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第8号交响曲 (贝多芬)

贝多芬所作交响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F大调第8号交响曲》,作品93,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于1813年创作的四乐章交响曲。贝多芬此前创作的第6号交响曲“田园”调性也是F大调,但篇幅较长,故而作者亦将此交响曲爱称为“小的F大调”交响曲。[注 1][1]此作品也是贝多芬闻名于世的九部交响曲中最为短小的一部[2],正因它精巧的篇幅而时常受到忽视[3]。不过,贝多芬自己对它十分喜爱,甚至称它比第7号交响曲“强得多”。[4]

写作时的贝多芬生活并不顺利,但该作品依然有著轻松愉快的风格。其规模虽然短小,但精悍紧凑,充分体现了贝多芬的作曲技艺。与贝多芬的一些其它作品(如著名的《月光》奏鸣曲)类似,该交响曲的末乐章分量最重。值得注意的是,第2乐章由木管乐器演奏的固定音型,被认为是模仿当时刚刚得到改进的节拍器的声音[来源请求],并且在乐章最后还有一个玩笑般的“节拍器出故障”的乐段。除此之外,也有其它部分[哪个/哪些?]被认为是音乐玩笑。

Remove ads

背景

Thumb
1815年的贝多芬

创作于1812年夏天,至1813年12月完成。此时贝多芬刚刚完成其第7号交响曲[5]由于维也纳的气候和卫生条件都比较差,贝多芬的健康状况又不尽良好,所以他在夏天一般都会搬出城住,也可以得以亲近自然。1812年他前往了波希米亚的温泉小镇特普利采,并在那里遇见了歌德。二人间略有枘凿,但这次见面依然被传为佳话。歌德对于贝多芬的意志力寄予肯定:“我从未见过如此坚韧、奋发、又深刻的艺术家。我很能理解他如何孤军战斗,对抗世界。”[6]也是在此时,贝多芬对其“不朽的爱人”写了著名的信(此“爱人”之身份依然不明,但传闻甚多)。[1]当时贝多芬的生活相当困窘,还就其弟弟约翰与其女管家的感情纠葛,与之发生了剧烈的争执[7]。然而这部作品却听起来欢快自在,甚至有些复古的气息,亦可能是受暑期度假时良好回忆的影响。[5]

乐曲的创作期很短,只花了四个月。在林茨完成该作品后,贝多芬将之题献给莫里兹·弗莱斯伯爵(Count Moritz Fries),后者据说一直给予贝多芬资助。[8]

Remove ads

首演

作品于1814年2月27日在维也纳霍夫堡宫的化装舞厅(Redoutensaal)举行首演,同时演出的还有贝多芬的第7号交响曲(该曲于之前两个月首演)和《威灵顿的胜利》。[9]贝多芬当时听力每况愈下,但依然坚持指挥首演。在首演上他十分投入,在强处几乎跳到空中,弱处又夸张地蜷起身子。不过据说乐队并未遵照他的指示,而是基本跟从首席小提琴。首演后,听众与评论家的评价都良好,但却不如第7号交响曲热烈。[7]

分析

此交响曲有四个乐章,注意其中没有常规的慢乐章,而是用一个稍快板乐章代替:

  1. 活泼而有活力的快板(Allegro vivace e con brio)
  2. 谐谑的小快板(Allegretto scherzando)
  3. 小步舞曲速度(Tempo di Menuetto)
  4. 活泼的快板(Allegro vivace)

一般的演奏用时大约在25至30分钟间。

配器

该交响曲采用双管制,所需乐队规模较小。其中没有长号

依照工具书《管弦乐作品手册》指示,上述之配器可简记为"2 2 2 2—2 2 0 0—tmp—str"[10]

结构

第1乐章

首乐章(活泼而有活力的快板)情绪明快,有着青春的气息。

此乐章调性F大调,节拍为快速的四三拍,有些舞曲的气质。贝多芬此时期作品的首乐章通常都是奏鸣曲式。此乐章亦然,而且其尾声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评论家安东尼·霍普金斯曾指出,此乐章较特殊之处在于,其高潮不在发展部,而是在再现部的开头:发展部结尾处,贝多芬垒起了一个巨大的渐强,并用自己不常用的fff(特特强)标示了主题的再现。[11]这一华丽的乐段过后,音乐在较为平静的气氛中结束。

主题英语Subject (music)乐观明朗,有些节庆的意味[2]。由三个乐句组成,每句四小节。三个乐句遵循“强—弱—强”的顺序,起到先抑后扬的效果,充满肯定的语气。在再现部中,中间的弱部分被略去,使得力度更大,戏剧性更加强烈,强调更为明显。[11]

Thumb
第1乐章“强—弱—强”主题,钢琴独奏谱,由李斯特改编
Remove ads

第2乐章

第2乐章(谐谑的小快板)虽然速度较快,却担当该交响曲中“慢乐章”的角色,尽管并非传统的那样抒情而富有歌唱性。该乐章情绪轻松幽默,速度相对一般慢乐章而言也较快。与第7号交响曲第2乐章一样,此乐章以一个6-4和弦开头,但更多的是起到玩笑一样的效果。[12]此乐章为B大调,结构被评论家查尔斯·罗森英语Charles Rosen称作“慢乐章的奏鸣曲式”,意谓在呈示部之后并无明显的发展部,而是简单地模进回B大调,为紧接着的再现部做准备。这也可以被称作是小奏鸣曲[原创研究?]

此乐章开头,木管乐器不停地断奏连续的十六音符节奏型,并一直固定地进行,贯穿整个乐章。普遍认为,此固定节奏是对节拍器的戏仿[注 2]然而,该论点一直受到争议[来源请求][注 3]。第二主题有一极为迅速的六十四音符动机,也许与一个有些故障的节拍器发出的声音相仿。该动机在尾声末部再次由乐队齐奏。

Thumb
第2乐章主题与固定的“节拍器”节奏型,钢琴独奏谱,由李斯特改编
Remove ads

第3乐章

第3乐章并非普遍的谐谑曲,而是一首怀旧的小步舞曲,在当时属于已经过时的体裁[注 4]。但该小步舞曲和十八世纪的模范并不大相同,它留有一种有些沙哑、粗鲁的节奏,以及强烈的力量和对比。例如,在起拍之后紧接着的五拍上,贝多芬指示有"突强"的字样,使得这个开头产生和整部作曲相协调的游戏、调侃意味。据说,开头圆号声的灵感,来自贝多芬对于特普利采航船上号角声的回忆。小步舞曲主题源于奥地利民歌旋律,但经过了精妙的处理,使得效果依然有些民间化,而非纯粹的维也纳宫廷沙龙风格。[2]

该乐章由三段曲式写成,中间有一段平和安适的三声中部,与前后舞曲形成鲜明对比。三声中部包括一段享有盛名的圆号单簧管独奏片断。斯特拉文斯基曾赞扬贝多芬在此处的配器是“无与伦比的乐思”。[13]

Thumb
第3乐章小步舞曲主题

第4乐章

末乐章是全曲最重要的一章,速度非常快,虽然标注是“活泼的快板”,但通常演奏到急板的地步。[14]曲式为奏鸣回旋曲式,开头的材料再现了三次:发展部开头、再现部开头,以及尾声一半处。定音鼓在此乐章内有八度的演奏,这在当时是十分不寻常的。与第1乐章类似,该乐章中的第2主题在呈示部中处于错误的调性属调),直到再现部中才回归到主调[15]

Thumb
第4乐章尾声中,定音鼓弦乐部的旋律“敲击”下了一个半音,使之回归到F大调

贝多芬在此乐章中更加强调了对比性,许多乐句都十分出乎意料,使得柏辽兹感到非常困惑。他认为这个末乐章“非常奇特”,并称贝多芬对于既有条框的冲击力是惊人的。[7]

该乐章的尾声十分重要,在贝多芬所有作品中亦有显著地位。霍普金斯认为其水准使得它简直不应当被称为“尾声”。[注 5]其中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点:在呈示部发展部中频繁打断主题的不和谐升C音,至此得到了解答,它成为了F小调属和弦根音,并带领主题在此调上强力重现。[16]另一处是在几小节之后的模进,定音鼓似乎将旋律向下“敲击”了一个半音,使之回归到F大调[17]全曲在华丽热烈的主调和弦乐段中结束。

评价与解读

虽然这部作品首演时也得到了好评,但评价远没有先前的第7号交响曲那么好。据当时的期刊说:“观众对这部作品十分感兴趣,也热烈地鼓掌;但是显然缺乏那种由衷的热情……但并非由于此曲有什么缺陷,或者贝多芬的创作水准有所退步……而可能是第7号交响曲的光辉将它覆盖了;如果该作品是单独演出,无疑会取得巨大的成功。”[1]现在看来,这部交响曲的评价也不如贝多芬其它同类作品那么高,甚至有人[谁?]认为贝多芬在作此曲时技术有所退步。

贝多芬自己则是认为第8号交响曲是一部杰作。据称,当他的学生卡尔·车尔尼问及为何此曲不那么受欢迎时,贝多芬回答“因为第8号要强得多”。[4]有人[谁?]称这部作品较先前的第7号交响曲而言,配器更细腻、结构更紧密、织体更精致。

音乐玩笑

Thumb
第2乐章的“节拍器出故障”,弦乐部分

第8号交响曲中的许多乐段被认为是音乐玩笑。霍普金斯举了一些例子:例如首乐章36小节巴松管对主题动机的模仿,第2乐章的“节拍器出故障”,第3乐章小步舞曲突然变到 4/2
拍子,以及末乐章呈示部结尾处仿佛在犹豫是否应当反复[18]

注释

参考资料

参见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