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石圣爷庙
宜蘭縣冬山鄉的廟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沿革

八宝村的石头公信仰可上推1820年代之前,为八宝、丸山地区汉人拓垦之初。1899年,始设有管理人,第一代管理者为1933年管理员张阿番的父亲。1912年前后,搭建小祠。台湾日治时期,曾景来述及信徒虽说想盖立大庙,但掷筶因都出现否定的答案,所以未建。1971年前后改建,并将散置在庙四周的十多粒大石,设计成为外围的公园景观。[1]
1987年成立管理委员会。1990年代,彰化县的员林至贤宫乩童表示金母娘娘想要来宜兰寻找石头公,待至员山乡后,才从当地居民得知冬山乡八宝村才有石头公庙。至贤宫乩童说金母娘娘降旨要为石圣公盖大庙,也得到石圣公表示准许的掷筶。因此1993年,增建二楼神殿,形成大庙罩小庙的模样。2007年,新当选的主任委员为已连任多次的李万居。[1]
祭祀
以七月初七为祭祀。1938年曾景来的《台湾宗教と迷信陋习》纪录当地人表示石圣公在当地比神佛更受崇拜,在清朝还有官厅经常以壮观的队伍前来参拜。1910年代调查记录,信众约有两、三万人,多数属于台湾北部的闽南裔,也有客家裔。《台湾宗教と迷信陋习》还记载附近约30户住家会互相传递香牌以负责烧香、早晚在约400坪的庙境内打扫。[1]
陪祀有赵公明,庙祝游旺欉表示不知该神像何时就被摆放在石头上。1990年代盖庙后,也供奉金母娘娘。2008年8月的兰阳博物馆《兰阳博物》报导祭祀范围为八宝村7、8邻,约41户。[1]
挂贯
此庙有挂贯的传统习俗,是父母会将小孩送给石头公做义子。传统会从石头公取得石块,将其磨平、打洞穿红绳后,挂在儿童颈上以求平安,后来庙方改以铸造正背面分别刻有“石圣王爷公”与“保佑平安”字样的铜币作配戴。游锡堃小时候也是此庙的义子。[2][3]
民众多选择在农历七夕前后祈求,尤其在七夕人潮达到高峰。最早只有男孩才能祈求,后女童也可以。挂贯分为求贯、换贯、脱贯。求贯:首次到石头公前求取铜币,送上祭品,祷念后再求杯,庙方再将穿铜钱的红线挂到小孩颈上;换贯:每年到石头公前换红线,由庙方换成新贯,持有人再拿贯绕香炉三圈;脱贯:孩童十六岁后,在石头公前送上红龟糕和米糕作祭品,钻过神轿下,庙方将拜过的贯还给持有人作纪念,宣布持有人成年。[2]
县议员杨政诚积极推动此七夕习俗。刘守成担任宜兰县县长时将此活动于2004年先试办,次年起由宜兰县文化局主办,并且比照头城抢孤成为大型的民俗活动,名为“儿童守护节”。[3]
此习俗以“冬山八宝挂贯”登录为宜兰县无形文化资产之一[4]。2015年报导时,庙方估计一年求贯人数约三万人[5]。
-
八宝村公车站牌与石圣爷庙
-
门牌为八宝村宝圣路25巷21号。
-
小庙与石头公
-
八宝挂贯说明牌
参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