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白颊犀鸟

犀鳥科皺盔犀鳥屬下的一種鳥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白颊犀鸟
Remove ads

白颊犀鸟学名Rhabdotorrhinus exarhatus,英语:Sulawesi hornbill,台湾作白颊斑嘴犀鸟),是犀鸟目犀鸟科斑盔犀鸟属下的一种鸟类。[3]该物种仅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及其周围的小岛上,于通常海拔低于650公尺的原始低地森林内,是一种小型的黑色犀鸟。[3][4]虽然其族群数量仍未有估计,但因其低地森林的栖息地的开发速度相当严重,因此被列为易危物种[1][5]

事实速览 白颊斑嘴犀鸟, 保护状况 ...

本物种是由法国鸟类学家康拉德·雅各·特明克于1823年发表,并命名为Buceros exarhatus[3][6]在分类上,本物种原先被归于斑嘴犀鸟属下,但后来根据分析发现实际上应属于斑嘴犀鸟属的姊妹支群,因而与其他在棕颈犀鸟属中物种被立为现在的斑盔犀鸟属[3][7]其属名Rhabdotorrhinus是由希腊语rhabdotos(意即“条纹的”)及rhis(意即“犀牛”)组成。[8]:333种小名exarhatus则为拉丁语exaratus,是“耕种”或“犁地”的意思。[8]:154

Thumb
雌性

指名亚种雄鸟的脸及喉部为白色(或被染成黄色):鸟喙呈淡黄色,上喙隆起部分呈褐色,下喙基部呈黑色;脸上的裸露皮肤接近肉色;而雌鸟体型较小,除了喙尖及下喙基部有淡奶油色的区域之外,几乎全身皆为黑色。[4]幼鸟与成年雄鸟相似但没有上喙隆起,大约至80日龄之后幼鸟才会开始发展出成鸟特征。[4]sanfordi亚种的差异在于其下喙基部的条纹为淡奶油色而非单纯黑色。[4]

这种鸟类主要为植食性,主要食用水果,并包含一些小型动物如无脊椎动物[9][4]繁殖时会采取以2—10只的小队协同合作,通常雌鸟会将自己封在巢穴内,并由其他帮手负责喂养。[10][4]一个孵化周期约需70—90天;其中孵化需16—19天,喂养则需约55—70天,之后幼鸟就有离巢的能力。[10][4]其体长45公分,体重平均约370.0公克,鸟喙宽平均约25.2公釐、深平均约38.4公釐、嘴峰长平均约91.6公釐;翼长平均约226.8公釐;跗跖约42.3公釐;尾长约208.0公釐。[9][4]

Thumb
sanfordi亚种雄鸟,可见其鸟喙下半的淡奶油色条纹

在1985年至1997年期间,由于商业伐木、移民和种植园的扩张,苏拉威西岛的低地森林面积减少了89%。[11]而在2021年的研究显示该地的低地森林仍以近30%的速度消失。[5]因为白颊斑嘴犀鸟还有被作为食物或宠物饲养的可能,在面临栖地破碎化的情况下,它们因此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物种[1][5]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