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异乡人 (卡缪)
法国作家加缪1942年小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局外人》(法语:L'Étranger,港台译《异乡人》)是法国作家卡缪创作的小说,出版于1942年,1957年卡缪凭此书获诺贝尔文学奖。卡缪借此作表达人是存在于孤立疏离之间以及生活荒谬。此书之主题和观点经常有学者引用作为卡缪荒谬主义和存在主义哲学之例子。
此书主角是莫梭(Meursault),一个冷漠的阿尔及尔人,他冷漠地参加了他母亲的葬礼。几天后,他杀死了一名阿拉伯男子,之后被审判并被判处死刑。故事分为两部分,以莫梭之第一人称叙事。卡缪于1955年1月总结,《异乡人》中的主角是摆脱社会习俗的英雄:“我很久以前就用一个说法总结过‘异乡人’,但我承认它非常自相矛盾:‘在我们的社会中,任何不会在母亲的葬礼上哭泣的男人都有可能被判处死刑。’我只是意味著我的书中的主角被谴责,仅因他不遵循这个道德常规。”[1]
异乡人的第一版,共印4400本,并不是即时就畅销。但这部小说之后很受欢迎,部分原因是因为让-保罗·萨特的文章《分析异乡人》(Explication de L'Etranger)。[2]此小说长期是20世纪现实主义或者存在主义文学之经典,译成许多其他语言。此小说在世界报20世纪百大书籍中排名第一。
Remove ads
剧情
生活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的主角莫梭收到了母亲的死讯。主角在母亲的葬礼上并未流露出悲伤之情,随即又过著与之前无异的生活。不久后,因涉入朋友的私事,开枪杀了一个阿拉伯人。
在面对审判时,律师就他于先前对母亲之死无动于衷且态度过于冷漠作出人格指控,莫梭则为自己展示出其内心最真诚的情感作辩护,最后法官以他的不义无情为理由判决死刑。在等待行刑期间,一位牧师违反莫梭的意愿到囚室尝试劝导他,却令莫梭情绪爆发,并表达出其对社会道德的不满与愠怒,以至他的无神论与荒谬主义思想。
这场暴怒让牧师哭了,却为莫梭的心带来无比平静。面对世界的不理解,他在最后之时表达出强烈的孤独感,认为世界给予个体一份“温柔的冷漠”,但他已全然接受。他甚至想起母亲的死,指出“世上没有人有权为她哭泣”。最终莫梭在群众的叫嚣声中踏上了断头台。[2]
分析
《异乡人》写出现代人孤独,以及同社会疏离。开头第一句:“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能确定。”就以冷淡的漠视,形塑出主人公莫梭内心与现实的冲突。
小说展示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本质都是虚伪,许多行为并不是自主而是被社会约定俗成的习俗和价值观所规范。每个个体本是孤独的存在,有独立的情感与思想,却又不得不与他人发生牵连而融和在一个看似有秩序的、和谐的社会。
这种个人和社会的矛盾在近代信仰崩塌的时代更为明显,人越发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是如何被种种由集体所定义的道德和法律束缚,它们漠视个体差异,让每个社会人的生命任由他人评断,令个体失去定义自己生命的自主权。莫梭因无法摆脱“独立个人”的困窘,因此他注定成为与社会疏离的局外人,也就是永远的异乡人。[3]
衍生作品
1967年在意大利被拍摄成电影。电影名为《异乡人》(意大利语:Lo straniero)。该片导演是意大利名导卢奇诺·维斯康蒂,《邮差总按两次铃》、《气盖山河》、《诅咒》、《魂断威尼斯》都是其作品。制片人迪诺·德·劳伦提斯。出演者马切洛·马斯楚安尼、安娜·卡里娜等。
很多人认为,皇后乐队(Queen)的著名歌曲《波希米亚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是受到《异乡人》启发。[4] 尽管乐队并未承认,歌词所叙述的故事及中心思想的确与《异乡人》有不少异曲同工之处,包括年轻的主角在近乎无意识下开枪杀了人、在法庭的争论、他与母亲的情感连结、以及最后对生命顿悟而欣然面对无意义的死亡,且两者均以荒谬为主题宣泄生而为人的孤独与无力感。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