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针尾雨燕
雨燕科针尾雨燕属鸟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白喉针尾雨燕(学名:Hirundapus caudacutus),是雨燕目雨燕科的一种鸟类。[2] 据称其在水平飞行中能达到每小时170公里(105英里)的速度,但由于测量其速度的方法未被公开,因此这一说法尚未得到证实。[3]
分类
针尾雨燕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们的尾部末端有棘刺状结构,这与雨燕属(Apus)典型雨燕的分叉尾部不同。
白喉针尾雨燕首次由英国鸟类学家约翰·莱瑟姆于1801年以二名法Hirundo caudacuta进行描述。它们当前的属名Hirundapus是由燕属(Hirundo)和雨燕属(Apus)的名称结合而来。其种名caudacutus来自拉丁语单词cauda,意为“尾巴”,以及acutus,意为“尖锐”。[4]
亚种
- H. c. caudacutus:分布于西伯利亚至日本和千岛群岛;越冬于澳大利亚。
- H. c. nudipes: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至中国西南部;越冬于印度和缅甸。[5]
描述
白喉针尾雨燕体重约95.5克,翼长约206毫米,嘴峰长约12.9毫米,喙宽度约3.5毫米,喙厚度约2.8毫米,跗跖长约18.5毫米,尾长约49.8毫米。[6]
白喉针尾雨燕是大型雨燕,体型强壮,身体呈桶状。它们约长20厘米,体重在110到120克之间。它们除了白色喉部和从尾巴基部延伸至两侧的白斑外,其馀部分为灰褐色。[7]
分布
白喉针尾雨燕是一种迁徙鸟,主要在中亚和西伯利亚南部繁殖,冬季迁徙至印度次大陆、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在西欧地区非常罕见,曾记录到其出现在最西至挪威、瑞典和英国的地方。2013年6月,22年来首次在英国观察到一只白喉针尾雨燕,但它随后撞上风力涡轮机死亡,其尸体被送至博物馆。[8][9]
2022年6月,一只白喉针尾雨燕在距苏格兰凯恩尼斯的邓肯斯比角约70英里的费尔岛附近被MV Ortelius探险船救回,并成功放生。[10]
栖地
它们在悬崖的岩石缝隙或空心树中筑巢。它们不喜欢在地面上停留,大部分时间都在空中飞行。它们以小型飞行昆虫为食,例如甲虫、苍蝇、蜜蜂和飞蛾。[7]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