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白一平中古汉语转写方案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白一平中古汉语转写方案是一套字母记号系统,用于记录中古时期文献中的音韵资讯,而非对其的重构。白一平引入此系统作为其上古汉语音系重构的参考。

中古汉语的资料来源

汉语历史音韵学研究的中心是《切韵》,这是陆法言在公元601年为了引导人们正确阅读古典文献而编撰的韵书。该韵书将汉字分为四声,四声又细分为193个韵部,后者再分为多个小韵。每个小韵的读音由反切给出,即用一对常用字,上字取其声母,下字取其韵母声调,拼合出被注音字的读音。陆法言的《切韵》影响深远,后世出现了一系列遵循相同结构的扩充和修订版本。其中最重要的是《广韵》(1007–08年),韵部数量增加到206个,但《切韵》的音韵系统并无显著改变。由于《切韵》在20世纪中叶以前被认为已亡佚,因此大部分学术研究都基于《广韵》,其韵部分类系统至今仍在使用。清朝学者陈澧分析了《广韵》的反切,确定哪些声母和韵母拼音字代表相同音值,从而列举出了该音系的声母和韵母。[1][2]

宋朝的一系列韵图对《切韵》系统进行了精细分析,尽管两者之间已相隔数世纪,语言已有变化。声母按调音部位方法进行识别和分类。韵母被归类为16个,在每个摄内,音节又依开合、四等、四声细分,等由韵图中的行表示。清代音韵学家发现,韵书中的某些韵母总是置于第一行,某些总是在第二行,某些总是在第四行,因此分别命名为一等、二等和四等韵母。其馀韵母分布在第二、三、四行,后来称为三等韵母。[3][4] 三等韵母可根据其分布进一步细分:

  • 独立或纯三等韵仅出现在韵图的第三行,仅以唇音、舌根音或喉音为声母。
  • 混合三等韵出现在韵图的第二、三、四行。
  • 所谓的重纽是三等韵中的两组韵母,一个出现在韵图的第三行,另一个出现在第四行,但在其他方面没有区别。这些韵母亦仅以唇音、舌根音或喉音为声母。[5]
Remove ads

白一平记号系统

有许多人尝试重构《切韵》系统(早期中古汉语)的音值或音位,并产生了一系列字母转写。这些转写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争议,许多学者怀疑该系统是否对应任何单一的语音形式。学术界的惯例是用六个字中性地描述一个字的开合四等、四声、《广韵》韵母和声母,如“维”的音韵地位可写作“止合三平脂以”(止韵、合口、三等、平声、韵母为脂、声母为以)。由于需要为上古汉语音系重构寻找参考,白一平设计了一种以字母顺序呈现相同资讯(而非重构)的方式。[6]其系统为对高本汉-李方桂中古汉语重构英语Karlgren–Li reconstruction of Middle Chinese的显著简化,但保留了相似结构,特别是在介音和元音的处理上。[7]

声母

白一平对传统声母的转写如下:

更多信息 塞音和塞擦音, 鼻音 ...

注:

  • -r--y--h- 不代表独立音段,而分别表示前面辅音的卷舌颚化送气
  • 声母 h- 代表浊擦音[ɣ][ɦ]),而 x- 代表其对应的清音([x][h])。[8]
  • 在韵图中,云母的腭音变体与以母合并为单一声母喻母

韵母

以元音结尾的韵母可出现在平、上、去声中;少数仅有去声字的在下表中标记为 -H。三等韵母的重纽在传统分类中不加以区别。白一平采用了李方桂的纯记号方法,将韵图第四行中的韵母拼写为 -ji-,将第三行中的韵母保留为 -j-

更多信息 摄, 开 ...

三等韵母的 -j- 在以 -y- 结尾的颚音声母后省略。[10]

以鼻音 -m-n-ng 结尾的韵母可出现于平、上、去声中,相应的以 -p-t-k 结尾的韵母则必定为入声。

更多信息 摄, 开 ...

元音 æɛɨ 在白一平系统的ASCII转写中拼写为 aeea+

Remove ads

声调

声调符号标在音节尾,上声以 X 标记,去声以 H 标记;平声和入声无标记。[13]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