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磁吸效应 (台湾)
臺灣經濟現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在台湾,磁吸效应通常指中国大陆市场吸引台湾产业与人才的现象[1][2]。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曾采用让利政策来增加对台湾的磁吸效应。
![]() |
学者们同意磁吸效应会对台湾经济与产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但针对磁吸效应的理由与解决方案则不一致。学者们针对磁吸效应归纳的主要成因,为中国大陆与台湾的经济环境与政策,以及两者的差距。解决方法则从早期的开放市场,变成后来的政府介入。
定义
2003年,时任民进党党主席蔡英文曾针对“磁吸效应”表示:“中国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可观的市场潜力,让很多跨国企业对大陆市场有很大的憧憬,因此纷纷前往大陆‘卡位’;再加上大陆产品制造能力快速提升,以大陆作为生产据点前往投资设厂的跨国企业也愈来愈多,这就是所谓‘磁吸效应’。”蔡英文认为,磁吸效应对台湾而言,是机会与风险并存。[1]盛盈仙则认为中国大陆市场力量巨大,会把全世界的资金及人才,如同磁铁般吸到中国大陆市场内。[1]海军军官学校通识教育中心助理教授许世宗认为,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经济崛起,吸引台湾与其他世界经济大国的人才与资金,是为磁吸效应。[2]
成因
2004年,林美惠等人在探讨当年台湾失业率时,认为“磁吸效应”是产业外移到中国大陆所产生。[3]2011年,辛炳隆以台商与台干赴中创业与就业为实例,认为中国大陆对台湾的磁吸效应日益严重;相较之下,台湾政府对中国大陆专业人士的限制多,造成两岸人才的单向移动,形成资讯与人才交流上的不对等。[4]李政德在2015年认为,如果台湾经济自由化程度不如中国大陆,那规模更大的中国大陆磁吸台湾,实属必然现象。[5]盛盈仙在2014年,发现中国大陆的进出口额,皆压倒性高出台湾许多,导致两岸经济力分配发展不均。盛盈仙认为台湾与中国大陆的的国力、资源与经济上分布不平均,使台湾无法违逆磁吸效应。[6]
2017年,陈子昂把海峡论坛描述为中国大陆政府的怀柔政策,是中国大陆对台的“磁吸政策工具”。[7]曾志超在2018年指出,台湾的人才流动较为自由,国民经常赴外国工作,尤其是专业人才选择更多。他进一步指出,台湾的产业转型不顺利、导致平均薪资无法成长、发展舞台也较为受限,导致台湾人才流失严重。并认为认为中国大陆于2018年实行的惠台31项措施会加大磁吸效应。[8][9]2022年,柳金财认为海峡论坛导致磁吸效应外,还让台湾社会走向分裂;并认为民进党政府对海峡论坛的敌视性态度,加强了这方面的倾向。[10]2022年,陆委会委托学界研究中国大陆的磁吸效应、与其单边政策的影响。报告指出惠台31项措施为中国大陆各地政府尝试磁吸台湾企业,以透过台商影响台湾社会的措施。并称其为“融台政策”。[11]2023年,高长指出习近平治理下的中国大陆,以“普惠融合”为对台主要经贸政策。其政策特别著重于“磁吸台湾资源到大陆”。[12]许世宗则指出,中国共产党试图透过各种管道交流与交流互惠政策,形塑自身对台平民的印象,以让台湾民众认同中国大陆经济与己休戚相关。[13]
Remove ads
效果
2004年,林美惠认为中国大陆磁吸效应,的确对影响台湾的失业率;但也认为当时的失业情势除了磁吸效应外,还受到各种国内外环境的影响。[14]2009年,黄政杰对政府承认中国大陆学历提出担忧,认为承认其将导致更多台湾学生赴中国大陆就学,加快中国大陆对台磁吸效应。[15]辛炳隆在2011年指出,磁吸效应会削弱台湾产业竞争力、影响台湾的产业发展与就业市场。[4]多数学者也警告过度依赖中国大陆市场,会提高总体经济的风险。[1]李政德则在2015年指出,磁吸效应一旦发生导致产业链外移,就可能产生产业空洞化。[5]2022年,陆委会的研究发现,中国大陆的融台政策所引发的磁吸效果有限:台商聚落没有大幅改变、台湾电子业对中国大陆研发也兴趣缺缺。美中贸易战促使台商离中国大陆,也影响了中国大陆的磁吸效应。但中国大陆竭力挖角台湾的半导体产业人才与企业的效应需要观察。[16]2023年,高长也观察到在中国大陆劳工成本增加、环境要求更严苛、以及美中贸易战的大环境下,普惠融合政策无法挽回赴中投资下跌的趋势。[17]许世宗则发现中共“以经促统”、“以商围政”、“以民逼官”的对台政策与磁吸效应,已经多方面影响到台湾民众对中国大陆的看法。许世宗认为,中国大陆的磁吸效果虽未绝对成功,但已松动台湾民心。[18]
解决方法
2011年的辛炳隆针对磁吸效应,则认为要搜集台湾人前往中国大陆工作的情形、分析其对其影响,以方便政府决策。同时应当考虑开放中国大陆专业人士来台工作。[4]2014年的盛盈仙,同意磁吸效应产生过度依赖中国大陆的风险问题。但盛盈仙从过去的研究,认为台湾应善用中国大陆低廉的人力成本、资源、技术与市场规模,提升自身的价值。[19]2015年,李政德针对潜在的磁吸效应,提出应放宽法规与制度限制、把陆资视为外资等措施,壮大台湾的市场。[5]
陈子昂在2017年认为,中华民国政府应留意海峡论坛对台湾年轻人产生的磁吸效应、并呼吁改善台湾投资环境。[20]2023年的陆委会针对中国大陆磁吸效应的研究,建议女政府应重视、建置、并搜集相关中国大陆相关政策,以利评估相关政策。此外,报告也建议要立法保护台湾的半导体产业、协助台商的产业移转、并提醒赴中投资的风险。[21]2023年,许世宗提出要提升台湾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改善台湾的投资环境与产业以给予年轻人前景外,还需要增强宣传,让台湾民众“认清中共的真面目”。[22]
Remove ads
参见
参考资料
延伸阅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