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石排湾郊野公园
澳門路環的郊野公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石排湾郊野公园(葡萄牙语:Parque de Seac Pai Van,英语:Seac Pai Van Park) 是澳门最大的自然绿化区,现由市政署所管理。石排湾郊野公园的前身为农场,1985年改建为综合性用途的郊野公园,澳门大熊猫馆也位于本郊野公园。
![]() |

Remove ads
沿革
石排湾郊野公园的现址原为农场,20世纪40年代曾为天主教的耶稣会用作培育孤儿和失业青年,靠农牧业为生[2]。公园内的三条水源为当时农庄的主要灌溉用水。园内上水塘也是当年员工的游泳池;岸边的跳板依然保存至今。
到1962年,葡萄牙海外省农林研究委员会成立,将农场接管,并在此展开对农牧业的研究工作。由1976年起,此地改由澳门农林厅所管理,并一直亦农牧业为主。
在1981年澳葡政府将此地定为保护区域,其后于1984年11月开始改建作郊野公园用途。石排湾郊野公园于1985年5月28日由葡萄牙总统安东尼奥·拉马尔霍·埃亚内斯揭幕,成为澳门第一个郊野公园。其后在1986年至1989年,政府将公园交给“康涛会”管理。直到1990年1月开始,政府自行管理公园,并增添一些设施。
地理位置
石排湾郊野公园位于澳门路环岛西北面,北接石排湾社区,占地总面积达19.8万平方米[3]。石排湾郊野公园的最高点为85米。
历史文物
设施

郊野公园设有专门的药用植物园和药谷生态园区,展示多种药用植物。[4]除此之外,园里也有饲养着灵长类动物和鸟类的动物饲养区,以及保育动物的珍稀动物馆;在动物馆旁边的是2011年开放的澳门大熊猫馆及大熊猫资讯中心。另外,园内亦有郊野公园径、各种康乐设施、小食店和露天茶座[5]。
土地暨自然博物馆的两座场馆共有五个展区,展区内容分别是:澳门自然地理、昔日农耕工具、农民劳动情况、动植物标本和药用植物。展区的介绍以文字(为中文和葡萄牙文)、图片、标本模型和实物为主,当中设有视听器材让参观者使用 。博物馆面积共614平方尺[6]。
位于动物园旁边,建筑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大熊猫馆的外观造型设计以仿自然为主,活动场的围墙以仿山石包裹,营造一个自然山水环绕的大熊猫的活动场地[7]。馆内设有两个面积各约330平方米的室内活动区和一个面积约600平方米的室外活动场,以供大熊猫活动之用。而为了大熊猫的生活需要,馆内还设有大熊猫的后勤中心,包括兽舍、竹子清洗区、竹子储存库、饲料准备室、饲料储存库、监控区和医疗室等。现时由第二代的大熊猫开开、第二代的大熊猫心心以及其诞下的熊猫宝宝健健和康康居住,原本居住的第一代的大熊猫心心在2014年时因为急性肾脏衰竭死亡,而另一只原本居住的第一代的大熊猫开开也于2015年11月29日送回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参加“全国大熊猫繁育计划”。
- 昆虫:阿根廷蚁、蜘蛛、蚜虫
- 农家禽畜:鸡、鸭和猪等
- 温驯动物:梅花鹿等
- 灵长类 :环尾狐猴、松鼠猴、黑叶猴、猪尾猴、白颊长臂猿
- 鸟类: 鸵鸟、鹦鹉、孔雀
- 爬虫类:守宫、球蟒、墨西哥刺尾鬣蜥
- 稀有动物 : 金丝猴、小熊猫
始于郊野公园内的烧烤区,盘踞石排湾郊野公园的东面、南面及西南面,而结束于公园内的澳门农庄。建于1985年,并于1990年绿化周期间开幕,全长1680米,主径为自然教育径,另衍生若干支径。入口在土地暨自然博物馆对面。自然教育径全长935米,沿途设有24个解说站,介绍不同种类的动植物、食物链、岩石等自然生态[2]。
- 十二生肖径
- 观鸟园
- 游乐区
- 澳门农庄
交通
参考来源
参见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