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百法明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百法明門
Remove ads

百法明门[1][2]佛教术语,论曰:“一切法无我,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一切法者,略有五种: 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3][4]《显扬圣教论》曰:“一切者有五法,总摄菩萨藏。何等为五? 颂曰:‘心、心所有、色,不相应、无为’”。

  • 一、心法(有八种)
  • 二、心所有法(有五十一种)
  • 三、色法(有十一种)
  • 四、心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种)
  • 五、无为法(有六种)

以上,合计为百法。十地经说初地菩萨于百法门(śata-dharmamukha)能正思择(pravicinoti)。[5][6][7]

世亲西藏说世亲或法护)[8][9]作有《大乘百法明门论》(梵语:Mahāyāna-śatadharma-prakāśamukha-śāstra;藏语:ཐེག་པ་ཆེན་པོའི་ཆོས་བརྒྱ་གསལ་བའི་སྒོའི་བསྟན་བཅོས)[10][11]

Remove ads

一、心法(8)

  • 【心法】有八种:
    1. 眼识。
    2. 耳识。
    3. 鼻识。
    4. 舌识。
    5. 身识。
    6. 意识。
    7. 末那识。
    8. 阿赖耶识。


  • 心法者总共有六种涵义:[12][13]
    1. “集起”:名心。唯属“第八”,“集”诸种子“起”现行故。[13][12]
    2. “积集”:名心。属“前七”转识能熏,“积集”诸法种故。[13][12][14]
    3. “初集起”:属“前七”转识现行,“共集”“熏起”种故。[13][12]
    4. “后积集”:名心。属于“第八”,“含藏”“积集”诸法种故。[13][12]
    5. “缘虑”:
      • 名‘心’,俱能缘虑自分境故;[12][13]
      • 或名为‘识’,了别义故;[12][13]
      • 或名为‘意’,等无间故。[12][13]
    6. 或,
      • “第八”:名‘心’;[12][13]
      • “第七”:名‘意’;[12]
      • “前六”:名‘识’。[12]
    • 斯皆心分也。[12]

二、心所有法(5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解》:‘
    • 心所有法者[15][16],具三义故。
      1. 恒依心起。
      2. 与心相应。
      3. 系属于心。
      • 具此三义“名为”心所故。
      1. 要心为依方得起故。
      2. “‘触’等”恒与心相应故。
        • 既云与心相应,盖心不与心自相应故,心非心所故,他性相应非自性故。
        • 相应之义有四:谓“时”“依”“所缘”及“事”皆同,乃相应也。
      3. “‘触’等”看与何心生,时便属彼心之“‘触’等”故。
      • 如次为三义也。’[17]


  • 心所有法共有五十一种,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别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烦恼有六。(五)随烦恼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一)遍行(5)

  • 【遍行】有五种:[18]
    1. 作意:
      • 《成唯识论》:‘
        1. 谓“能警心”为性。
        2. “于所缘境引心”为业。
          • 谓“此警觉‘应起心种’‘引令趣境’”,故名作意。’[19]
      • [20][21]
      • 《成唯识论》:‘
        1. 谓“‘三和’分别‘变’‘异’,令‘心’‘心所’触‘境’”为性。
        2. “‘受’‘想’‘思’等所依”为业。
          • 谓“‘根’‘境’‘识’更相随顺”,故名三和。’[22]
      • 《显扬圣教论》:‘
        1. 谓“‘三事和合’分别”为体。
        2. “‘受’依”为业。
        • 如经说“有六触身”,又说“‘眼’‘色’为缘能起‘眼识’”。
          • 如是三法聚集合,故能有所触;
          • 又说‘触’为‘受’缘。”[23]
    2. 受:
      • 《成唯识论》:‘
        1. 谓“领纳‘顺’‘违’‘俱非’境相”为性。
        2. “起爱”为业。
          • “能‘起合’‘离非’二欲”故。’[24]
      • [25][26]
      • 《成唯识论》:‘
        1. 谓“于境取像”为性。
        2. “‘施设’种种名言”为业。
          • 谓“要‘安立“境”’‘分齐“相”’”,方能随起种种名言。’[27]
      • 《显扬圣教论》:‘
        1. 谓“‘名句’‘文身’熏习”为缘,从“阿赖耶识种子”所生,依“心所”起,与“心”俱转,“相应‘取相’”为体。
        2. “发‘言议’”为业。
          • 如经说“有六想身”,又说“如其所‘想’而起‘言议’”。’[28]
      • [29]
    3. 思:
      • 《成唯识论》:‘
        1. 谓“令心造作”为性。
        2. “于‘善品’等役心”为业。
          • 谓“能‘取境正因等相’‘驱役自心令造善’等”。’[30]
      • 《显扬圣教论》:‘
        1. 谓“令心造作‘得’‘失’‘俱非’意业”为体。
          • 或为“和合”或为“别离”、
          • 或为“随与”或为“贪爱”、
          • 或为“瞋恚”或为“弃舍”、
          • 或起“寻”“伺”或复为起“身”“语”二业、
          • 或为“染污”或为“清净”。
        2. “行‘善’‘不善’‘非二’”为业。
        • 如经说“有六思身”,又说当知我说“‘今“六触处”’,即‘前世“思”’所造故业”。’[31]
      • [32]

(二)别境(5)

  • 【别境】有五种:[33]
    1. 欲:
      • 《成唯识论》:‘
        1. “于‘所乐境’希望”为性。
        2. “勤依”为业。
          • ‘欲为诸法本’者说“‘欲所’起一切事业”;或说“‘善欲’能发正勤,由彼助成一切善事”。故论说此:“勤依”为业。’[34]
      • 《宗镜录》:‘
        • 又“于一切事欲,观察者有希望”故。若不欲观,“随‘因’境势”“任运‘缘’者”,即全无欲。由斯理趣,欲非遍行。’[35]
      • [36]
    2. 胜解:
      • 《成唯识论》:‘
        1. “于‘决定境’印持”为性。
        2. “不可引转”为业。
          • 谓“邪正等‘教理’证力‘于“所取境”“审决”印持’:由‘此“异缘”不能引转’,故‘“犹豫境”胜解全无’”。
            • 非“‘审决心’亦无胜解”,由斯“胜解非‘遍行’摄”。’[37]
      • [38]
      • 《成唯识论》:‘
        1. “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
        2. “定依”为业。
          • 谓“数忆持‘曾所受境’,令不忘失,能引‘定’”故。
        • 于曾未受体类,境中全不起念;设曾所受,不能明记,念亦不生。故念必非遍行所摄。’[39]
      • [40]
    3. 定:
      • 《成唯识论》:‘
        1. “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
        2. “智依”为业。
          • 谓“观‘德失俱非境’中,由定令心专注不散,依斯便有‘决择智’生”。
        • “心专注言显所欲住”即便能住,非唯一境;不尔见道,历观“诸谛前后境别”应无等持;若不“系心专注境位”便无定起,故非遍行。’[41]
      • [42]
    4. 慧:
      • 《成唯识论》:‘
        1. “于‘所观境’简择”为性。
        2. “断疑”为业。
          • 谓“观‘得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决定’”故。
        • 于‘非观境’‘愚昧心’中无简择,故非遍行摄。’[43]
      • [44]
Remove ads

(三)善(11)

  • 《成唯识论》:‘
    • 唯善心俱,名善心所。
    • 谓信惭等定有十一,谓此十一心所法皆为善法。’[45]


  • 【善】有十一种:[46]
    1. 信:
      • 《成唯识论》:‘
        • 于“实”“德”“能”深,“忍”“乐”“欲”。
        1. “心净”为性。
        2. 对治“不信”。
        3. “乐善”为业。
        • 然“信”差别略有三种:
          1. 信“实有”: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忍”故。
          2. 信“有德”:谓于三宝“真净德”中深信,“乐”故。
          3. 信“有能”:谓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47]
      • [48]
    2. 精进:
      • 《成唯识论》:‘
        • “勤”谓精进。
        1. “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
        2. 对治“懈怠”。
        3. “满善”为业。’[49]
    3. 惭:
      • 《显扬圣教论》:‘
        • 谓“依‘自增上’及‘法增上’,羞耻”。
        1. “过恶”为体。
        2. “断‘无惭障’”为业。
          • 如前乃至“增长惭”为业。如经说“惭于所惭”,乃至广说。’[50]
      • 《成唯识论》:‘
        • 云何为惭?“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51]
    4. 愧:
      • 《成唯识论》:‘
        • 谓“依‘世增上’,羞耻”。
        1. “过恶”为体。
        2. “断‘无愧障’”为业。
          • 如前乃至“增长愧”为业。如经说“愧于所愧”,乃至广说。’[52]
    5. 无贪:
      • 《成唯识论》:‘
        • 谓“于有‘有具’,‘厌离’‘无执’‘不藏’‘不爱’”。
        1. “无著”为体。
        2. “能断‘贪障’”为业。
          • 如前乃至“增长无贪”为业。如经说“无贪”善根。’[53]
    6. 无瞋:
      • 《显扬圣教论》:‘
        1. “于苦‘苦具’,‘无恚’”为性。
        2. 对治“瞋恚”。
        3. “作善”为业。’[54]
      • [55]
    7. 无痴:
      • 《成唯识论》:‘
        • 谓“正了”。
        1. “真实”为体。
        2. “能断‘痴障’”为业。
          • 如前乃至“增长无痴”为业。如经说“无痴”善根。’[56]
      • [57]
    8. 轻安:
      • 《显扬圣教论》:‘
        1. “身心调畅”为体。
        2. “断‘麁重障’”为业。
          • 如前乃至能“增长轻安”为业。如经说“适悦于意身及心安”。’[58]
      • [59]
    9. 不放逸:
      • 《成唯识论》:‘
        • 谓“总摄‘无贪’‘无瞋’‘无痴’”。
        1. “精进”为体。
          • 依此能断“恶不善法”、及能修“彼对治善法”。
        2. “断‘放逸障’”为业。
          • 如前乃至“增长不放逸”为业。如经说“所有无量善法生起一切,皆依‘不放逸根’”。’[60]
      • [61]
    10. 行舍:
      • 《成唯识论》:‘
        • 精进三根,令心平等正直。
        1. “无功用住”为性。
        2. 对治“掉举”。
        3. “静住”为业。
          • 谓即“‘四法’令心‘远离’掉举等障”。
        • “静住”,名“舍”。’[62]
      • [63][64]
    11. 不害:
      • 《成唯识论》:‘
        • 于“诸有情”不为损恼。
        1. “无瞋”为性。
        2. 能对治“害”。
        3. “悲愍”为业。
          • 谓即“无瞋于‘有情’”。
        • “所不为损恼”,假名“不害”。’[65]
      • [66]
Remove ads

(四)烦恼(6)

  • 【烦恼】有六种:[67]
    1. 贪:
      • 《成唯识论》:‘
        1. “于‘有有具’染著”为性。
        2. 能障“无贪”。
        3. “生苦”为业。
          • 谓“由爱力‘取蕴’生”故。’[68]
      • [69]
    2. 嗔:
      • 《成唯识论》:‘
        1. “于‘苦苦具’憎恚”为性。
        2. 能障“无瞋”。
        3. “‘不安’‘隐性恶行’所依”为业。
          • 谓“瞋必令‘身心热恼’‘起诸恶业’不善性”故。’[70]
      • [71]
    3. 痴:
      • 《成唯识论》:‘
        1. “于诸‘理’‘事’迷暗”为性。
        2. 能障“无痴”。
        3. “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 谓“由‘无明’‘起疑’‘邪见’‘贪’等‘烦恼、随烦恼’业,能招后生‘杂染法’”故。’[72]
      • [73][74]
    4. 慢:
      • 《成唯识论》:‘
        1. “恃己于他高举”为性。
        2. 能障“不慢”。
        3. “生苦”为业。
          • 谓“若有慢,于德‘有德心’‘不谦下’,由此生死轮转无穷,受诸苦”故。
        • 此慢差别有七、九种。谓于三品我德处生,一切皆通“见修所断圣位”。我慢既得现行,慢类由斯起亦无失。’[75]
      • [76]
      • 《大乘五蕴论》:‘
        • 云何为慢?所谓七慢:
          1. 慢:
            • 谓于“劣”计“己胜”。
            • 或于“等”计“己等”。
            • “心高举”为性。
          2. 过慢:
            • 谓于“等”计“己胜”。
            • 或于“胜”计“己等”。
            • “心高举”为性。
          3. 慢过慢:
            • 谓于“胜”计“己胜”。
            • “心高举”为性。
          4. 我慢:
            • 谓于“五取蕴”随观“为我”或“为我所”。
            • “心高举”为性。
          5. 增上慢:
            • 谓于“未得增上殊胜所证法”中谓“我已得”。
            • “心高举”为性。
          6. 卑慢:
            • 谓于“多分殊胜”计“己少分”。
            • “下劣心高举”为性。
          7. 邪慢:
            • 谓“实无德”计“己有德”。
            • “心高举”为性。’[77]
    5. 疑:
      • 《成唯识论》:‘
        1. “于诸谛理犹豫”为性。
        2. “能障‘不疑’‘善品’”为业。
          • 谓“犹豫者,‘善’不生”故。’[78]
      • [79]
    6. 恶见:
      • 《成唯识论》:‘
        1. “于诸谛理‘颠倒推求’‘度染慧’”为性。
        2. 能障“善见”。
        3. “招苦”为业。
          • 谓“恶见者多受苦”故。
        • 此见“行相”差别有五:
          1. 萨迦耶见:
            1. 谓“于‘五取蕴’执‘我’‘我所’”。
            2. “‘一切见趣’所依”为业。
            • 此见差别有“二十句”“六十五等”,分别起摄。
          2. 边执见:
            1. 谓即“于彼随执‘断’‘常’”。
            2. “障‘处中行’‘出离’”为业。
            • “此见”差别“诸见趣”中有:“‘执前际“四遍常论”“一分常论”’及‘计后际“有想十六”“无想俱非”’,各有八论”、“七断灭论”等,分别趣摄。
          3. 邪见:
            1. 谓“谤‘因果作用’实事”及“非‘四见’”诸馀邪执,如增上缘名义遍故。
            • “此见”差别“诸见趣”中有:“执前际‘二无因论’‘四有边等’‘不死矫乱’”及“计后际‘五现涅槃’”或“计‘自在’‘世主’‘释梵’及‘馀物类’常恒不易”或“计‘“自在”等’是一切物因”或“有横计‘诸邪解脱’”或“有妄执‘非道为道’”,诸如是等皆邪见摄。
          4. 见取:
            1. 谓“于‘诸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
            2. “‘一切斗诤’所依”为业。
          5. 戒禁取:
            1. 谓“于‘随顺诸见戒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
            2. “‘无利勤苦’所依”为业。’[80]
      • [81]
Remove ads

(五)随烦恼(20)

  • 《宗镜录》:‘
    • 释论云:唯是“烦恼”,“分位”差别;“等流性”故,名“随烦恼”。’[82]


  • 【随烦恼】有二十种[83]、分三类别[82]

1. 小随烦恼(10)

  • 《宗镜录》:‘
    • “各别起”,故名“小随烦恼”。’[82]


  1. 忿:
    • 《成唯识论》:‘
      1. “依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为性。
      2. 能障“不忿”。
      3. “执仗”为业。
        • 谓“怀忿者‘多发暴’‘恶身表业’”故。
      • 此即“‘瞋恚一分’为体,‘离瞋无别’‘忿相用’”故。’[84]
    • [85][86]
  2. 恨:
    • 《成唯识论》:‘
      1. “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怨”为性。
      2. 能障“不恨”。
      3. “热恼”为业。
        • 谓“结恨者‘不能含忍’‘恒热恼’”故。
      • 此亦“‘瞋恚一分’为体,‘离瞋无别’‘恨相用’”故。’[87]
    • [88][89]
  3. 恼:
    • 《成唯识论》:‘
      1. “忿恨为先‘追触暴热’佷戾”为性。
      2. 能障“不恼”。
      3. “蛆螫”为业。
        • 谓“‘追往恶’触‘现违缘’,心便佷戾。‘多发嚣暴’‘凶鄙麁言蛆螫他’”故。
      • 此亦“‘瞋恚一分’为体,‘离瞋无别’‘恼相用’”故。’[90]
    • [91][92]
  4. 覆:
    • 《成唯识论》:‘
      1. “于自作罪‘恐失利誉’隐藏”为性。
      2. 能障“不覆”。
      3. “悔恼”为业。
        • 谓“覆罪者‘后必悔恼’不安隐”故。’[93]
    • [94][95]
  5. 诳:
    • 《成唯识论》:‘
      1. “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
      2. 能障“不诳”。
      3. “邪命”为业。
        • 谓“矫诳者‘心怀异谋’‘多现不实邪命事’”故。
      • 此即“‘贪痴一分’为体,‘离二无别’‘诳相用’”故。’[96]
    • [97]
  6. 谄:
    • 《成唯识论》:‘
      1. “为网他故‘矫设异仪’险曲”为性。
      2. 能障“不谄”。
      3. “教诲”为业。
        • 谓“谄曲者‘为网帽他’,‘曲顺时宜’‘矫设方便’为取他意或藏己失,不任‘师友正教诲’”故。
      • 此亦“‘贪痴一分’为体,‘离二无别’‘谄相用’”故。’[98]
    • [99]
  7. 㤭:
    • 《成唯识论》:‘
      1. “于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为性。
      2. 能障“不㤭”。
      3. “染依”为业。
        • 谓“㤭醉者‘生长一切杂染法’”故。
      • 此亦“‘贪爱一分’为体,‘离贪无别’‘㤭相用’”故。’[100]
    • [101]
  8. 害:
    • 《成唯识论》:‘
      1. “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性。
      2. 能障“不害”。
      3. “逼恼”为业。
        • 谓“有害者‘逼恼他’”故。
      • 此亦“‘瞋恚一分’为体,‘离瞋无别’‘害相用’”故。’[102]
  9. 嫉:
    • 《成唯识论》:‘
      1. “徇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
      2. 能障“不嫉”。
      3. “忧戚”为业。
        • 谓“嫉妒者‘闻见他荣’深怀忧戚不安隐”故。
      • 此亦“‘瞋恚一分’为体,‘离瞋无别’‘嫉相用’”故。’[103]
    • [104]
  10. 悭:
    • 《成唯识论》:‘
      1. “耽著财法‘不能慧舍’秘悋”为性。
      2. 能障“不悭”。
      3. “鄙畜”为业。
        • 谓“悭悋者‘心多鄙涩’畜积财法不能舍”故。
      • 此即“‘贪爱一分’为体,‘离贪无别’‘悭相用’”故。’[105]
    • [106]
Remove ads

2. 中随烦恼(2)

  • 《宗镜录》:‘
    • “遍不善”,故名“中随烦恼”。’[82]


  1. 无惭:
    • 《成唯识论》:‘
      1. “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
      2. 能障碍“惭”。
      3. “生长恶行”为业。
        • 谓“于自法无所顾者‘轻拒贤善’‘不耻过恶’。障‘惭’,生长‘诸恶行’”故。’[107]
    • [108]
  2. 无愧:
    • 《成唯识论》:‘
      1. “不顾‘世间’;崇重‘暴恶’”为性。
      2. 能障碍“愧”。
      3. “生长恶行”为业。
        • 谓“于世间无所顾者‘崇重暴恶’‘不耻过罪’。障‘愧’,生长‘诸恶行’”故。’[109]

3. 大随烦恼(8)

  • 《宗镜录》:‘
    • “遍染心”,故名“大随烦恼”。’[82]


  1. 不信:
    • 《成唯识论》:‘
      1. “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
      2. 能障“净信”。
      3. “惰依”为业。
        • 谓“不信者多懈怠”故。
      • 不信‘三相’;翻信‘应知’。然诸染法各有别相,唯此不信自相浑浊,复能浑浊馀心心所,如极秽物自秽秽他。是故说此“心秽为性,由‘不信’故于‘实’‘德’‘能’不‘忍’‘乐’‘欲’”。’[110]
  2. 懈怠:
    • 《成唯识论》:‘
      1. “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性。
      2. 能障“精进”。
      3. “增染”为业。
        • 谓“懈怠者‘滋长’染”故。
      • 于‘诸染事’而‘策勤’者,亦名懈怠,‘退善法’故。
      • 于‘无记事’而‘策勤’者,于‘诸善品’‘无进退’故,是‘欲胜解’。’[111]
  3. 放逸:
    • 《成唯识论》:‘
      1. “于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
      2. 障“不放逸”。
      3. “增‘恶损“善所依”’”为业。
        • 谓“由‘懈怠’及‘贪’‘瞋’‘痴’不能防修‘染净品’法,总名放逸。非别有体,虽‘慢’‘疑’等亦有此能,而‘方彼四势’用微劣‘障三善根’遍策法”故。’[112]
  4. 惛沈:
    • 《成唯识论》:‘
      1. “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
      2. “能障‘轻安’‘毘钵舍那’”为业。
        • 谓“‘无堪任’是‘惛沈相’,一切烦恼皆‘无堪任’。‘惛沈别相’谓即‘瞢重’,令‘俱生法’无堪任”故。’[113]
    • [114]
  5. 掉举:
    • 《成唯识论》:‘
      1. “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
      2. “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
        • 又“‘掉举相’谓‘不寂静’,说是烦恼‘共相摄’故,掉举离此无别相故”。’[115]
    • [116]
  6. 失念:
    • 《成唯识论》:‘
      1. “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
      2. 能障“正念”。
      3. “散乱所依”为业。
        • 谓“失念者‘心散乱’”故。’[117]
  7. 不正知:
    • 《成唯识论》:‘
      1. 于“所观境‘谬解’”为性。
      2. 能障“正知”。
      3. “毁犯”为业。
        • 谓“‘不正知者’多所毁犯”故。’[118]
    • [119]
  8. 散乱:
    • 《成唯识论》:‘
      1. “于诸所缘‘令心流荡’”为性。
      2. 能障“正定”。
      3. “恶慧所依”为业。
        • 谓“散乱者‘发恶慧’”故。
      • “散乱‘别相’”谓即“躁扰”。令“俱生法”皆流荡故。’[120]
    • [121]
Remove ads

(六)不定(4)

  • 《宗镜录》:‘
    • “不定”有四:“悔”“眠”“寻”“伺”。
    • 于“善染”等,皆“不定”故;
      • 非如“触”等,“定”“遍心”故;
      • 非如“欲”等,“定”“遍地”故,
      • 立“不定”名。’[122]


  • 【不定】有四种:[123]
    1. 睡眠:
      • 《成唯识论》:‘
        1. “令身‘不自在’昧略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为性。
        2. “障‘观’”为业。
          • 谓“‘睡眠位’:‘身不自在’‘心极暗劣’。一门转故,昧简在定,略别寤时,令显睡眠非无体用。有‘无心位’假立此名,如‘馀盖’缠心相应”故。’[124]
    2. 恶作:
      • 《成唯识论》:‘
        • “悔”谓恶作。
        1. “恶‘所作业’,追悔”为性。
        2. “障‘止’”为业。
          • 此即“于‘果’,假立‘因’‘名’;先‘恶’‘所作业’,后方‘追悔’”故。
        • 悔“先不作”,亦恶“所摄”。如追悔言‘我先不作如是事业,是我恶作”。’[125]
      • 《宗镜录》:‘
        1. 谓于“已作”“未作”“善”“不善”事,若“染”“不染”,怅怏追变为体。’
        2. “能障‘奢摩他’”为业。
        • 又识论称“悔”,此即“于‘果’,假立‘因’‘名’”。先恶所作业,后方追悔故。’[126]
      • 《成唯识论》:‘
        • 此二唯“痴”为体,说随烦恼及痴分故。’[127]
    3. 寻:
      • 《大乘百法明门论解》:‘
        • “寻”谓寻求。
        1. “令心匆遽于‘意言境’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转”为性。’[128]
      • 《宗镜录》卷58:‘“寻”:
        1. 谓“或时由‘思’于法造作、或时由‘慧’于法推求,散‘行’外境,令心麁转”为体。
        2. “障‘心内净’”为业。’
    4. 伺:
      • 《大乘百法明门论解》:‘
        • “伺”谓伺察。
        1. “令心匆遽于‘意言境’细转”为性。’[128]
      • 《宗镜录》卷58:‘“伺”:
        1. 谓“从‘阿赖耶识种子’所生、依‘心’所造、与‘心’俱转、相应于所‘寻’‘法’,略‘行’外境,令心细转”为体。
        2. “障‘心内净’”为业。’
      • 《成唯识论》卷7:‘
        1. 此二,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为业,
        2. “并用‘思’‘慧’一分”为体,
          • 于“意言境”不深推度、及深推度“义类别”故。
          • 若离“思”“慧”,“寻”“伺”二种体类差别不可得故。’
      • 《瑜伽师地论》卷5:‘
        1. 寻伺体性者:谓
          1. 不深推度所缘,“思”为体性。
          2. 若深推度所缘,“慧”为体性应知。
        2. 寻伺所缘者:谓依“名身”“句身”“文身”,义为“所缘”。
        3. 寻伺行相者:谓
          1. 即于此所缘“寻求”,行相是“寻”。
          2. 即于此所缘“伺察”,行相是“伺”。
        4. 寻伺等起者:谓“发起语言”。
        5. 寻伺差别者:有七种差别,谓“有相”“无相”乃至“不染污”,如前说。
        6. 寻伺决择者:
          • 若:
            1. 寻伺即分别耶?
            2. 设分别即寻伺耶?
          • 谓:
            1. 诸寻伺必是分别。或有“分别非寻伺”,谓“望出世智”。
            2. 所馀一切三界心心所,皆是分别而非寻伺。
        7. 寻伺流转者:
          • 若:
            • 那落迦”“寻伺”,何等行?何所触?何所引?何相应?何所求?何业转耶?
            • 如“那落迦”,如是傍生“饿鬼”“人”“欲界天”“初静虑地天”所有“寻伺”,
              1. 何等行?
              2. 何所触?
              3. 何所引?
              4. 何相应?
              5. 何所求?
              6. 何业转耶?
          • 谓:
            • “那落迦”“寻伺”唯是
              1. ”行、
              2. 触“非爱境”、
              3. 引发于“苦”、
              4. 与“忧”相应、
              5. 常求“脱苦”、
              6. 娆心”业转。’
Remove ads

三、色法(11)

  • 《宗镜录》:‘
    • 问:“色法”有几义?
    • 答:有四义。《百法》云:
      1. 识“所依”色,唯属“五根”。
      2. 识“所缘”色,唯属“六境”。
      3. “总相”而言,“质碍”名色。
      4. “别相”而言,略有二种:
        1. 有对:若准有宗,“极微”所成大乘,即用能造色成。
        2. 无对:非“极微”成,即“法处所摄色”,如上“地”“水”“火”“风”。’[129]


  1. 《显扬圣教论》卷1:“色者有十五种。谓地水火风,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一分,及法处所摄色。”
  2. 《大乘百法明门论解》卷2:“色法略有十一种。言色者:有‘质碍’之色、有‘颜色’之色。所依之‘根’唯五、所缘之‘境’则六。”
  • 此处依于《大乘百法明门论解》,故不将地水火风等“四大种”列入百法中。


  • 【色法】有十一种:
    1. 眼:
      • 《显扬圣教论》:‘
        • 眼:谓“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之所执,受“四大”所造色,为“境界缘色境”。“识”之所依止。“净色”为体。“色蕴”所摄。“无见”“有对性”。
        • 如“眼”,如是“耳”“鼻”“舌”“身”亦尔。此中差别者:谓
          1. 各行“自境缘”。
          2. “自境识”之所依止。’[130]
    2. 耳:(如“眼”,如是“耳”“鼻”“舌”“身”亦尔。)
    3. 鼻:(如“眼”,如是“耳”“鼻”“舌”“身”亦尔。)
    4. 舌:(如“眼”,如是“耳”“鼻”“舌”“身”亦尔。)
    5. 身:(如“眼”,如是“耳”“鼻”“舌”“身”亦尔。)
    6. 色:
      • 《宗镜录》:‘
        • “色”有三十一:
          1. “显色”有十三:
            • “青”“黄”“赤”“白”
            • “光”“影”“明”“暗”“云”“烟”“尘”“雾”
            • “空一显色”。
          2. “形色”有十:“长”“短”“方”“圆”“麁”“细”“高”“下”“正”“不正”。
          3. “表色”有八:“取”“舍”“屈”“伸”“行”“住”“坐”“卧”。
        • ......又除青黄赤白四色是“实”;长短二十七种皆是“假”,四实色上立故,以“相”形立故。’[131]
      • [132][133]
    7. 声:
      • 《宗镜录》:‘
        • “声”有十一种:
          1. “‘因“执”’‘受“大种”声’”:因者,假藉之义。即藉彼“第八识”执,受“四大”所发之声,即“血脉流注声”等是也。即“内四大”有情作声,皆是“执”“受”故。
          2. “‘因“不执”’‘受“大种”声’”:“‘外四大’声”是。
          3. “‘因“执”’‘受“不执受大种声”’”:如“外四大种”亲造彼声。即手是“内四大种”亲造果声;“外四大种”但为助缘,共造一声。
          4. 世所共成声:世间“言教”“书籍”“阴阳”等,名“共成声”。仁义礼智信等。
          5. 成所引声:或“成所作智”所引言教,即“唯‘如来’”。
          6. 可意声:情所乐欲。
          7. 不可意声:情不乐欲。
          8. 俱相违声:非乐非不乐,名“俱相违声”。
          9. 遍计所执声:谓“外道”所立言教。
          10. “‘圣言量’所摄声”。
          11. “非‘圣言量’所摄声”。’[134]
      • [135]
    8. 香:
      • 《显扬圣教论》:‘
        • 谓“鼻所行境”。“鼻识”所缘。“四大”所造。“可嗅物”为体。“色蕴”所摄。“无见”“有对性”。
        • 此复“三种”:谓“好香”“恶香”及“俱非香”。
        • 彼复云何?
          • 所谓“根茎”“皮叶”“花果”“烟末”等香。
          • 若“俱生”若“和合”若“变异”。是名为“香”。’[136]
    9. 味:
      • 《显扬圣教论》:‘
        • 谓“舌所行境”。“舌识”所缘。“四大”所造。“可尝物”为体。“色蕴”所摄。“无见”“有对性”。
        • 此复“三种”:谓“甘”“不甘”及“俱相违”。
        • 彼复云何?
          • 所谓“酥油”“沙糖”“石蜜”“熟果”等味。
          • 若“俱生”若“和合”若“变异”。是名为“味”。’[137]
    10. 触/触一分/所触一分:
      • 《显扬圣教论》:‘
        • 谓“身所行境”。“身识”所缘。“四大”所造。“可触物”为体。“色蕴”所摄。“无见”“有对性”。
        • 此复“三种”:谓“妙”“不妙”及“俱相违”。
        • 彼复云何?
          • 所谓“涩滑”“轻重”“缓急”“软冷”“饥渴饱闷”“强弱”“痒病老死”“疲息粘勇”。
          • 或缘“光泽”、或“不光泽”。或缘“坚实”、或“不坚实”。或缘“执缚”、或缘“增聚”。或缘“乖违”、或缘“和顺”。
          • 若“俱生”若“和合”若“变异”。是名“触一分”。’[138]
    11. 法处所摄色:
      • 《宗镜录》:‘
        • “法处色”有五:“极迥色”“极略色”“定自在所生色”“受所引色”“遍计所执色”。
        • “‘五根色’,以‘能造’为体”;“‘法处境’中,以‘极迥’‘极略’为体,遍计所执”。
        • “受所引色”等四色,非是造色,无体性故,是假非实。’[131]
      • 《显扬圣教论》:‘
        • 谓“一切时,意所行境”。“色蕴”所摄。“无见”“无对”。
        • 此复“三种”:
          1. 律仪色:谓“防护‘身语业’”者,由彼“增上‘造作’心心法”故,依彼“‘不’现行法”建立色性。
          2. 不律仪色:谓“‘不’防护‘身语业’”者,由彼“增上‘造作’心心法”故,依彼“现行法”建立色性。
          3. 三摩地所行境色:谓由“下中上‘三摩地’俱转,相应‘心’‘心法’”故,起“‘彼“所缘影像”色性’及‘彼“所作成就”色性’”。
          • 是名“法处”。’[139]

四、心不相应行法(24)

  • 《宗镜录》:‘
    • 【不相应行】者:
      • “相应”者,“和顺”义。
      1. 如【心王】【心所】“‘得’等”非能缘故,不与【心】【心所】相应。名“不相应”。
      2. 又“‘得’等”非质碍义,不与【色】相应。
      3. 又有生灭,不与【无为】相应。
      • 为“拣‘四位’”法。
      • 故名【不相应】。’[140]
  • 《宗镜录》:‘
    • 此【不相应行】,虽不与【心王】【心所】【色法】【无为】等四位相应,然皆是心之“分位”,亦不离“心变”及出唯识真性,约一期行相分别故尔。’[141]


  • 【心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种:[142][143]
    1. 得:
      • 《显扬圣教论》:‘
        • 此复三种。
        1. “诸行种子所摄相续‘差别性’”。
        2. “自在生起相续‘差别性’”。
        3. “自相生起相续‘差别性’”。’[144]
    2. 命根:
      • 《显扬圣教论》:‘
        • 谓“‘先业’所引异熟‘六处’住时”“决定性”。’[145]
    3. 众同分:
      • 《显扬圣教论》:‘
        • 谓诸有情“互相似性”。’[146]
    4. 异生性:
      • 《显扬圣教论》:‘
        • 此有二种。
        1. 愚夫异生性者:谓无始世来,有情身中“愚夫之性”。
        2. 无闻异生性者:谓如来法外,“诸邪道性”。’[146]
    5. 无想定:
      • 《显扬圣教论》:‘
        • 谓已离“遍净欲”、未离“上地欲”。观“‘“想”:“如病”“如痈”“如箭”’;唯‘无想天’寂静微妙”。由“于‘无想天’起”,出离‘想’;“作意”前“方便”故。
        • “不恒现行心心法灭性”。’[147]
    6. 灭尽定:
      • 《显扬圣教论》:‘
        • 谓已离“无所有处”,欲“或入‘非想非非想处定’或‘复上进’、或入‘无想定’或‘复上进’”;由“起‘暂息’想”,“作意”前“方便”故,止息所缘。
        • “‘“‘不恒’现行”诸心心法’及‘“‘恒行’一分”诸心心法’灭性”。’[148]
    7. 无想天:
      • 《显扬圣教论》:‘
        • 谓先于此间得“无想定”,由此后生“无想有情天处”。
        • “不恒现行诸心心法灭性”。’[149]
    8. 名身:
      • 《显扬圣教论》:‘
        • 谓“诠”诸行等“法自体”,想号“假立性”。’[150]
    9. 句身:
      • 《显扬圣教论》:‘
        • 谓“聚集诸名”显“染净义”,言说“所依性”。’[151]
    10. 文身:
      • 《显扬圣教论》:‘
        • 谓前二“所依字性”。’[152]
    11. 生:
      • 《宗镜录》:‘
        • 谓于“众同分”,“诸行本无‘今有’性”。假立为“生”。’[153]
    12. 老:
      • 《宗镜录》:‘
        • 谓于“众同分”,“诸行相续‘变异’性”。假立为“异”,亦名为“老”。’[154]
    13. 住:
      • 《宗镜录》:‘
        • 谓于“众同分”,“诸行相续‘不变坏’性”。假立为“住”。’[155]
    14. 无常:
      • 《宗镜录》:‘
        • 谓于“众同分”,“诸行‘自相生’‘后灭坏’性”。假立“无常相”。’[156]
    15. 流转:
      • 《宗镜录》:‘
        • 谓“于因果‘相续不断’”。假立“流转”。’
    16. 定异:
      • 《宗镜录》:‘
        • 谓“于因果‘种种差别’”。假立“定异”。’
    17. 相应:
      • 《宗镜录》:‘
        • 谓“诸行因果‘相称性’”。’
    18. 势速:
      • 《宗镜录》:‘
        • 谓“诸行流转‘迅疾性’”。’
    19. 次第:
      • 《宗镜录》:‘
        • 谓“诸行一一次第‘流转性’”。’
    20. 时:
      • 《宗镜录》:‘
        • 谓“诸行展转‘新新生灭性’”。’
    21. 方:
      • 《宗镜录》:‘
        • 谓“诸色行遍‘分剂性’”。’
    22. 数:
      • 《宗镜录》:‘
        • 谓“诸行等‘各别相续’,体相‘流转性’”。’
    23. 和合:
      • 《宗镜录》:‘
        • 谓“诸行‘缘会性’”。’
    24. 不和合:
      • 《宗镜录》:‘
        • 谓“诸行‘缘乖性’”。’

五、无为法(6)

参见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