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第50号交响曲 (霍夫哈奈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50號交響曲 (賀凡尼斯)
Remove ads

第50号交响曲》,作品360,是亚美尼亚作曲家贺凡尼斯的交响乐作品,标题称为“圣海伦火山”(Mount St. Helens),创作于1981至82年,并于1984年3月2日由圣荷西交响乐团首演。本曲是作曲家后期作品的代表作,亦是他众多交响曲中较为人所认识及演奏,现时已推出多个商业录音版本,所需的演奏时间约为32-35分钟。

Thumb
未爆发前的圣海伦火山,摄于1980年5月17日,即爆发前1天。
Thumb
爆发中的圣海伦火山,摄于1980年5月18日。
Thumb
爆发后的圣海伦火山,山顶部份大幅塌下,摄于1980年9月10日。

圣海伦火山位于美国华盛顿州的一座活火山,1980年5月18日,这座火山突然爆发,大量火山灰熔岩从缺口向四围扩散,最终导致57人遇难,包括了当时只年仅30岁,于美国地质调查局担任火山学家的大卫·A·约翰斯顿,于最接近火山口的湖泊灵湖旁经营民宿,并在该处已居住50多年的哈里·兰德尔·杜鲁门、专拍摄火山爆发照片的美国摄影家罗拔·兰斯伯格,以及当年任职国家地理的摄影师赖特·布力般等。

Remove ads

创作背景

作曲家一直生活在华盛顿州首府西雅图多年至离世,因此经常都会看到圣海伦火山。一直以来,贺凡尼斯对“”都有一种自然向往、尊崇的感觉,觉得它是一个充满灵气的地方。他不少的音乐作品,主题都围绕著“山”为题裁,交响曲中就包括了第27142046,及后来写成的第5760646667)。

火山爆发后,贺凡尼斯立即便想为这件事谱写成音乐;同一年,他的旧乐谱出版商彼得斯出版社发出了委约邀请,请他创作一首新作品并承诺为他发行,以纪念50年前为他发行了第1份乐谱,最后便写成了本曲。

贺凡尼斯后期的乐谱发行,几近全都由他妻子富士原比那子所经营的出版社负责,本曲是极少数的例外例子。

分析

乐队编制

为标准管弦乐团编制[1]

乐曲结构

全曲共分为三个乐章:

  • 第1乐章:行板→优美的,4/4
以有音高敲击乐器(管钟、颤音琴、铁片琴)及竖琴奏出以D、E、F、A、B(或B)所组成的五声音阶第一主题,并以7拍一组的定音鼓作节奏频现句;第二主题以弦乐拨弦伴奏,并先后以英国管、巴松管、长笛及单簧管、双簧管奏出;中段敲击乐组重现,这次管钟、颤音琴、铁片琴以轮奏方式演奏以C调中国五声音阶的乐句,定音鼓改以11拍的节奏频现句;拨弦弦乐简短地模仿敲击乐组后,另一个木管主题出现,但这次只由两支长笛的对答方式展现,间中加入了第一单簧管的过场,结尾段弦乐拨现与有音高敲击乐器将第一主题重现,定音鼓再次以7拍一组的节奏频现句伴奏,并在圆号的弱奏长音中结束。
  • 第3乐章:“火山”,慢板→快板→慢板→非常快板→庄严的慢板,4/4
最初由4支圆号及弦乐器奏出四小节一组、如众赞歌般的旋律,钢片琴则重现第一乐章中的琶音,然而低音提琴却以自由拍子的快速上、下行拨奏,预示火山正蠢蠢欲动,而这段众赞歌的规模也很短少,只有五句。突然间所有乐器都停止演奏,只有长笛以弱奏吹出一组五声音阶(F、G、B、C、D)的拱型音乐动机后,传出了定音鼓、大鼓及锣所发出的巨响,接种而来的是鼓的持续滚奏,以及铜管乐器以轮奏方式、以最强声量吹奏刚才长笛的音乐动机,象征火山爆发。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