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map
Remove ads

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是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扬州市区的一系列文化遗产,由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两部分组成。2008年3月28日,本项目作为单独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预备名单》。[1][2]2014年6月22日,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的相关遗产点作为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淮扬运河扬州段子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遗产名录》。[3][4]

事实速览 世界遗产, 官方名称 ...
Remove ads

概要

瘦西湖

瘦西湖,原名宝丈湖,位于江苏省扬州市西北部,总长约4.5公里,宽度约13米-116米,面积约2平方公里。瘦西湖最早的两段水体形成于隋代。宋元时期,成为扬州城西护城河的一部分,之后为历代沿用并加以疏浚,最终在清乾隆年间形成现状。

十八世纪中叶,为迎接乾隆皇帝南巡,护城河与沿河而建的众多郊野盐商别墅(隋、唐、宋、元、明、清)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条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园林景观带,有“滚石牌坊、西苑曲水、长堤春枕、白塔明云”等二十四景。其典型的中国卷轴画布局,被宫廷画师记录并入藏。在乾隆南巡的影响和盐业经济的支撑下,扬州成为中国园林建设的一个中心,以瘦西湖周边的古典园林群为代表。扬州园林在布局、建筑、砌石、水利、植物配置等方面都体现了当时的艺术特色,是清康熙年间继圆明园之后园林营造的佳作,对承德避暑山庄的建设亦有借鉴意义。[2]

作为扬州城市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瘦西湖通过多条河道与大运河相连,是大运河的支流,反映了大运河沿线经济文化发展情况,是与大运河带来的思想、文化、技艺的交流和汇集密切相关的运河文化景观。[5]

Remove ads

扬州历史城区

扬州历史城区是指明清时期在唐代罗城宋代大城基础上建立的扬州城,占地面积5.09平方公里,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扬州依托长期发展的盐业经济,在明清时期保持着生命力和影响力。保留下来的城市布局、街巷格局、水系古朴典雅的城市风貌,体现了江南水乡的特色和风貌。城区内保存较好的民居、园林、寺庙、衙署、古店铺、古桥、古井、名树等古代文化遗产,展现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至今,当地仍有不少居民从事着传统的手工艺生产和商业活动,包括漆器玉器剪纸等。扬州漆器、扬州玉器等手工艺和扬州小调、扬州评书、扬州木偶戏等民间文艺表演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

天宁寺行宫(含重宁寺)

天宁寺位于清扬州城的北护城河北岸,南对拱辰门(又称天宁门),故名。天宁寺始建于东晋,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年间修复后的遗存。天宁寺是扬州最早的佛寺之一,并在乾隆南巡时成为其在扬州的行宫,寺内山门殿的北侧伫有乾隆南巡御碑。

重宁寺与天宁寺隔路相望,并称“双宁”,建于清乾隆四十八(1783)年,为清代八大名刹之一。现存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建筑三进,两寺主体建筑处于同一轴线。乾隆南巡时赐“普现庄严”“妙香花雨”两额及诸多诗文、楹联。寺中佛像的“照内工作法”,表现了皇家因素对寺庙艺术的影响。[5]

个园春夏秋冬

Thumb
扬州个园

自隋代大运河贯通以来,扬州不仅成为两淮地区的交通枢纽,更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盐运及交易的中心。盐业推动了扬州的城市发展,并留下了许多相关历史遗迹,其中以个园、盐宗庙、汪鲁门宅、卢绍绪宅为代表。它们见证了盐业经济所带来的商业文明,见证了盐商资本集团的财富集聚对社会文化和城市建设产生的影响。

个园占地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0.7万平,为前宅后园式江南私家园林。其前身为明代的寿芝园,清嘉庆二十三(1818)年在其旧址上建成今园。住宅位于南侧,坐北朝南,由西、中、东三路建筑组成,前后各三进,各路建筑间以火巷相隔,占地超3.5千平,建筑面积3千平,是扬州盐商文化和民居文化的重要遗存。园林以四季假山为主,结合园林建筑、植物配置及理水,是扬州古典园林艺术的代表。

汪宅属典型的江南盐商大宅,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建筑面积1700余平,总长115米。布局规整,现存面阔三间,在同一中轴线上,前后九进,分别为门楼、大厅、二厅、住宅楼等。

卢宅是晚清大运河沿线盐商大型住宅的代表,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1897)年,是大运河扬州段现存规模最大的盐商住宅建筑之一。现存建筑前后共九进,占地约五千平,有正厅、藏书楼、意园等。现作为扬州淮扬菜博物馆开放。

Thumb
扬州盐宗庙大门内侧

盐宗庙始建于清同治十二(1873)年,由两淮盐商捐建,用以祭祀夙沙氏胶鬲管仲等盐业历史著名人物,后改为曾国藩。庙址东南临大运河,西邻卢宅、何园,占地约400平米,建筑面积280平方米。原有殿宇五进,庙后还有戏台。它体现了盐业在大运河发展中的地位。[5]

Remove ads

申遗历程

前期

2006年,时任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世界遗产处处长陆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鼓励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尽快准备申报大运河世界遗产。当时,扬州计划将瘦西湖与大运河进行捆绑申遗,而国家文物局则希望大运河沿线18个城市联合申请“大运河”世界遗产项目。同年,在大运河被列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后,瘦西湖申遗又被扬州提上议事日程。但瘦西湖申遗又存在着两种不同意见:一是瘦西湖只捆绑扬州明清历史城区申遗,二是再额外捆绑唐宋扬州城遗址申遗。[6]

单独列入预备名单

2007年,扬州市决定将瘦西湖和扬州历史城区捆绑申遗,具体目标是到公元2014年扬州建城2500年时,完成瘦西湖申遗。[6]为服务申遗,扬州市成立了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申遗办。虽然后来与市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合并为市申遗办,其主要职责仍旧是在推进大运河扬州段申遗的同时推进瘦西湖及盐商园林的申遗工作。并且,扬州市聘请中国建筑历史研究院编制了《扬州瘦西湖及盐商园林文化景观申遗文本》。[7]

2008年3月28日,本项目以“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的名称作为单独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预备名单》,并对列入正式名单所须达到的相关条件作了论证。[2]

  • 对于标准 (iii):扬州瘦西湖是中国传统的公共旅游目的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何园个园则展现了中国社会从封建时代到近代变革时期,人们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变迁。
  • 对于标准 (iv):何园、个园是中国园林设计艺术的代表作,瘦西湖是中国古代城市设计的典范。
  • 对于标准(v):扬州历史城区展现了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的原则与思想,以及中国古代商业城市独特的发展方式;瘦西湖展现了中国传统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

扬州人造园的传统可追溯到西汉。据史料记载,自南朝起瘦西湖周围便有园林建造,唐宋以来规模逐渐扩大。现存的古典园林多为明清时期盐商富商和文人墨客所建的私家园林。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历史文献,如《扬州画舫图》、《扬州名胜图》以及各种碑刻、石刻、碑刻、绘画等均对瘦西湖园林有详细的记载。为保持瘦西湖的原貌,政府历来重视对瘦西湖的维护和修缮,加固假山,清理水系,进行园林绿化。

扬州自1982年被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政府与城市规划、建设、文物保护等有关部门协调配合,修复和保护明清历史城区,先后编制了《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扬州明清历史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疏通了历史城区护城河、内河道,保证了其供水、行洪和旅游功能,修复了历史城区街巷,保留了保存较好的东关街、南河下、仁丰里等历史街区的居住功能,并逐步疏散人口。目前,已修复开放古典园林20余处,并有诸多老字号店铺在传统遗址上继续传承其手工生产模式。此外,在传统建筑遗址上建立了各类博物馆,对历代城墙、城门等文化遗产、历史名人故居等进行展示。[2]

Remove ads

与类似项目之比较

瘦西湖作为扬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作,融合了北方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的风格,这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苏州古典园林不同,后者是纯粹的江南私家园林。由于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两者的区别还在于:首先,扬州地处京杭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长期以来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货物贸易集散地,并成为中国文人墨客交流的一个场所,有杜牧、欧阳修、苏东坡、王渔洋、崔之元、蒲松龄、马可·波罗等,扬州由此发展成为一座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这为扬州古典园林的形成奠定了精神基础。其次,便利的交通为全国各地园林设计师和工匠的交流创造了条件,导致了扬州园林兼具“北之雄伟”和“南之精致”的地域风格。第三,苏州园林的主人多为官府官员,扬州园林的主人多为富有的盐商,前者追求精巧繁复的布局和典雅的格调,后者则更注重开阔的空间和个人风格。第四,苏州园林可归类为都市私家园林,而瘦西湖则可归类为皇家城郊园林。

与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山西平遥古城相比,平遥与扬州历史城区有一些共通之处,比如,两者都是中国封建社会较为发达的工商业城市,其经济实力支撑了城市的发展。但两者的区别也更加明显:首先,平遥是晋中地区工商业发达的地方城市,而扬州对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影响更大。其次,扬州地处江南,建筑风格清秀雅致,亲水而建,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而地处北方的平遥城则更具古朴雄伟的韵味。[2]

Remove ads

后续过程与结果

2010年,大运河项目遗产点预备名单的遴选工程开始启动。[7]

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为扬州瘦西湖申遗提供了信心,因为两者性质相似,且申遗文本编制单位和负责人相同。但是,由于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要求被认为不利于拥有数量庞大遗产的中国,考虑到申遗的难度,扬州方面提出了更为务实的“保一争二”目标,即确保扬州的相关重要遗产点列入大运河遗产,同时争取“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项目申报成功。[8]

2012年是大运河项目遗产点遴选的截止时间,也是《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重新审定的年份,因此需要决定瘦西湖是作为单独项目申报还是列入大运河项目联合申报。于是,扬州市领导派遣申遗部门赴国家文物局拜见相关领导并听取专家意见。国家文物局专家指出,将瘦西湖列入大运河项目联合申报最具现实可行性,大运河项目也是国家文物局优先支持的;而如果单独申报,由于预备名单上还有许多项目,瘦西湖项目优先级较低,不知要排到哪一年才能申请。经扬州市与国家文物局讨论,决定将瘦西湖列入大运河项目联合申报。2012年底,大运河项目遗产点名单确定,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名列其中。[7]

2014年6月22日,包括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相关遗产点在内的大运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遗产名录》。该世界遗产被认为满足世界遗产登录基准中的以下基准而予以登录:

  • (i)表现人类创造力的经典之作。
  • (iii)呈现有关现存或者已经消失的文化传统、文明的独特或稀有之证据。
  • (iv)关于呈现人类历史重要阶段的建筑类型,或者建筑及技术的组合,或者景观上的卓越典范。
  • (vi)具有显著普遍价值的事件、活的传统、理念、信仰、艺术及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连结(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该基准应最好与其他基准共同使用)。[9]

保护

《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周边区域建设高度控制规划》《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5-2030)》等相关行政法规对该区域周边建设进行了规范,通过限制建筑种类、规模、高度等方式对区域景观进行保护。[10][11][12]

此外,扬州市制定并施行了《扬州古城保护条例》,对区域内文化遗产进行重点保护。[13]

参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