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白蛇传 (舞台剧)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白蛇传》是1982年香港歌手罗文自资及制作的粤语音乐剧,故事基于中国民间传说《白蛇传》,并由吴世勋编导,罗文、汪明荃、米雪、卢海鹏主演;音乐的创作者则是音乐家锺肇峰和赵文海、填词人黄霑。
背景
1972年,罗文观看潘迪华的国语音乐舞台剧《白娘娘》后,一直想办粤语舞台剧[1]。罗文成名后凭巡回演出赚了不少钱[2],先于1979年自资成立“罗文制作有限公司”,方便调动资金,拥有自己的幕后班底[1][3](不限于舞台剧制作,如专辑《舞台上》的封套设计便由罗文制作有限公司负责)。罗文还找来汪明荃一起商议相关事宜,二人在录音室和舞台曾多次合作[4],还打算合资,但为怕日后出现金钱矛盾,仍由罗文独资去办[5]。1979年末[注 1],二人于《欢乐满东华》首度表演粤剧《公主怜才驸马骄》[6],良好的反应增加了他们合作的信心[4]。
由于事忙、寻找剧本等因素,此剧迟迟未定案柏板[7]。至1981年3月,罗文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正式展开筹备工作[8],主办机构是罗文制作有限公司和华星唱片,后者负责宣传工作[9];并落实以白蛇传为剧本,原因是其家传户晓、情节感人[2],而且是“神仙故事”,便于表现“多姿多彩”的舞台效果[10]。此外剧本是大团圆结局[11]。
Remove ads
十年前的《白娘娘》口碑好票房差,罗文却抱有信心,因为香港市场口味已提升,而且渴求多年没有上映的大型歌舞剧[12]。曾观看此剧彩排的潘迪华亦表示此剧采用简单的文言,较国语对白的《白娘娘》容易让人接受[13]。
音乐人原属意跟罗文合作多次的顾嘉煇,但他以赴美深造为由(一说是忙于为剧集作曲[1])请辞,作、编曲的工作便改由罗文专辑《卉》(1981年)的音乐人赵文海和锺肇峰负责。填词人则是跟罗文有相当合作经验并曾为《白娘娘》大部分歌曲填词的黄霑。[14][10]
1981年,罗文设立排艺社[15],所招募的舞蹈员须接受舞台指导吴世勋为期三个月的基本训练[2]。他曾是罗文的舞蹈老师[16],亦曾为粤剧《白蛇新传》(1961年)训练雏凤鸣的新人[17]。
许仙、白素贞、法海早已敲定分别由罗文、汪明荃、卢海鹏饰演[18][2]。汪明荃表示希望藉演出《白蛇传》,为其事业带来继唱歌后的第二个突破[19]。小青的选角过程则一波三折,原属意唱腔、功架、古装扮相均出色的黄杏秀,但她坚拒不演[20],后来罗文曾考虑过招考新人[21],冯宝宝和张德兰也在候选之列[22][23],最终此角落在米雪手上。她表示小青的戏份跟白素贞同样重要,且很适合她演,反驳坊间说她身为丽的电视一线花旦却甘为副角[24]。
特色和演出概况
此剧按各人的特点采取了扬长避短的安排:汪明荃主要负责跳舞,罗文以唱歌为主,虽擅武打戏[1]却无舞台剧演出和歌唱经验[24]的米雪则以做戏和表情为重[25]。亦被指较诸以往的白蛇传改编剧目,许仙的抒情戏较突出,“男女角的戏份更平均”[26]。
舞台表演具粤剧的元素,如拨水发、耍大水旗等功法[26][1],但不采用传统粤剧的脸谱化妆。音乐方面,乐队混合中西乐手,达几十人;并采用少见的乐器如云锣和竖琴,以及以大提琴取代惯用的电贝斯[27]。赵文海和锺肇峰谱写揉合中西乐风的流行曲,以《春泛西湖》和《好姻缘》等数首歌曲为重心,并从《好姻缘》衍伸出多个乐段,佐以《变蛇》、《水漫金山》等纯音乐[14][10];亦被指为配合情节多用“哀怨的配乐”和“平叙的曲调”[28]。词风则浅白,“长短句交错”,“多用比喻、对偶”[26]。
布景以中国水墨画风的幻灯片,代替硬景,方便日后出国演出,免于携带大量道具,并且以音乐过场方式代替换幕[11][18]。基于舞台难以容纳整个乐团,以及演出效果的考量,采取了录播歌曲的形式,招致争议,更收到恐吓信。[10][29][30]
演出地点是利舞台戏院,首次于1982年3月3日至14日,再于同年4月10日至18日加演,共22场[14]。票价分$180、$140、$120、$100、$40[14]。入座率不俗,“场场满座”[31]。 另有报导指罗文和汪明荃的歌迷经常欢呼叫喊,影响观赏气氛[32]。
Remove ads
音像产品
1982年2月末,罗文制作公司出品并经百代唱片发行黑胶专辑《白蛇传》,分为精选式的单碟和收录全部曲目的双碟版[14],其后派台《好姻缘》至电台宣传,曾登上中文歌曲龙虎榜的周冠军[33] 。
罗文曾表示为免失真和影响日后的演出,无意发行此剧的录影带[34]。至2011年香港文化博物馆举办“狮子山下‧掌声响起‧罗文”的藏品展览,此剧的录像片段才首度曝光[35]。
评论
作家黄夏柏认为《白蛇传》“以传统为经,现代为纬”[10]。2012年,文化评论人林奕华回顾此剧,认为其时香港的歌舞剧和电影都走西洋风,《白蛇传》是“中国音乐人创作中国音乐剧给中国人看的‘实验’”,属开先河之举。对比《白娘娘》,人物的感情表达较为含蓄和传统,填词人较著重艺术性而非传唱流行度[36]。
词评人黄志华指出为粤语歌舞剧填词很困难,尤其是涉及多人对唱轮唱叠唱的曲目(如《巧遇烟波里》、《恩似洞庭水》等),并对黄霑的成品感到满意[37]:76—77。
《剧影月报》一篇文章指《白蛇传》的剧本分场、部分场景、动作设计等都有《白蛇新传》强烈的影子[26]。《电影双周刊》的栏目作者林娓娓则评论道:“虽然戏剧性是缺乏了点,整体上仍然不失其娱乐性,是可以一看的。”[10] 。朱瑞冰主编的《香港音乐发展概论》认为此剧尝试从中国传统故事取经,但在当时的香港舞台剧发展中“未能有较大的突破”[38]。亦有评论指《白蛇传》像“改良了的粤剧”,而不是“正统舞台剧”[39]。
Remove ads
后续
1983年1月,罗文表示年末付清《白蛇传》的唱片录音费和其他杂项后,亏蚀收场[40]。
曲目
- 粗体为单碟版的歌曲。
乐队编制
|
|
|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注脚
相关条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