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留尼旺鹃鵙
山椒科鳴鵑鵙屬下的一種鳥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留尼旺鹃鵙(学名:Lalage newtoni)是一种山椒鸟科鸣鹃鵙属的鸟类,为留尼汪的特有鸟,但其栖息范围已经仅限岛屿北部的两处山林。雄性上体颜色深灰,下体则为淡灰色,而雌性上体为深棕色,胸前有横纹。其种群数量持续下降,分布区域快速缩小,仅有16平方千米(6.2平方英里)左右,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已将其评为极危物种,仅一场热带风暴就可能使这种鸟类灭绝。
Remove ads
分类
| |||||||||||||||||||||||||||||||||||||||||||||||||||
2010年研究中山椒鸟科的部分支序图[2] |
1676年时,布罗-德朗德(Bourreau-Deslandes)就曾报告了岛上的“grive”;1717年,勒让蒂(Le Gentil)描述了同一种鸟,文中称这种鸟十分美味,很常见,并且会季节性在山地和低地之间进行垂直迁移;尽管在形态描述上有类似,但目前对于“grive”是否确实指代留尼旺鹃鵙尚有争议。[3][4]
1865年,荷兰博物学家弗朗索瓦·波伦在一篇笔记中首次正式描述了留尼旺鹃鵙,但当时只是谨慎地认为在留尼汪岛发现了模里西斯鹃鵙[5]:530;而随后在1866年,他亲眼见过模里西斯鹃鵙后,认为当时描述的鸟类应为新物种,并正式冠以学名Oxynotus newtoni,其种加词newtoni是为了表达对爱德华·牛顿的尊敬[6]。而Oxynotus这一属名已经被尖背角鲨属先行占用,于是威廉·勒特利·斯克莱特于1914年提议将属名改为Coquus(拉丁语意为“厨师”)[7],随后在1960年时重新划分为鸦鹃鵙属[8]:184。2010年的一项研究认定部分原属于鸦鹃鵙属的物种与鸣鹃鵙属的物种应属同一分支,其中就包括留尼旺鹃鵙,其学名也应相应更改为Lalage newtoni[2]。但其实在1878年,理查德·鲍德勒·夏普就根据阿道夫·伯恩哈德·迈尔的考察记录,将留尼旺鹃鵙归为Lalage属,直至1912年仍在使用[9]。
Remove ads
形态描述

留尼旺鹃鵙是一种小型树栖鸟,体长约22厘米[1]。虹膜棕色,喙和腿黑色或蓝色,具有性二态,雌雄羽毛颜色不同。雄性上体为带有深黑色的灰色调,颌部、喉部灰白色,下体浅灰色,腹部中央、尾下覆羽和翼下覆羽为白色;眼先有黑色斑点,耳羽和脸侧为暗灰色,眼下有白色斑点;翅膀黑色,覆羽边缘有灰色,初级和次级飞羽边缘和尖端呈白色;尾羽黑色,尖端白色。雌性则有多处不同,上体为红褐色,臀部和尾上覆羽有暗淡的深色色横纹,翼上覆羽(除小覆羽外)和飞羽深褐色,边缘红褐色,初级飞羽边缘呈白褐色;下体为白色,有细密的暗色横纹,胸部和胁部带有黄褐色;具有明显的白色眉纹。幼鸟与雌性相似;亚成鸟无完整描述,据推测与成年雌性相似。[11][10]
分布与生境
留尼旺鹃鵙主要出现于海拔1000—1800米之间,混合常绿亚热带森林的树冠层,当前分布范围仅限于留尼汪岛北部的两小片原生亚热带山地森林[11],偶尔会出没于日本柳杉的种植园内[3],繁殖后可能会季节性地扩散至石楠荒原[10][12]:85。该物种曾在留尼汪岛的适宜栖息地中广泛分布,且在海拔800米以下亦有分布[10],其主要栖息地是岛上首府圣丹尼斯附近的希科平原—阿富什平原重点鸟区。[13][14]
习性
留尼旺鹃鵙主要以昆虫为食,如鞘翅目的成虫和幼虫(尤其是天牛)、鳞翅目的成虫和幼虫、蚯蚓等;曾主要以犀角金龟为食[6],但在棕榈树林被破坏后,该猎物也随之灭绝。但有时也会取食本地榕属和Aphloia属树木的果实[11][10]。这种鸟类主要在树木上三分之二处觅食,偏爱在开阔的树枝间活动,而避开低矮密集的植被,几乎很少落地。在觅食时会清理树叶、树枝,缓慢移动、仔细观察,并迅速做出捕捉动作;有时也会检查树皮和地衣,也可能不太熟练地在空中悬停以接触树叶。[10][3]
留尼旺鹃鵙为一夫一妻制,繁殖期在九月至次年二月,八月下旬便开始筑巢,为期约一个月,一般可孵两窝。繁殖期间有领地性,领地大小约6—8公顷。鸟巢小且不显眼,呈杯状,雌雄双方共同建造,由树枝、苔藓、地衣和蜘蛛网构成,常位于树顶附近的树枝上,离地4—17米高。每窝产卵2-3枚,孵化期15—17天,育雏期20—23天;离巢时尚不能飞行,曾记录到离巢34天后仍在接受喂食。育雏失败主要是由于老鼠的巢捕食。[10][11][3]
该物种雄性的鸣叫声有清脆的哨声“tui tui tui”,因而在留尼汪克里奥尔语和法语中这种鸟分别名为“titwit”和“tuit-tuit”[11][15],这种鸣声在七到九月和一二月更为常见,又尤以日出日落前后一小时最为频繁[3],此外还有多次重复的嘶哑驱赶声“kek”。而雌性则会发出嘶哑的警报声。两性都会发出代表侵略的尖声。[10][12]:85
现状与保护
一项研究指出,在人类抵达留尼汪岛之前,约距今10000—3000年时,留尼旺鹃鵙的种群数量出现了一次下降,这可能是4500年前该地区长达数个世纪的干旱或5000—3000年前富尔奈斯火山喷发所致[4]。1994年,留尼旺鹃鵙被分类为濒危物种,但实际上这种鸟比预想的更加稀少。重新评估现状后,确定其地位需要修正,并随后在2008年将其提升为极危物种,目前是保护工作的重点。其分布范围已经大幅缩小,仅有16平方千米(6.2平方英里)。其种群数量自1974—1991年保持较为稳定,约有120对;但随后种群数量开始下降,2003—2004年繁殖季时鸣唱求偶的雄性仅100余只,且雌雄比例失调,2007年繁殖对仅有25对;通过保护措施,繁殖对数量已经在2013年恢复到33对左右,但雌雄比例依旧悬殊,接近二比一,成熟个体的数量也在持续下降[1][11][3]。
该物种极易受到森林火灾或栖息地退化等灾害的影响,以贸易和食用为目的的偷猎以及疾病也是主要威胁[11];野猫、黑鼠、褐家鼠等外来物种会捕食这种鸟(主要是巢捕食),红耳鹎可能会与其竞争食物与繁殖地[11],而如鹿这样的食草动物也会破坏仅剩不多的栖息地。[13]
1999年时成立了埃克里特岩保护区,面积约36平方千米,覆盖了当时留尼旺鹃鵙95%的分布范围,并采取了诸多措施,如:禁止采伐、控制外来植物、限制狩猎、限制旅游活动、减少鹿的数量等,监控繁殖状况,并积极宣传垃圾的清理和回收。2005—2006年间保护区实验性地通过投放毒饵、捕捉猫鼠等方式控制猫鼠数量,提高了雏鸟的存活率,随后进一步扩大捕捉和毒灭的测试计划。该物种的生存计划中还包括将一些个体迁移到岛上其他适宜的栖息地,如长湖自然保护区。[16][11]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