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簪汪传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簪汪传》又名《簪汪古歌》,是流传于贵州省清镇市“四印苗”支系的苗族史诗。它与《亚鲁王》同属苗语西部方言区的仪式类史诗,主要在祭鼓仪式中由歌师口耳相传、唱诵流布。[2]该史诗完整反映了苗族先民的创世神话、英雄史事、战争与迁徙记忆,被誉为苗族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事实速览 苗族古歌(簪汪传), 申报地区或单位 ...

内容概要

《簪汪传》全诗约8000行,涉及人物33个,其中次要人物数十位。该诗叙事宏阔、情节跌宕,主要讲述英雄簪汪及其族人的起源、奋斗与迁徙:[3][4]

  • 创世与婚姻:簪汪与妹妹乃汪在父母嵘瑟蟒和獭蹙的安排下成婚,完成开天辟地、制万物、造人烟的任务。
  • 建国与繁衍:簪汪获得龙心,在“省聊”建都,养育九男五女,族人繁衍兴盛。
  • 战争与失利:簪汪与红龙、黄龙屡次交战,因龙心被夺而兵败,被迫率部族迁徙。
  • 艰难迁徙:族人辗转迁移,最终在贵州清镇修文六枝等地定居,形成“四印苗”族群

此外史诗中穿插大量神话,如洪水泛滥、射日月、公鸡请太阳等。[2]该诗详录142处地名,是迄今苗族史诗中迁徙路线最清晰的一部。[5]

仪式与演述

《簪汪传》与《亚鲁王》同属仪式类史诗,但演述语境不同。其中《亚鲁王》主要在丧葬仪式中吟诵,而《簪汪传》则在十二年一次的祭鼓节完整唱诵。[2][4]此外《簪汪传》在婚丧嫁娶、建房等场合也有部分吟唱,该诗深度参与“四印苗”族群的社会生活。[5]然而在村寨里能够完整传唱古歌的人寥寥无几。许多苗族人虽然在年轻时都曾学唱过古歌,但大多只是浅尝辄止;唯有那些真正出类拔萃的人,才能把古歌一段段、一首首地唱下来。与一些少数民族随口便能唱起的酒歌、情歌不同,古歌承载着严格的禁忌与规范,需要遵循特定的规则方可传唱。[6]史诗在祭鼓节中需连续三天唱诵,不仅有唱辞,还伴随鼓舞、芦笙演奏等行为艺术。[6]

发现与整理

《簪汪传》长期在民间口耳相传,但直到2010年才被学界系统发现。2010年,学者余未人在清镇猫寨偶遇歌师,首次确认《簪汪传》的存在。[5][4]不过由于该诗因采用四印苗土语并夹杂古苗语,翻译一度陷入困境。2016年,在杨照飞的努力下,经过长期田野调查与学习,当地唱诵得以完整记录并翻译。2019年,苗汉对照的《簪汪传》内部资料本出版。[5][4]

生命意识与文化价值

学者指出,《簪汪传》不仅是史诗文本,更展现了苗族先民的生命意识与价值观。《簪汪传》通过描写求生与迁徙过程,折射出苗族在恶劣环境中的坚韧与生命力,体现出苗族先民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簪汪传》史诗歌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以及自给自足、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体现出苗族先民对自由的追求。该诗将人、神、动物并置,形成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体现出苗族先民对自然的敬畏。[3]

学术定位

学界普遍认为《簪汪传》与《亚鲁王》互为异文,此二者均围绕“失龙心—败亡—迁徙”的叙事模式展开,但名称与人物称谓不同。这两部史诗是苗族西部方言区广泛流传的“失龙心”故事的不同变体。[2]

影响与传承

2015 年,《簪汪传》入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各级非遗部门,从整理、出版古歌书籍、录制音响视频,到建立四印苗古歌传习基地,积极地开展歌师传习活动。[6]截至2021年,清镇市登记在册能够较完整唱诵《簪汪传》的歌师有31人,当地建立了簪汪古歌传习所,并定期举办传习与比赛。政府与学界也在推动数字化保护、动画改编等项目,扩大其影响力。[5]同年,这部史诗获清镇市申请加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保护单位为清镇市文化馆。[1][6]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