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简政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简政珍(1950年—),台湾诗人、诗论家,曾任亚洲大学讲座教授,是在现代诗、音乐、电影三种艺术中都有美学专著的学者。简政珍的诗作与生活、生命的情境息息相关,诗学的核心是意象思维与沉默的语言,强调意象的“不言说”,以及诗在沉默中所显现的深沈感。“沉默不是哑巴式的无言,而是语言趋于饱满的状态”是他的名言,也是批评家经常专注的论述焦点。[1]
作者简介
简政珍毕业自金瓜石时雨中学、国立政治大学西洋语文学系、国立台湾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1975年以论文〈爱默生的辩证文体〉(英文)获得英美文学硕士。1982年,以论文〈放逐诗学: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放逐母题〉(英文)获得德州奥斯汀大学英美比较文学博士,并开始担任国立中兴大学外文系副教授。
1987年,简政珍加入创世纪诗社,隔年第一本诗集《季节过后》出版。2005年担任亚洲大学文理学院院长。2007年,“两岸中生代诗歌国际高层论坛暨简政珍作品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举行,同年简政珍离开创世纪诗社。
作品简介
“意象思维”是简政珍的书写精神,诗作的内容主要有两种面向。一种是与现实人生有关,一种是以转喻为主的后现代思维,其实两者常常相互渗透交融,和一般台湾现实诗作将诗视为传达讯息的工具,将后现代诗作当作文字游戏的写法,迥然不同。批评家认为他有关现实人生的书写非常动人且富於哲思,[2]但造成动人的是幽微的情感,而不是翻腾的情绪。批评家说:他的诗作“直探诗的本质,紧扣社会与现实的环节,抒发普遍的人生处境,语言精致至极点,意象呈露自然,出入技巧,而又遥追属於哲学思辩的诗境”[3]
有时候,他有关现实人生的诗作,由于各种纷杂的情境随著思维的翻转与“转喻的逸轨”,而呈现后现代的风景。但简政珍的“后现代诗”讲究的是诗质的密度,而不是形式上的游戏。[4]批评家说:“他在传统诗形中展现舒卷自如的风格,把被误导的‘后现代诗’从形式的极度扩散引向内涵的厚沈聚敛。”[5]
简政珍除了每本诗集平均大约有八、九十首诗外,目前共写了六首长诗:一百行到两百行之间的长诗两首:〈变调的四季〉,〈流水的历史是云的责任〉;两百行到四百行之间的长诗三首:〈历史的骚味〉,〈浮生纪事〉,〈失乐园〉,四百行以上的“诗小说”一首,〈放逐与口水的年代〉。
简政珍力求文字的精确,即使是长诗或是“诗小说”,文字每一行也都应该和短诗一样稠密。他认为诗是对语言的尊重,而语言由于沉默才值得尊重。因此,他的长诗文字经常前后呼应,诗节绵密衔接,诗义生生不息。[6]
2007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珠海分校汇集了两岸四地八十几名的知名学者与诗人,并首次为两岸四地的“中生代”诗人召开学术研讨会,而第一个被研讨的诗人就是简政珍。著名诗人洛夫先生说简政珍诗作的“反讽暗喻和意象之精准有力,无人能及。”[7]
诗创作之外,简政珍的诗学论述也引人注目。他专注于现当代诗中语言意象的诗美学,研究的课题包括“意象与意义的流动性”、“诗既是也不是”、“似有似无的技巧”、“抽象的具象化”、“隐喻、转喻与意象产生的关系”等,“苦涩的笑声”、“不相称的美学”的词语与观念是他诗学上的发明。《诗心与诗学》中有些二、三千字左右的“诗学断想”经常出现富於哲思意象的诗观,而《台湾现代诗美学》里则更多是长篇论述。其中陈大为认为《台湾现代诗美学》对后现代的阐述是台湾“后现代主义诗学最完整、最深刻的论述”。[8]
Remove ads
作品列表
- 《季节过后》(台北:汉光,1988)
- 《纸上风云》(台北:书林,1988)
- 《爆竹翻脸》(台北:尚书,1990)
- 《历史的骚味》(台北:尚书,1990)
- 《浮生纪事》(台北:九歌,1992)
- 《诗国光影》(广州:花城,1994)
- 《意象风景》(台中:台中市文化中心,1997)
- 《简政珍短诗选》(中英文对照)(香港:银河,2002)
- 《失乐园》(台北:九歌,2003)
- 《当闹钟与梦约会》(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 《放逐与口水的年代》(台北:书林,2008)
- 《因缘此生》(台中:亚洲大学,2010)
- 《所谓情诗》(台北:酿出版,2013)
- 《诗的瞬间狂喜》(台北:时报文化,1991)
- 《诗心与诗学》(台北:书林,1999)
- 《台湾现代诗美学》(台北:扬智,2004)
- 《当代诗与后现代的双重视野》(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 《我们有如烛火》(台北:联合文学,2010)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