学校创始人,曾在琳山农校担任语文教师[8]
  • 许天虹,翻译家,曾于1939年在琳山农校担任英语教师[9]
  • 毕修勺,翻译家,曾在琳山农校任教[8]
  • 陆宝荪中华民国海军中将,毕业于琳山小学[8]

参考来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