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矮儒艮属
哺乳动物物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矮儒艮属(学名:Nanosiren)是一类已灭绝儒艮类,生存于委内瑞拉和佛罗里达州的温暖浅海中,生存年代大约在中新世至上新世(11.610-3.6百万年前)。[1]该属的模式种加西亚矮儒艮(Nanosiren garciae)已被列入由澳洲研究委员会资助的古生物学数据库。[2]
海伦娜·马什(Helena Marsh)、托马斯·奥沙(Thomas J.O'Shea)和约翰·雷诺斯三世(John E.Reynolds III)在他们的《海牛目:儒艮和海牛的生态与保护(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Sirenia: Dugongs and Manatees)》一书中描述了加西亚矮儒艮演化自圆齿海牛属谱系的过程,并认为它们的小体型使它们能够进入大型海洋哺乳动物无法进入的非常浅的水域。[3]
Remove ads
分类与命名
矮儒艮属的模式种加西亚矮儒艮是由多姆宁(Domning)和阿奎莱拉(Aguilera)在2008年命名的。它的属名是多姆宁取的,而不是多姆宁和阿奎莱拉一起取的。多姆宁和阿奎莱拉于2008年将其归类为儒艮亚科。[4]
加西亚矮儒艮于2008年由霍华德大学(Howard University)的达洛·P·多姆宁(Daryl P.Domning)和委内瑞拉弗朗西斯科·德·米兰达国立实验大学(the Universidad Nacional Experimental Francisco de Miranda)的奥安祖·A·阿奎莱拉(Orangel A.Aguilera)根据发现于佛罗里达州的化石命名,他们还根据发现于委内瑞拉的化石描述并命名了矮儒艮属的第二个物种桑切斯矮儒艮。[1]加西亚矮儒艮的种加名是为了纪念著名的佛罗里达州古生物学家弗兰克·A·加西亚,他在佛罗里达州中部的骨谷磷矿中发现了许多已灭绝哺乳动物的化石样本。在这两个物种被命名之前,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地区发现的其他未描述的儒艮科化石标本可以追溯到早中新世。[1]
Remove ads
描述
矮儒艮属于2008年根据在佛罗里达州坦帕附近的骨谷发现的化石命名。[1]它是目前已知体型最小的生存于始新世以后的儒艮,体长约2米,体重约150公斤。新生的矮儒艮属可能只有6.8公斤。它的小体型使其被命名为Nanosiren,这个名字来自于希腊语“nano”(意为“矮小”)和“siren”(意为“塞壬”)。矮儒艮属长着象牙状的圆锥形小牙齿,吻部有明显偏移,这表明它们相较于其它儒艮会在更浅的水域觅食。矮儒艮属可能以生长于海岸线附近的较小的海草(如二药藻属和喜盐草属)为食。[1]它们在大约500万年前的亥姆菲尔期繁衍生息。
全球生物多样性资讯机构提供了加西亚矮儒艮化石的创建地点地图,范围从南美洲的智利和秘鲁到美国。[5]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