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箱根登山铁道1000型电联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箱根登山鐵道1000型電聯車
Remove ads

箱根登山铁道1000型电联车(日语:箱根登山鉄道1000形電車はこねとざんてつどう1000がたでんしゃ Hakone tozan tetsudō 1000-gata densha */?),是箱根登山铁道1981年3月启用的登山电车[5]

事实速览 箱根登山铁道1000型电联车 BERNINA, 概览 ...

是与瑞士雷蒂亚铁路贝尔尼纳线结为姊妹铁道的代表车款,并且有“BERNINA号”的称号[6]1982年荣获铁道之友会蓝丝带奖 [7]1984年增购一组作为增备车[5]2004年进行冷气加装工程,同时中间曾挂2000型的中间车,变成3辆一列的编组[8]。再1984年由于已有“BERNINA号”的称号,因此增备车称为“BERNINA II”[9]

Remove ads

引进简史

箱根登山铁道于1919年6月1日开业时制造的チキ1型日语小田原電気鉄道チキ1形電車以及之后于1927年1935年增购的チキ2型、チキ3型日语小田原電気鉄道チキ2形電車铁道线营运[10]1979年为了纪念铁道线开业60周年[11],与瑞士雷蒂亚铁路贝尔尼纳线结为姊妹铁道,并且互相参考营运模式[11]

另外,自1970年代初开始,私人汽车越来越普及,虽然箱根主要干道有国道1号经过,但是多弯的山区道路,以及大量至此观光的私家车涌入,造成严重交通堵塞,更影响公路大众运输[12],虽然公路运输机动性强大,但是经常塞车导致无法准点运行,因此铁路公司针对登山铁道的营运模式进行了调查以及提出相关改善对策[13],以解决交通壅塞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是箱根登山铁道1935年9月引入チキ2型以及チキ3型后约45年再次购入新型列车[14]

规格与构造

刚出厂时是车长15公尺,两辆为一编组。全部都是先头驾驶动车,型式为クモハ1000型,车辆编组参照编成表一节。

车体

车体长13,800mm、全长14,660mm[15],车体宽2,520mm・全宽2,580mm[15],全金属制车体。车顶、端面与侧面采用耐候钢制造[15]。为了上下车方便[16],车厢底盘与铁轨表面距离为1,128mm[17],相较前较旧的车型矮,并且去除车门口的门阶[16]

正面采用非贯通型3片大窗设计,窗户柱设计变细[16],驾驶视角也因此扩大[16]。在中央驾驶员座位窗上方安装了一个滚动幕式列车终点指示器[15]另外,车头大灯内置在左右车窗的上部[15]。每辆车每侧有两个单门[16],门的宽度是1,000mm[2],侧面车窗采用一段开启式设计[16],窗户的底部离地面的高度为750mm[17],让坐在座位上的儿童可以方便向外看沿途风景[17]。在连接面侧不设置通门,因为在通过半径为30 m的弯道时很危险[18],使用非贯通[15]的双片窗户设计[18]另外,在长座椅的末端安装了支柱(握杆)。

内装

车门与车门之间的座椅为可旋转[16]“非”字型座椅[17],列车端部是使用长型单排座位[17],座椅绒布采用橘色[19],座椅上方设有带不锈钢管的行李架[17],在长座椅的末端安装了握杆[17]

车内配色天花板采用白色[19],侧壁采用亮面木纹[16],车厢地板铺设棕色油毡[注 2][16][19]。车内照明采用10个200V40W日光灯[20],并带有两个100V40W日光灯[20]做为紧急照明用灯管[19],列车无装设空调系统,装设6台隐藏式电风扇[1]

主要设备

驾驶室

驾驶室的驾驶座设在正中间[16],驾驶室的驾驶座与客室间设有墙面与驾驶室门区隔[21],驾驶室驾驶设为为驾驶台式[16],仪表板位于正中间,各种开关位于其前面。 仪表板周围为黑色[21],其馀位置以深棕色涂装[21],加大车窗改善可见度[21]。驾驶室有两个把手,左把手是主控制器和电子制轫(主控手柄)[21],右边的手柄是制轫控制器(刹车手柄)[21]。当双手同时放开时列车警醒设备会作动[22]

电器设备、转向架

高电压电气设备以及蓄电池安装于奇数车辆[1],低压设备与逆变器设备安装在偶数车辆中[1],所有其他设备均安装在每辆车中[22]。即使电气设备发生故障时,也可以在断开电路连接后开车到车库检修[23],但紧急状况下也可单辆行驶[16],虽然是2辆一组组成,但不是固定编组。

由于铁道线的电压在刚启用本型车时小田原站箱根汤本站间是使用直流1,500V,而箱根汤本站到强罗站是使用直流600V,因此箱根汤本站设有中性区间[22]。在旧有车辆中,切换是手动完成的,但在“BERNINA号”使用了一种称为电压检测继电器的装置,以便可以自动切换主电路和辅助电路[22]。但设计上是使用750伏特设计[2][注 1]

牵引马达采用东洋电机制造的TDK-8150-A型直卷整流子电动机日语直巻整流子電動機[24](端子电压375V,额定电流285A,输出95kW[1]),每辆车各安装4个单元[19]。驱动装置采用电机空心轴驱动方式[1]齿轮比为78:13=6.0[20]主控制器日语主制御器采用东京芝浦电气[24]的PE36-A型[25],并且安装在每辆车上。考虑可靠性与方便维护[19],一个控制单元控制4个电动机(1C4M),主控制回路则是将4个电动机串联控制(永久4S)[19],控制段数为加速13段与制轫13段[19]

转向架为了能通过湾曲半径30m的极小曲线,因此轴距为1,800mm[19],车轮轮径为860mm[19]的箱式螺旋弹簧转向架[16],使用东急车辆株式会社制造的TS-330型[19]

Remove ads

制轫设备

制轫设备采用电气指令式制轫日语電気指令式ブレーキHRD-1型[1]。承重机构可保持恒定的加速/减速,最大可达到容量的150%[19]。基本上制轫装置是一转向架2个气压缸系统(均为保持型气压缸)[19],煞车皮使用铸铁制造[26]。列车设有空转/打滑检知系统,在列车发生空转或打滑时,会在驾驶台中显示警示灯以通知发生了打滑[22]。另外,为了防止持续打滑,配有防打滑机构,当在发生打滑时按下限速开关并透过重新启动电门施加弱制轫时,可以防止车轮的空转[22]。主电阻器安装在屋顶上[18]。在转向架的下部中央安装了两个直径为350 mm的撒沙用气压缸[22],通过操作驾驶室的开关[22],透过压缩空气将金刚砂瓦压在导轨的上表面,用以增加车𫭢与钢轨的摩擦力[27]

其他设备

在偶数车辆上,装有7kVA电源辅助静态逆变器(SIV)[20]。每辆车阶有安装电动空气压缩机(CP)[1]。每辆车车顶阶有安装菱形集电弓(PT1000S-M型)[20]。在2019年的车辆更新工程中,B1编组已被更换成单臂式集电弓。编组的两端都使用了住友金属工业公司的KS22-C型密著式连结器

每辆车的末尾都装有容量为360公升的水箱[16]。在陡峭的湾曲线上[28],驾驶员会将水洒在陡峭的曲线上[22]以减少行驶摩擦噪音。

历史

Thumb
“Bernina II”更改为与“St. Moritz”相同的涂装
Thumb
“Bernina II”更改为与雷蒂亚铁路车辆相同的涂装
Thumb
恢复“BERNINA II”的原始涂装

1981年3月17日“BERNINA号”开始营运[5],刚登场时涂装与小田急3000型(初代)相同,开始运行后,一直处于被受限运行的状态[29]。每个月的1日和16日都必须回送至生田车库检修[29]1982年荣获铁道之友会第25届蓝丝带奖[7]

1984年10月15日,增购了一辆列车,并以“BERNINA II”开始运行,此时旧车尚未报废,[5]。直到同年11月モハ3型113号及115号才正式退出运用[30]

1989年2000型推出后的同年10月至11月,“BERNINA”和“BERNINA II”涂装改成与小田急10000型相同的涂装设计[31]

2002年,“Bernina II”更改为与雷蒂亚铁路车辆相同的涂装设计[32],同年6月22日开始新涂装开始营运[32]2004年“BERNINA号”与“BERNINA II”进行冷气装设工程[33]。由于“Bernina”的辅助电源的容量很小,因此难以确保用于冷气的电源稳定供应[34]。客室有落地式空调主机[33]。在连接面设有紧急逃生门,并将“非”字型座椅改为固定横座椅[8]。再每个车门上都增设LED旅客行先资讯版[33],车厢配色以进行了更改[33],改造完成后于2004年4月24日开始营运[33],并且“BERNINA”开始以固定3辆编组营运[8]

为了纪念箱根登山铁道自小田原马车铁道时代至2008年已开业120周年[35],“BERNINA II”恢复原始涂装[35],于同年3月15日开始[35]开行开业120周年纪念活动列车[36]

Remove ads

编成表

2辆编成(冷气安装前)

更多信息 型式, 车辆编号 ...

3辆编成(冷气安装后)

更多信息 型式, 车辆编号 ...
范例:
Mc:驾驶马达车
M:马达车
CON:主控制器
SIV:辅助电源
CP:空气压缩机
PT:集电弓

相关条目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