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白顶信天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白顶信天翁(学名:Thalassarche cauta),也称为羞怯信天翁(shy mollymawk),是一种中型信天翁,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海岸外的三个偏远岛屿上繁殖,位于南印度洋。其寿命约为60年,并曾在远至南非和美国太平洋沿岸的地方被发现。截至截至2020年6月年[update],该物种在澳大利亚被列为“濒危”;据信仅存15,000对白顶信天翁。它是澳大利亚唯一的特有信天翁。

一些权威机构称此物种为白顶信天翁(white-capped albatross),但该名称更常用于指白顶信天翁的亚种Thalassarche cauta steadi。
Remove ads
分类学

这种信天翁曾一度被认为与萨尔文信天翁(Thalassarche salvini)和查塔姆信天翁(Thalassarche eremita)是同一物种,但它们在2004年左右被拆分。1998年,罗伯逊(Robertson)和纳恩(Nunn)提出了一个四向拆分,包括白顶信天翁(Thalassarche steadi)。[3] 三向拆分在2004年被布鲁克(Brooke)接受,[4] 信天翁与海燕保护协定(ACAP)在2006年接受,[5] 美国鸟类学家联盟(SACC)在2008年接受,[6][7][8] 国际鸟盟则在2000年之前接受。[9] 詹姆斯·克莱门茨(James Clements)是最后一个主要坚持三向拆分的人[10],但后来也接受了它。[11] 第四个拆分,即steadi,仅在2006年被ACAP接受,[5] 并在2008年被国际鸟盟接受。[9] 最后,遵循布鲁克的观点,该物种从Diomedea属转移到小信天翁属,这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专家的普遍同意。[来源请求]
一些权威机构,特别是美国鸟类学会,称此物种为白顶信天翁(white-capped albatross)。[12]
信天翁属于信天翁科(Diomedeidae),该科与剪水鹱、管鼻鹱、海燕和潜海燕共享鹱形目。鹱形目具有某些识别特征。它们有连接到上喙的鼻道,称为管状鼻孔(naricorns)(尽管信天翁的鼻孔在喙的两侧)。它们的喙也很独特,分为七到九个角质板。它们产生一种由蜡酯和三酸甘油酯组成的胃油,储存在前胃中。这用于对抗捕食者,也是雏鸟和成鸟在长途飞行中富含能量的食物来源。[13] 它们还有一个位于鼻道上方的盐腺,有助于淡化体内盐分,这是必要的,因为它们摄入大量海水。盐腺会从鼻子排泄高盐分溶液。[14]
在澳大利亚,这种鸟在一些法规和数据库中仍被显示为Diomedea cauta、Diomedea cauta cauta或Thalassarche cauta cauta。[15]
Remove ads
描述
白顶信天翁平均体长90至99厘米(35—39英寸),翼展220至226厘米(87—89英寸),[16] 体重4.1千克(9.0磅)。与其大小相似的姊妹物种萨尔文信天翁一起,该物种被认为是信天翁或小型信天翁中最大的。[17][18] 它是一种黑色、白色和石板灰色的鸟,其特征是前缘下翼基部有黑色的拇指状印记。成鸟有白色的前额和头顶,底部以深色眉纹和浅灰色脸部为边。其背、尾和上翼为灰黑色,其馀部分为白色。其喙为灰黄色,具有明显的黄色喙峰和黄色尖端。[19]
其寿命约为60年。[20]
行为

白顶信天翁通过水面掠食和一些潜水追捕相结合的方式觅食——据记录其潜水深度可达5米(16英尺)。鱼类、头足类动物、甲壳类动物和被囊动物是该物种的食物来源。[21]
白顶信天翁在岩石岛屿上繁殖,并用土壤、草和根筑起堆状巢。它们在9月下半月产一枚卵。[4]
一些白顶信天翁能够在24小时内飞行1,000千米(620英里)。[20]
分布范围与栖息地
白顶信天翁是特有于澳大利亚的繁殖鸟类,它在塔斯马尼亚海岸外的三个岛屿殖民地繁殖,位于南印度洋:[22] 信天翁岛、佩德拉布兰卡岛和缪斯通岛(Mewstone)。[23][24][25][26][27] 它是澳大利亚唯一的特有信天翁。[20]
已知幼鸟最远可飞至南非;[26][27] 否则,非繁殖鸟可以在整个南部海洋中找到,但由于其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具体情况难以确定。[5][28] 有时在美国太平洋沿岸也能发现它们。
保育状况
IUCN将该物种列为近危,[1] 其出现范围为23,900,000 km2(9,200,000 sq mi)。2007年的一项估计显示,种群数量为25,500只繁殖鸟,其中信天翁岛有5,100对,佩德拉布兰卡岛有270对,缪斯通岛有7,380对。[19] 历史上,它们因羽毛而被捕猎,到1909年,信天翁岛上仅剩300对。[4][29]
如今,延绳钓渔业仍然影响该物种,但其数量尽管存在此威胁仍得以维持。[27] 它们还在信天翁岛爆发过禽痘,略微影响了其数量。[30] 最后,澳洲鲣鸟是其主要生存威胁。[5]
2020年6月,澳大利亚政府根据《1999年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育法》将该鸟类的状态从“易危”更改为“濒危”,该鸟类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气候变迁和渔业(作为混获受害者,要么被拖网捕获,要么在延绳钓渔业中被钩住),以及疾病和与其他海鸟的竞争。状态的改变不被认为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20] 截至此时,根据州和地区法规的列表大多仍为“易危”。[15]
只能在信天翁岛上监测该鸟类,因为另外两个岛屿无法进入,但据信仅存15,000对白顶信天翁。[20]
Remove ads
脚注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