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筛虾属
筛虾科筛虾属节肢动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北方筛虾(学名:Tamisiocaris borealis),又称筛状奇虾[3],是筛虾属(学名:Tamisiocaris)的唯一物种[1],属于节肢动物门、恐虾纲、放射齿目、筛虾科。[1][4]它分布于寒武纪第三期的格陵兰海域[4][5][6],其化石亦曾出现在美国第四期的地层。[6][2][7]筛虾是首个被学者确定的滤食性奇虾[4][8],同时也是目前已知最早能游泳的大型滤食性动物。[8][9]它的过滤方式、食性以及生态位与现今的须鲸、部分鲨鱼、鳐鱼类似,也与同目的海神盔虾属和帕凡特虾属相近。[4][10][11]
2010年,艾莉森·C·戴利(Allison C. Daley)和约翰·S·皮尔(John S. Peel)首次根据单一化石标本描述并命名了筛虾属。[1]2014年,英国和丹麦的学者基于新出土的化石进一步证实该属的有效性[4],并将其划入至新建立的筛虾科。[8]
Remove ads
发现与历史

2010年,艾莉森·C·戴利和约翰·S·皮尔描述他们去年发现的化石(编号MGUH 29154[注 1],此为正模标本),其产地在北格陵兰皮里地半岛(Peary Land)J.P.科赫峡湾(J.P. Koch Fjord)的布恩地层(Buen Formation),属于西里斯帕斯特生物群(Sirius Passet)的一员。[1][5][8][13]化石头部的前附肢(frontal appendage),破损严重,连接头部部分断裂,边缘受损,测量数据可能不准确。[1][13][14]
2014年,雅各布·温瑟尔(Jakob Vinther)等人在《自然》发表标本编号MGUH 30500~MGUH 30504,首次证实筛虾头部骨片的存在,并深入对其生态以及型态做的研究。[4]
2019年,史蒂芬·帕茨(Stephen Pates)与戴利在美国国立自然史博物馆的馆藏中发现了标本编号USNM 90827/PA 388,其来自金泽斯地层(Kinzers Formation)。该化石原被鉴定为宾州奇虾[注 2],而后认为可能是筛虾近缘种(Tamisiocaris aff. borealis)的前附肢。[2]
Remove ads
命名
Tamisiocaris是合成词,“tamisium”意为筛子,指筛虾前附肢上纤细的刺,推测其功能是过滤食物;“caris”则意为螃蟹,这是恐虾纲常用的学名尾缀。种小名“borealis”意为“北方”,表明其分布地点比其他奇虾更北,且该物种是第一种在格陵兰发现的奇虾。[1]相比之下,其他奇虾化石分布在更南方的中国、美国或加拿大。[15]
描述
筛虾与许多放射齿目的物种一样,目前发现的化石只保存了头部的前附肢和部分头部骨片,尚未发现其他部位。[1][4]其全长未知[4],但鲁迪·勒罗西-奥布里尔(Rudy Lerosey-Aubril)和史蒂芬·帕茨计算出前附肢与全身大小的比例,推测其全长大约34公分[16]。
节虾的前附肢最长12公分,最少有18节。[4][9][17]各节间由三角形节膜(arthrodial membrane)隔开,节膜从前附肢的腹侧延伸至背侧,其占每节长度的33%至55%,使前附肢弯曲时更为灵活。第二节与第三节比其他节更加灵活,而第一节的长度超过后三节的总和。腹侧的刺向外侧分叉,外观呈倒V形,称作前附肢棘(endite,ventral spines)。[4]第一节的腹侧另有一对粗壮且向后倾斜的刺[4][18],其馀17对刺则细长且从每节中间突出,每两根棘相隔5至6毫米[4][9]。化石上的前附肢棘普遍断裂,代表它们可能不柔软。前附肢棘上还有更细小的刺,称为前附肢辅棘(auxiliary spines)。筛虾的前附肢辅棘比其他奇虾更为细长。[4]长约4.2至5毫米,两根相隔0.3至0.85毫米,外观如羽毛。[4][19]前附肢背侧光滑,仅在末端有一根向外的小刺。[1][18]
部分化石还保存了椭圆形的头部骨片,其大小超过加拿大奇虾的相同部位。[4]在美国发现的筛虾近缘种化石仅保存了前附肢末端的9节,前附肢棘与筛虾相似,但未观察到前附肢辅棘和背侧的刺。[2]
生态

筛虾以中型浮游生物为食(体长约0.3至0.85毫米)[4][16][20],其捕食对象与栉水母、刺细胞动物、毛颚动物等其他生物相同[4];该物种食性与抓捕猎物的游动捕食者(例如:加拿大奇虾或是抱怪虫科)不同[20][21][22]。筛虾在寒武纪属于强势的滤食性物种之一。[23]研究人员推测筛虾可能利用前附肢在水中挥动,滤出大于筛孔的浮游生物,并用口锥(oral cone,放射齿目的特殊口器)吸食困在前附肢辅棘中的猎物。寒武纪时期,包括筛虾在内的一类自游生物逐渐演化,并填补了海洋中的滤食性生态位。现存的滤食性物种如藤壶、磷虾等甲壳类,亦有细长的前附肢及柔软的刚毛或细毛,这些结构与筛虾类似。[4]
筛虾近缘种的化石中未见前附肢辅棘,可能表明其食性与筛虾有所不同。推测这些物种可能通过前附肢过滤或刮取沉积物为食,或以更大猎物为食,导致前附肢辅棘退化。[2]
现今的滤食性鱼类,如鲸鲨、姥鲨,都需要大量的营养来维持游泳时所消耗的大量能量,因此主要分布在浮游生物繁盛的区域。在寒武纪,类似的情况也曾出现,如磷酸盐堆积形成的岩石,以及陆地营养物质(如氮、磷等)流入海洋,皆表明当时浮游生物数量非常庞大。研究表明,筛虾与厚茎鱼类、鲸类等滤食性生物均由大型游动捕食者演化而来。尽管它们生活在不同的时期或生态位,但其演化路径相似,可能属于趋同演化。[4][24]
过去认为寒武纪晚期(从古丈期至寒武纪第十期)才演化出多样的浮游生物与滤食性动物,浮游生物的食物链也进而逐渐完善。[25]然而,筛虾的发现颠覆了这一理论,因为筛虾生存于寒武纪早期(从幸运期至寒武纪第四期)[4][26]。此后,在其他化石产地也相继发现了其他滤食性动物,进一步支持了寒武纪早期已存在滤食性生态位的观点。[4]
麦考尔于2023年提出部分的系统发生树[27] | |||||||||||||||||||||||||
|
Remove ads
分类

戴利与皮尔最初对筛虾的分类不清楚。因当时未发现滤食性的奇虾或生活于格陵兰的奇虾,再加上仅有一块破碎且不完整的前附肢化石,他们仅能初步将该化石认定为“可能是奇虾的一种”(possible anomalocaridid)。[1][13]
2014年,温瑟尔等人比较筛虾与布氏奇虾(Anomalocaris briggsi)的前附肢特征,发现多处显著相似点[28],例如:前附肢棘向后弯曲及前附肢辅棘密集[4][18]。这些特征证明筛虾与布氏奇虾属于一个单系的演化支。[9][16][29]温瑟尔等人将这一演化支命名为鲸虾科(Cetiocaridae)[注 3],并确认其与赫德虾科为姊妹群。[4]此后,其他学者提出的系统发生树也支持筛虾科与赫德虾科的关系。[10][31][32]
2021年,吴雨将帚刺奇虾(Anomalocaris saron)与宽基奇虾(Anomalocaris magnabasis)重新归类至侯氏虾属[33][注 4],这两者曾属于奇虾属(Anomalocaris)。2023年,吴雨建立了针鼹虾属,并将布氏奇虾归入其中。[34]至此,帚刺奇虾、宽基奇虾与布氏奇虾均被重新归类为筛虾科的新属。[33][34]
Remove ads
注释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