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卫队第20武装掷弹兵师(爱沙尼亚第1师)(德语:20. 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estnische Nr. 1))是纳粹德国武装亲卫队的一个步兵师,由爱沙尼亚志愿者组成,于二战末期投入东线战事,参加过纳尔瓦战役、坦能堡防线战役、塔尔图攻势、维斯瓦河-奥德河攻势和上西里西亚攻势等主要战斗,并曾实施多起战争犯罪。战后,多数成员因被判为应征入伍、而非被判为犯罪组织的武装亲卫队之志愿者,故除数人因战争罪行起诉外而未受到处罚。
事实速览 亲卫队第20武装掷弹兵师 (爱沙尼亚第1师), 存在时期 ...
亲卫队第20武装掷弹兵师
(爱沙尼亚第1师)
20. 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estnische Nr. 1)
到1944年1月,前线已被红军推进至几乎接近德占爱沙尼亚的边境。1月24日,亲卫队第3志愿旅扩编为“亲卫队第20爱沙尼亚志愿师”(德语:20. Waffen-Grenadier-Division der SS (estnische Nr. 1), 爱沙尼亚语:20. eesti diviis[4]),由奥格斯贝格尔(Augsberger)担任亲卫队上级领袖。[5][6] 最初该师的主要战斗部队为亲卫队第45、46志愿团以及亲卫队第20志愿炮兵团。[7] 一周后,德占当局在爱沙尼亚宣布了一般动员。[8] 2月7日,前爱沙尼亚总理于里·乌卢埃茨(Jüri Uluots)在苏军抵达爱沙尼亚边境时改变了对动员的态度。当时,德军控制下的爱沙尼亚部队约有14,000人。乌卢埃茨认为德军失败在即,因此必须通过任何手段使大批爱沙尼亚人武装起来。他甚至通过德控电台向全国发表讲话,称驻扎在爱沙尼亚本土的部队“意义远超我此刻能够、以及愿意透露的范围”。据罗穆阿尔德·米夏纳斯与赖因·塔格佩拉统计,这导致38,000人登记入伍。[9]罗尔夫-迪特·穆勒指出除了被征召者外,另有30,000人自愿参军,[10] 另有资料称该师收到15,000名志愿者,从而达到满编。[6]爱沙尼亚历史委员会则报告称,在乌卢埃茨的呼吁后有32,000人被征召。[11] 由于动员兵员强烈表示不愿成为武装党卫军并穿着亲卫队制服,亲卫队上级突击队领袖伯恩哈德(Bernhardt)重新定义了“志愿”的概念:个人已无选择权,志愿由占领当局决定。[12]亲卫队第20师得到补充,爱沙尼亚籍部队总数达到5万至6万人。整个时期至少有7万爱沙尼亚人加入德军,超过1万人可能战死,另有约1万人战后抵达西方。[9]
大多数仍健在的该师老兵属于“第20爱沙尼亚武装掷弹兵师老兵联合会”(英语:20. Eesti Relvagrenaderide Diviisi Veteranide Ühendus)。该会成立于2000年,每逢坦能堡防线战役周年纪念日,都会在锡尼迈埃举行该师老兵聚会。自2008年起,该联合会的主席是前第45团成员海诺·克尔德(Heino Ker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