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着生杜鹃
臺灣特有的杜鵑花屬植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著生杜鹃(学名:Rhododendron kawakamii)[1]为台湾特有植物,因模式标本由川上泷弥等人采自新高山(今日的玉山),又称川上氏杜鹃。本种为台湾唯一附生性且开黄花的原生杜鹃,散见于本岛海拔约1500公尺至2500公尺之雾林带,最早于1911年由早田文藏发表成新物种,野外族群于2017年被《台湾维管束植物红⽪书名录》评定作“接近受胁”。
Remove ads
形态
本种植株为附生型灌木,株高约30至130公分,分枝发达、常作弯曲状,表面光滑无毛且带腺点。芽麟先端尖锐,表面带微小纤毛。[2]
叶长约2.5至5公分,宽约1.5至3公分,簇生,厚革质,倒卵形,叶尖圆钝或具小突尖,叶基部渐尖至锐尖,叶缘略向下反卷。叶上表面深绿色、光滑无毛,叶下表面颜色较淡,中肋和侧脉于叶上表面凹陷、于叶下表面凸起。叶柄长约0.25公分,有翼。[2]
花序多2-5朵花呈伞房状生长,形如伞骨;花梗约2-2.5公分长,表面疏生腺点;花萼五裂、碟形,裂片常不规则,也具腺点和短缘毛;花冠黄色、钟状,花瓣五枚,长约1公分,宽1至1.2公分,长圆形,具腺点,于花盘上螺旋排列;雄蕊一般10枚,长短不一,雌蕊略短于雄蕊;蒴果卵圆形,长0.8-1.2公分,表面疏生长柔毛。[2]
分类
著生杜鹃最早由日本植物学者早田文藏于 1911 年引证早田本人和川上泷弥、森丑之助采自台湾玉山、峦大山等地之标本,于《东京帝国大学理科大学纪要》(Journal of the College of Science, Imperial University of Tokyo) 第 30 册发表新种。早田除详细描述标本形态,亦透过形态比对论述本种与缺顶杜鹃(学名:R. emarginatum Hemsl. & E.H.Wilson)、烈香杜鹃(学名:R. anthopogonoides Maxim.)、喜马拉雅山区矮小杜鹃(学名:R. pumilum)之异同性,唯通篇未叙及花冠颜色。[3]
金平亮三于1936年发表《台湾树木志》时,除引证早田于1911年的成果,亦补充本种花色白至粉红。[4]1960年刘棠瑞、庄灿旸保留金平亮三观点,将本种开黄花者另处理为新变种黄花著生杜鹃(学名:R. kawakamii var. flaviflorum),该见解随后被整并入1978年《台湾植物志第一版》第四卷,检索表以花色等数项特征区分两者。[5]唯吕胜由、杨远波于1989年结合自身野外实地观察,推测金平亮三对花色描述有误,本种有可能不存在黄花以外情形。[6]1998年《台湾植物志第二版》仅接受早田最初发表学名,并明确描述本种花冠鲜黄,未再提及其他花色。[2]
Remove ads
分布与栖地
本种全球仅见于台湾,已知纪录地点包括宜兰太平山、桃园塔曼山、新竹鸳鸯湖地区、南投峦大山、嘉义阿里山、高雄大鬼湖地区、屏东雾头山、花莲瑞穗林道等地,分布地点与栖地环境多属海拔 1500 公尺至 2500 公尺之山地雾林,常依附于大树或岩壁,如红桧(Chamaecyparis formosensis Matsum)枝干上。[6]
人工育种
本种目前已有尝试透过人为方式育种,如2018年台湾嘉义大学林瑞进团队与杉林溪游乐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培育苗木,以杜鹃共生菌培育实生苗(种子苗)[7];又如2020年嘉义大学何雅龄与廖宇赓团队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以异戊烯基腺嘌呤等生长调节剂促进芽体繁殖,加速种子育苗速率与产量 。[8]
参考资料
扩展阅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