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突擊虎自行臼砲

這玩意兒比大和級的主砲還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突击虎自行臼炮
Remove ads

380公釐突擊臼砲(德語:38 cm Sturmmörser),又稱虎式突擊臼砲(德語:Sturmmörser Tiger),簡稱突擊虎(德語:Sturmtiger),為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一款重型突擊砲。它基於作戰後受損的虎I戰車底盤改造而成,裝備380公釐迫擊砲,用於在市區作戰中為步兵提供重火力支援。整個二戰期間一共只製造了18輛突擊虎。

快速預覽 606/4型380公釐RW 61突擊臼砲Sturmmörserwagen 606/4 mit 38 cm RW 61, 類型 ...
Remove ads

發展

自從史達林格勒戰役開始後,原本在俄羅斯大草原上進攻順利的德意志國防軍,終於在加強防禦的市街建築物與區域中遇到城鎮戰困境,所以認為有必要生產用作支援步兵的重火力戰鬥車輛。

當時國防軍只有33B突擊步兵砲,就是以150公釐sIG 33榴彈砲改裝在三號戰車的底盤上權充為砲車作為摧毀建築物的唯一火力,不過僅24輛並且有一半都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損失。

1943年初以四號戰車底盤發展用來替代步兵砲33型的灰熊式突擊砲登場;但是國防軍還是認為不夠,還是需要支援步兵的自走砲,但是裝甲要更厚火力要更強,所以就產生了以虎式戰車為底盤搭配210公釐榴彈砲的構想。然而,這種武器在當時並不存在,因此被一個380公釐的火箭發射器所取代,這個火箭發射器是由德國海軍的深水炸彈發射器改裝的。

1943年9月克魯伯(Krupp)就以虎I戰車的底盤作為設計依據,然後將車體送往亨舍爾(Henschel)進行底盤的組合,最後再到阿凱特(Alkett)完成車體上層結構;原型車在一個月後被送往希特勒面前過目。量產第一台車體在12月開始移交到了隔年1944年2月20日阿凱特就完成了3台突擊虎式砲車。

由於工期被延後,希特勒在4月19日之前都沒要求量產的數量與速度要增加;不過已經有12輛突擊虎式砲車的戰鬥室與火砲已經準備好要安裝了。8月的時候阿凱特又完成了3輛重製的突擊虎式砲車,原本計畫在9月20日之前再完成另外7輛搭配380公釐迫擊砲德突擊虎砲車,因希特勒已經在8月20日會議中被面呈過。

終於在9月中完成了10輛突擊虎砲車;年底又完成了5輛。希特勒這時戰局轉敗,希望寄託在一切新式武器,所以對突擊虎砲車打算進行特別的運用,還預計每個月至少要製造300發突擊虎砲的彈藥才夠用。[1]

Remove ads

設計

突擊虎的車體是以晚期的虎I戰車為主,所以連同懸吊系統也相同。原來的結構也被移除用來容納新的火砲,加上火砲前移,等到裝甲安裝好之後,一個四方典型德國戰車外觀就出現了。

與虎式戰車相比,突擊虎整體在長度上要短得多,只有6.28米長,而虎式戰車則是8.45米,這主要是由於它沒有後者的長主砲,後者的主砲遠遠突出於車體前方。至於短砲管的設計則在城市環境中更有優勢。突擊虎也比虎式戰車略矮,突擊虎高度為2.85米,而虎式戰車有3米高。

裝甲

Thumb
突擊虎的後方。

突擊虎是被設計出來在街道區推進,裝甲必須厚到適合近距戰,所以它的正面裝甲厚達150公釐,再加上傾角約45°左右,相當於厚達200公釐;側邊與後方的裝甲均厚80公釐,所以突擊虎跟虎II戰車一樣重達65噸。

武裝

380公釐的Raketen-Werfer 61 L/5.4,是一種後膛裝填的火箭推進迫擊砲,發射的短程火箭推進彈大約有1.5米長。有各種類型的砲彈,重量高達376千克,最大射程可達6000米,彈頭可為125千克的高爆裝藥或用於對付防禦工事的成形裝藥,可以穿透高達2.5米的鋼筋混凝土。裝載高爆彈頭時的射程可達5650米。

發射時,發射藥首先將彈頭加速到45米/秒,然後40千克的火箭裝藥將其提升到約250米/秒飛向目標。

Thumb
突擊虎的砲膛。

另外火箭迫砲的前端有個特殊的外觀,就是砲口外有一圈排氣孔,使得砲管看起來有如廚房的胡椒粉瓶。這圈排氣孔的設計原因在於火箭發射時會產生高壓且有毒的廢氣氣體,如果發射後貿然打開砲栓只會造成全車官兵悲劇性的下場,況且發射時的廢棄氣體會造成過高的膛壓,對武器本身也會造成損害,因此排氣孔的設計就是達成毒氣體的排洩與降低膛壓的效果。

Thumb
在位於蒙斯特市的德國戰車博物館(Deutsches Panzermuseum)中的突擊虎正面圖;從照片中可以看到有如胡椒粉瓶的砲口以及右前方的MG34機槍。

龐大笨重的彈體只能讓突擊虎帶14發上戰場,一發已經先在後膛,另一發倒在載彈板上;剩下的十二發全部都在後面的彈架上。車體後面的小吊臂,用途就是把巨大的砲彈吊起,經過給彈艙口然後放置到載彈板上,再準備進入後膛。

因為彈載量低還需要有彈藥車跟隨,而彈藥車也是由虎式戰車改裝而成的,但是僅只有一台完工。

除了正面安裝的7.92公釐MG 34機槍外,在裝彈艙門後部還有一具「近戰防禦武器英語Nahverteidigungswaffe」,用於對步兵的近距離防禦。

Remove ads

產量

更多資訊 日期, 生產 數量 ...

篇號305011(1944十月)生產的突擊虎, 沒有裝備Zimmerit防磁裝甲。

Remove ads

戰鬥紀錄

突擊虎是用來支援步兵的重裝車輛,幫助步兵攻擊頑抗的敵軍碉堡或強化據點。不過等到突擊虎上戰場的時候,德軍情勢已經轉為守勢,反而本車主要用於防禦戰。

一共3個連被編成突擊虎連(Panzer Sturmmörser Kompanien,「PzStuMrKp」):第1,000連,第1,001連以及第1,002連。本來預計一個連配14輛突擊虎,結果最後一個連只配4輛。第1,000連於1944年8月13日成軍,主要參加擊敗華沙起義,連原型車都加入了鎮壓的戰鬥,而且這些突擊虎也就真正的發揮它們攻堅的用途。

1,001與1,002突擊虎連最後也在9月以及10月加入鎮壓,隨後轉往阿登地區,以總數7輛加入了突出部之役。阿登攻勢結束後,突擊虎又轉為守西線;在槍林彈雨當中突擊虎幾乎以厚裝甲防護力打死不退,盟軍與蘇軍如果不是以戰術支援轟炸機或者是口徑更大的火砲來對付突擊虎,盟軍與蘇軍幾乎就被突擊虎牢牢牽制住,進退不得。

有幾輛突擊虎在戰場損失,剩下來的突擊虎由於機械故障或者燃油不足而在被破壞後遺棄。1945年初期挺近德國的戰役中,在邊境線頑抗的一輛突擊虎曾經一發砲彈擊毀了屬於第3裝甲師的3輛M4雪曼戰車。[來源請求]

在戰後共有2輛突擊虎完整保存下來,一輛陳列在德國裝甲博物館;另外一輛被俄國拖回庫賓卡戰車博物館(Kubinka Tank Museum)。至於胡椒罐大砲則被收藏到博文頓戰車博物館(Bovington Tank Museum)中展覽。

Remove ads

外部連結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