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第3号钢琴奏鸣曲 (布拉姆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F小调第3号钢琴奏鸣曲,作品5是约翰尼斯·布拉姆斯1853年杜塞尔多夫创作的作品,并于隔年出版,当时作曲家年仅20岁出头。此曲献给莱比锡Ida von Hohenthal伯爵夫人。

这部奏鸣曲规模宏大且结构特殊,共包含五个乐章(而非传统的三或四乐章)。在布拉姆斯创作此曲时,奏鸣曲体裁已被许多人视为过时。然而,深受贝多芬与古典风格影响的布拉姆斯,仍以自由的浪漫精神与严谨的古典结构完美融合的手法完成这部作品。此曲是他的三首钢琴奏鸣曲中的最后一首,并于1853年11月呈示给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这也是布拉姆斯最后一次向舒曼请益的作品,不久后舒曼便陷入严重的精神健康危机。

体裁

这首奏鸣曲包含五个乐章:

  1. Allegro maestosof小调,结束于F大调
  2. Andante. Andante espressivo — Andante molto降A大调降D大调
  3. Scherzo. Allegro energico avec trio(f小调-降D大调-f小调)
  4. Intermezzo (Rückblick / Regard en arrière) Andante molto降b小调
  5. Finale. Allegro moderato ma rubato(f小调,结束于F大调)

演奏时长通常介于30至40分钟之间,具体取决于速度处理及是否反复乐段。

分析

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以横跨钢琴几乎整个音域的极强奏和弦开场。作为奏鸣曲式结构,主要由两个音乐主题构成:

第一主题以f小调呈现,随后插入简短插段,其运用了与贝多芬《第5号交响曲》相同的C小调“命运动机”。

初始f小调主题再现后,第二主题以降A大调(关系大调)展开,但最终转至降D大调收束。布拉姆斯在奏鸣曲第二乐章中亦沿用此调性布局。

呈示部反复后进入发展部,作曲家将“命运动机”巧妙融入复杂的声部发展。再现部开始时,乐曲跳过C小调插段,直接转入F大调(平行大调)呈现第二主题,并以一段扩展尾奏作结。

第二乐章

布拉姆斯在乐谱起始处引用了化名“C.O. Sternau”的诗人Otto Inkermann的诗句:

Der Abend dämmert, das Mondlicht scheint,
da sind zwei Herzen in Liebe vereint
und halten sich selig umfangen

夜幕低垂,皓月当空,
在此两颗心,因爱而结合,
相互依偎,相互拥抱。[1]

这首行板乐章的两大主题——降A大调与降D大调交替呈现,或正象征诗中“跳动的双心”。乐章尾声,音乐渐弱似将终结,却突然转入慢速三拍段落:以极弱奏(ppp)配合弱音踏板开启,最终推向强烈而狂喜的高潮,并以第一主题再现作结。此乐章体现了渐进调性英语progressive tonality手法,结束于降D大调而非起始的降A大调。

第三乐章

本乐章采用诙谐曲与三重奏(Scherzo and Trio)结构,以f小调开场,并引用了孟德尔颂第2号钢琴三重奏 》终乐章的主题动机。与诙谐曲的激烈动荡形成对比,降D大调的三重奏段落转为宁静抒情风格,其低音声部同样暗藏贝多芬的“命运动机”。乐章尾声处,三重奏重现诙谐曲开头素材,并完整再现诙谐曲段落作结。

第四乐章

此乐章标记为间奏曲(Intermezzo),并附标题“Rückblick”(直译为“回望”)。它以第二乐章初始主题变奏展开,但转为降b小调。如同首乐章与第三乐章,贝多芬的“命运动机”在此同样扮演重要角色,贯穿全曲。

第五乐章

作为终曲,本乐章采用F小调轮旋曲式(Rondo),透过多个相互交织的乐念,最终推向技巧绚烂的辉煌尾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插部以布拉姆斯终生挚友约瑟夫·姚阿幸(Joseph Joachim)的个人音乐密码“F–A–E”动机开场(代表德文“Frei aber einsam”,意即“自由但孤独”)。第二插部(降D大调)则以F、降E、降D、降A四个音为核心,发展出后续丰富的音乐素材。与布拉姆斯的第二号钢琴奏鸣曲相同,本奏鸣曲终乐章同样结束于平行大调(F大调),为全曲画下光明升华的句点。

参考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