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亲卫队第20师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親衛隊第20師
Remove ads

亲卫队第20武装掷弹兵师(爱沙尼亚第1师)(德语:20. 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estnische Nr. 1))是纳粹德国武装亲卫队的一个步兵师,由爱沙尼亚志愿者组成,于二战末期投入东线战事,参加过纳尔瓦战役坦能堡防线战役塔尔图攻势维斯瓦河-奥德河攻势上西里西亚攻势等主要战斗,并曾实施多起战争犯罪。战后,多数成员因被判为应征入伍、而非被判为犯罪组织的武装亲卫队之志愿者,故除数人因战争罪行起诉外而未受到处罚。

事实速览 亲卫队第20武装掷弹兵师 (爱沙尼亚第1师), 存在时期 ...

该师于1944年1月24日正式成立,其大部分士兵此前曾属于爱沙尼亚军团和/或党卫军第3爱沙尼亚志愿旅。这两个部队分别自1942年8月与1943年10月起就作为德军的一部分投入战斗。上述部队的人员均来自于二战期间德占爱沙尼亚。在该师正式成立后不久,德占当局在爱沙尼亚境内宣布了大规模征兵。该师以第3爱沙尼亚志愿旅为干部团在爱沙尼亚组建,最初被称为“第20爱沙尼亚志愿SS师”。到1944年,共有6万名爱沙尼亚人加入了党卫军和国防军的行列。[1]

在爱沙尼亚共征召了38,000人,[2] 而此前属于德意志国防军芬兰步兵第200团的其他爱沙尼亚部队也被调回本土。到1944年4月,该师的编制兵力为16,135人。在1944年3月至9月间,共有13,700人通过其后备部队,而到1944年8月,已有约10,427人阵亡或失踪。[3] 该师在东线对抗红军,并于1945年5月投降。

Remove ads

作战历史

Thumb
部队旗帜
Thumb
部队袖章

到1944年1月,前线已被红军推进至几乎接近德占爱沙尼亚的边境。1月24日,亲卫队第3志愿旅扩编为“亲卫队第20爱沙尼亚志愿师”(德语:20. 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estnische Nr. 1), 爱沙尼亚语20. eesti diviis[4]),由奥格斯贝格尔(Augsberger)担任亲卫队上级领袖[5][6] 最初该师的主要战斗部队为亲卫队第45、46志愿团以及亲卫队第20志愿炮兵团。[7] 一周后,德占当局在爱沙尼亚宣布了一般动员。[8] 2月7日,前爱沙尼亚总理于里·乌卢埃茨(Jüri Uluots)在苏军抵达爱沙尼亚边境时改变了对动员的态度。当时,德军控制下的爱沙尼亚部队约有14,000人。乌卢埃茨认为德军失败在即,因此必须通过任何手段使大批爱沙尼亚人武装起来。他甚至通过德控电台向全国发表讲话,称驻扎在爱沙尼亚本土的部队“意义远超我此刻能够、以及愿意透露的范围”。据罗穆阿尔德·米夏纳斯与赖因·塔格佩拉统计,这导致38,000人登记入伍。[9] 罗尔夫-迪特·穆勒指出除了被征召者外,另有30,000人自愿参军,[10] 另有资料称该师收到15,000名志愿者,从而达到满编。[6] 爱沙尼亚历史委员会则报告称,在乌卢埃茨的呼吁后有32,000人被征召。[11] 由于动员兵员强烈表示不愿成为武装党卫军并穿着亲卫队制服,亲卫队上级突击队领袖伯恩哈德(Bernhardt)重新定义了“志愿”的概念:个人已无选择权,志愿由占领当局决定。[12]亲卫队第20师得到补充,爱沙尼亚籍部队总数达到5万至6万人。整个时期至少有7万爱沙尼亚人加入德军,超过1万人可能战死,另有约1万人战后抵达西方。[9]

在征召令下,其他部队返回爱沙尼亚的军官和士兵的军衔前缀由“SS”改为“Waffen”(例如亲卫队高级小队领袖称为Waffen-Hauptscharführer(武装高级小队领袖)而非SS-Hauptscharführer(亲卫队高级小队领袖))。由于奥格斯贝格尔自1943年4月21日起禁止佩戴领口的SS符文,这些部队佩戴的是民族徽章。[13]

在苏军发动金吉谢普–古多夫攻势后,该师被命令从涅韦尔前线调往纳尔瓦前线以防御爱沙尼亚。

第1爱沙尼亚团第1营抵达塔尔图时,恰逢列宁格勒方面军左翼准备在佩普斯湖西岸(距纳尔瓦以南120公里)登陆。[14] 第一营被部署在佩普斯湖东岸的叶尔绍沃桥头堡。爱沙尼亚与德军于2月16日前清除了湖西岸的苏军,苏军伤亡达数千人。[15]

Remove ads

纳尔瓦战役

Thumb
1944年初,第20师的成员在返乡途中,前方为上级突击队大队领袖兼营长奥斯卡·鲁特,他在当年8月锡尼迈埃的战斗中阵亡

1944年2月8日,该师被编入亲卫队上级集团领袖、亲卫队上将费利克斯·施泰纳指挥的亲卫队第3装甲军,防守纳尔瓦桥头堡。该师被要求接替在纳尔瓦以北苏军桥头堡苦苦支撑的第9第10空军野战师残部。2月20日抵达前线后,该师奉命消灭苏军桥头堡。经过九天激烈战斗,该师将苏军击退过河,恢复防线。此后该师驻扎在锡韦尔齐与奥韦雷地区持续陷入激战。

4月,第658与659爱沙尼亚营并入武装亲卫队,分别成为新组建的第47志愿掷弹兵团的第2、第1营。[16] 第658营营长阿尔丰斯·雷巴内少校于2月获授骑士铁十字勋章,最初不愿转入该师。雷巴内后来出任第47志愿掷弹兵团团长,并兼任弗朗茨·奥格斯贝格尔副手。[17]

5月26日,该师更名为“第20(第1爱沙尼亚)武装掷弹兵师”(德语:20. Waffen-Grenadier Division der SS (Estnische Nr. 1))。[7]

5月时,该师仍缺员5,000人,[18] 因此撤出前线重整,并将“纳尔瓦营”编入师内作为侦察营。此时,对爱沙尼亚男性的强制征兵已全面展开。至1944年春,约32,000人被征入德军,第20武装掷弹兵师兵力约为15,000人。

Remove ads

坦能堡防线战役

1944年7月,“纳尔瓦营”返回爱沙尼亚并编入该师。[19] 同月,该师达到满员。[18]

7月25日,施泰纳下令撤至坦能堡防线时,该师部署在拉斯特科杜梅吉山,作为新防线的第一道防御。接下来的一个月中,该师在锡尼迈埃山丘进行激烈防御战。

7月26日,追击撤退守军的苏军攻击落在坦能堡防线。苏军空军与炮兵轰炸德军阵地,摧毁了山地大部分森林。[14][20] 7月27日上午,苏军再度对锡尼迈埃发动猛烈炮击。

最猛烈的苏军攻势发生在7月29日。中午时分,红军几乎攻占坦能堡防线。前线最后的预备队——第一爱沙尼亚团第一营在此前反击中幸存。兵力短缺迫使亲卫队突击队领袖保罗·迈特拉甚至从野战医院征集20名伤员,他们与德国海军残部及唯一剩余的一辆豹式坦克一起投入反击。[20] 攻击从托尔尼梅吉南侧的教区墓地发起,左翼清除了山上的苏军。攻击在猛烈炮火与轰炸下推进,最终在近战中进入苏军阵地。爱沙尼亚士兵进入战壕后因弹药耗尽,使用缴获的苏军手榴弹与冲锋枪继续作战。[20] 有老兵回忆称,低空飞行的苏军轰炸机几乎对每一名在弹坑间穿行的爱沙尼亚士兵进行轰炸,有人被炮弹爆炸扬起的泥土掩埋。[21] 最终苏军被迫从格勒纳德里梅吉山撤退。[14]

塔尔图战役

到1944年8月,该师已完全成型,兵力达13,500人。[10]

8月中旬,该师第45“爱沙尼亚”团与第46团组成“文特战斗群”,南下支援防御埃马约吉河,并陷入激烈战斗。

8月20日,第46志愿掷弹兵团第3营由新近返国的芬兰第200步兵团第1营编成。整个8月共有1,800名该团旧部加入该师。[5]

Thumb
1944年底的爱沙尼亚志愿部队士兵

在最大规模的作战中,该师在第37、38爱沙尼亚警察营及毛里茨·冯·施特拉赫维茨男爵指挥的坦克中队支援下,歼灭了苏军两个师的桥头堡,并于8月30日夺回凯雷韦雷桥。此役使整个战线退回至埃马约吉河南岸,并鼓舞了第2军发动收复塔尔图的进攻。9月4日至6日的攻势抵达城北郊区,但被苏军第86、第128、第291及第321步兵师击退。随后前线进入13天的相对平静。[14] 到9月,该师总兵力为15,400人,其中三分之二为征召兵。[22] 同月,伤亡惨重的第2爱沙尼亚警察团被解散,其人员并入该师。该团由三支老兵警察营于7月组建,隶属于“耶克尔恩战斗群”,由北俄高级亲卫队与警察长官亲卫队上级集团领袖、武装党卫队与警察上将弗里德里希·耶克尔恩(他在战后因战争罪行被处决)指挥。[16] 1944年10月29日,第287爱沙尼亚警察营并入该师。该营于1943年4月组建,其人员此前一个月曾从爱沙尼亚红军第249步兵师叛逃。[23]

Remove ads

最终战斗

关于此后情况,各资料说法不一。穆勒认为德军撤出爱沙尼亚时,爱沙尼亚志愿兵被迫留在部队中。[10] 塞缪尔·米查姆则称所有希望留在爱沙尼亚的士兵均被解除了德军役。[6] 克里斯·毕晓普则指出,1944年9月,许多爱沙尼亚士兵被解除德军役,其余人员撤往诺伊哈默训练场,自10月起重建。[18] 1944年12月,第37与第38爱沙尼亚警察营并入该师。[24] 第20武装掷弹兵师在1944年末至1945年初几近被歼。[10]

最终重建后的该师约有11,000名爱沙尼亚人和2,500名德国人,于2月底重返前线,恰逢苏军发动维斯瓦河-奥得河攻势[25] 该攻势迫使德军退至奥得河奈塞河之后。该师在奈塞河一线遭受重大损失,并与第11军团一起被包围在西里西亚奥贝格洛高法尔肯贝格一带。[26] 到2月,该师已损耗至被视为一个亲卫队战斗群而非一个师。[18] 3月17日,该战斗群发动大规模突围,虽一度突破,但最终失败。3月19日再度突围,成功脱离包围,但所有重武器与装备均遗弃在包围圈内。[26]

4月,该师残部被转移至下西里西亚戈德贝格(今兹沃托雷亚)一带。布拉格攻势后,该师尝试向西突围,以向西方同盟国投降。[20] 然而捷克游击队无视其投降意图,恢复敌对。根据该师退役老兵的回忆,这一时期被称为“捷克地狱”:游击队追捕、折磨和羞辱亲卫队士兵,并杀害了500多名爱沙尼亚战俘。[14][27][28] 一些投奔西方盟军的爱沙尼亚人被移交给苏联。[20]

Remove ads

纪念与争议

Thumb
2009年坦能堡防线战役65周年纪念

大多数仍健在的该师老兵属于“第20爱沙尼亚武装掷弹兵师老兵联合会”(英语:20. Eesti Relvagrenaderide Diviisi Veteranide Ühendus)。该会成立于2000年,每逢坦能堡防线战役周年纪念日,都会在锡尼迈埃举行该师老兵聚会。自2008年起,该联合会的主席是前第45团成员海诺·克尔德(Heino Kerde)。

2002年,爱沙尼亚政府强制拆除了在派尔努竖立的爱沙尼亚士兵纪念碑。碑文写道:“献给1940年至1945年间与布尔什维克作战、并为恢复爱沙尼亚独立而战的爱沙尼亚人”,这成为争议的导火索。2004年,该纪念碑迁至利胡拉重新落成,但很快再次被移除,因为爱沙尼亚政府反对其启用。2005年10月15日,纪念碑最终被安置在爱沙尼亚首都塔林附近拉格迪爱沙尼亚自由斗争博物馆园区。

2007年7月28日,约300名第20武装掷弹兵师以及其他德国国防军部队的老兵(其中包括来自奥地利与挪威的少数武装党卫队老兵)在锡尼迈埃举行集会。该地曾是德苏军队激烈交战的地点。自那以后,每年都会举行类似的聚会,参会的老兵主要来自爱沙尼亚、挪威、丹麦、奥地利和德国。[29]

Remove ads

历任指挥官

  • Thumb
    奥地利人弗朗茨·奥格斯贝格(左)是亲卫队第20师的首任指挥官,他在1945年3月在上西里西亚的行动中阵亡
    1942年8月20日至1945年3月19日:党卫队旅长兼武装党卫队少将弗朗茨‧奥格斯贝格
  • 1945年3月19日:党卫军突击队大队长汉斯-约阿希姆·穆策尔费尔特(Hans-Joachim Mützelfeldt)
  • 1945年3月20日至1945年5月8日:党卫队旅队长兼武装党卫队预备队少将贝托尔德·马克(Berthold Maack)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