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米德尔塞克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米德尔塞克斯(英语:Middlesex,发音:/ˈmɪdəlsɛks/ ⓘ[3],缩写:Middx[来源请求];或译密德瑟斯[4][5]、米德塞克斯;粤译美度石士),是英格兰东南部的一个历史郡,现为大伦敦一部分[6]。此郡东接埃塞克斯郡、北邻赫特福德郡,西连白金汉郡,南毗萨里郡,为英格兰历史郡中面积第二小的郡,仅次于拉特兰郡。
米德尔塞克斯因该地为中世纪前期中撒克逊人之聚居地而得名[7]。尽管原先为郡一部分的伦敦市在12世纪获得自治权,得以借由伦敦市郡长一职对米德尔塞克斯施加影响,但米德尔塞克斯仍大体独立于伦敦以外[8]。中世纪开始郡下辖的塔村、查令十字、西敏等地逐渐发展为城镇,而其馀乡村地带亦在18世纪中叶因伦敦不断发展而迅速城镇化。
尽管伦敦的城镇区域向米德尔塞克斯不断扩展,伦敦市法团仍屡次反对将市界延伸至该郡,导致地方治理、基础建设以及司法运作出现诸多困难。涵盖伦敦东区与西区的米德尔塞克斯东南部在18及19世纪人口密度尤为集中。为应对此类挑战,1855年,米德尔塞克斯东南部地区连同肯特郡与萨里郡部分区域被纳入大都会工程委员会治下,以建设基础设施,惟行政上仍归米德尔塞克斯管理[9]。伦敦警察厅亦于19世纪逐步建立,以应伦敦大都会之治安所需。
《1888年地方政府法令》于英格兰设立行政郡专责郡政事务,并将米德尔塞克斯约两成之土地及三分之一人口划入新设之伦敦郡,馀下部分重组为米德尔塞克斯行政郡,由米德尔塞克斯郡议会管辖[10]。随著伦敦都会区继续向外扩张以纳入因公共交通及工业发展[11],而城镇化的郊区,1965年施行的《1963年伦敦政府法令》改设大伦敦以管理都会区全境,并取代原有之伦敦郡及米德尔塞克斯郡大部。[12]。
Remove ads
历史



米德尔塞克斯一带最早可上溯至中世纪前期雅息士王国的中撒克逊省。[7][13]尽管历史文献未有明确记载该省之具体疆域,但可确定其至少涵盖今米德尔塞克斯郡及赫特福德郡大部。[14]历史学家亦不肯定该省是否完全处于雅息士王国之治下:当时之土地契约显示其并非雅息士王国的核心领土;有学者更推测该地曾某一时期可能为一独立政体。[15]雅息士王国有时候是由两位国王共同统治,中撒克逊省很可能是其中一位共治国王的领地[16]。 米德尔塞克斯郡以及赫特福德郡与雅息士的连结还反映在今天的坎特伯里教省下的伦敦教区,其辖区自创立始即以雅息士王国疆界为基础,一直沿用至1846年改制。[17]
米德尔塞克斯(Middlesex)一词之字面意义为“中撒克逊的(人民与土地)”,源自古英语“middel”(中)与“Seaxe”(撒克逊人)之组合。类似的地名例子还有雅息士(东撒克逊)、韦塞克斯(西撒克逊)及萨塞克斯(南撒克逊)等。该地在704年的拉丁语文献中已被称作Middleseaxon 。[18]
撒克逊人之自称“Seaxe”则来自其所使用的撒克斯刀(seax)。[19][20]撒克斯刀亦出现在米德尔塞克斯郡及雅息士郡之徽章中。[21]
米德尔塞克斯正式设郡的具体日期已不可考,惟一般认为其最早可上溯至10世纪初期。[22]1086年的《末日审判书》上记载米德尔塞克斯郡下设六个百户:埃德蒙顿、埃尔索恩、戈尔、豪恩斯洛(Hounslow,后期文献均改作艾索沃斯)、奥萨尔斯顿,及斯佩尔索恩。各百户均设有百户法院(Hundred court),负责管理各地之十户联保制度。各百户亦再下划为教区,处理济贫、道路等地区事务。伦敦市自1132年起获授法人地位,拥有独立司法权。[注 3]米德尔塞克斯亦涵盖西敏市——该地原由西敏寺控制,但在亨利八世解散修道院后改设市民法院(Court of Burgesses)填补解散西敏寺所导致的权力真空。[23][24]除伦敦市与西敏市以外,米德尔塞克斯并无下设其他自治市镇。[25]
六个百户当中,奥萨尔斯顿所辖范围最为邻近伦敦市,亦为最早城镇化的地区。该百户在17世纪被细分成五个分区:芬斯伯里(Finsbury)、霍本(Holborn)、肯辛顿(Kensington)、塔、西敏,共同承担原百户之行政职能。[26]当中塔区由于为伦敦塔之所在地,故相比其他分区兼具更多职能(见下文)。
米德尔塞克斯从13世纪起选出两名郡骑士代表出任国会议员。[27][28][29]
在百户法院在19世纪中叶逐步式微后,其原负责的地方治理改由郡级之四季法院以及各教区之委员会处理。[30]随著米德尔塞克斯逐渐城镇化,未经规划的发展以及霍乱疫情频发促使政府设置地方卫生局以及联合救贫区以协调各教区之卫生及扶贫工作。[31]《1872年公共卫生法令》正式在米德尔塞克斯下设卫生分区,为后来区级政府之前身。[32][33]
Remove ads
塔区,或作塔村区(Tower Hamlets),范围大致相当于现大伦敦塔村区及哈克尼区。塔区作为伦敦塔之所在地,其兼具百户及郡级之司法、行政、军事职能,构成一种类似“郡中之郡”的特殊体制——与约克郡之瑞丁次级区划相类似。[34]塔区拥有自己的四季法院及太平绅士(两者均一般只设于各郡),[35]亦独自设有郡尉,不受米德尔塞克斯管理。[36][37]

至19世纪之际,不断扩张的伦敦都会区导致伦敦东区向东延伸至埃塞克斯郡,作为实际行政分区的塔区其人口更突破一百万人。[1]逐步发展的铁路建设亦推动了伦敦市郊向西北方向扩张,逐步覆盖米德尔塞克斯全境。[11]1829年成立的伦敦警察厅原先只负责伦敦邻近地区(如塔区及西敏市等地)之治安维护[38],其管辖范围亦在1840年扩大至米德尔塞克斯全境。[39]
米德尔塞克斯的地方政府并未因《1835年市议会组织法令》而出现制度性变革——公共工程与郡政事务仍旧由各地的教区委员会或非常设之改进专员会负责。[32][40]1855年成立的大都会工程委员会将米德尔塞克斯人口最为稠密的东南部纳入管理,负责建设基础设施,但该地区行政上仍为米德尔塞克斯郡一部分。[9]尽管此制度旨在回应都会扩张带来的挑战,不断的贪污丑闻导致时人对其评价普遍负面。[10][41]
Remove ads


1889年施行的《1888年地方政府法令》,将米德尔塞克斯中约120平方公里之都会区划入新设之伦敦行政郡,[43]并同时设立相对应的名誉郡。《1899年伦敦政府法令》将伦敦郡细分为28个都会自治市,当中18个为原米德尔塞克斯郡之辖地:[44]
- 贝思纳尔绿地
- 车路士
- 芬斯伯里
- 富勒姆
- 哈克尼
- 哈默史密斯
- 汉普斯特德
- 霍本
- 伊斯灵顿
- 肯辛顿(区)
- 帕丁顿
- 波普勒
- 肖迪奇
- 圣马里波恩
- 圣潘克拉斯
- 斯特普尼
- 斯托克纽因顿
- 西敏(获赐城市地位)
Remove ads
总结
视角
依据《1888年地方政府法令》,新设的米德尔塞克斯郡议会负责管辖原米德尔塞克斯馀下未划入伦敦郡的部分,惟芒肯哈德利教区被划归赫特福德郡。[45]米德尔塞克斯郡尉之管辖区域(即名誉郡)亦相应遭到调整。米德尔塞克斯行政郡并未下设郡自治市镇,故名誉郡及行政郡之郡界完全重合。米德尔塞克斯郡亦于此时重获委任郡长之权——该职位自12世纪以来一直由伦敦市之郡长兼任。[8][46]
《1894年地方政府法令》基于原设置的卫生分区进一步将米德尔塞克斯划分为31个城区及4个乡区。其中南霍恩西城区(South Hornsey)为米德尔塞克斯位处伦敦郡内之飞地,并在1900年划归后者管辖。[47]四个乡区分别为亨顿、南敏斯、史坦斯、及垩桥,但均随著都市化加速而于1934年前遭裁撤。[12]其馀城区则历经大量整并,大部分于1965年前已升格为市自治市镇。1961年人口普查时米德尔塞克斯郡的行政区划如下:[48]
|
![]() 1961年米德尔塞克斯郡之行政区划 |
|
自1889年改革以来,伦敦周遭之郊区继续扩张,并在大都会铁路沿线之开发计划协助下几乎占满米德尔塞克斯全郡。[49][50][51]此一都市化趋势最早于1771年由托比亚斯·斯莫莱特在其作品《汉弗莱·克林克历险记》中预见,他写道:
1933年成立的伦敦乘客运输委员会将米德尔塞克斯及伦敦郡的地铁、电车及公交车线路整合为统一的交通系统。[11][53][54]
由于米德尔塞克斯邻近首都伦敦,其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亦扮演重要角色。米德尔塞克斯与伦敦一样遭受空袭,郡内多处军事设施,如垩桥皇家空军基地及赫斯顿飞行场亦参与了不列颠战役。[55]
Remove ads

米德尔塞克斯可谓从未设立过郡治,[56]其大多数郡政事务均在伦敦市处理[57]——奥卑利为该郡巡回审判庭所在地[24],郡长一职至1889年前亦由伦敦市法团委任。[46]米德尔塞克斯之四季法院从1612年至1782年位处克勒肯维尔的希克斯堂(Hicks Hall),[58]而自1782年起则迁至同区之米德尔塞克斯法院大楼(Middlesex Sessions House),沿用至1921年。[59]宾福特从1701年起就为下议院议员选举之选举地点,故于1789年首次被视为该郡郡治。[60][61]当时的伦敦游记将宾福特称作“被视作郡治,但该地既无市政厅亦无其他公共建筑物。”[62]
1889年成立的米德尔塞克斯郡议会将会址设于西敏市之米德尔塞克斯市政厅。西敏市于同年被划入新设之伦敦郡,但市政厅仍归属米德尔塞克斯所有。[63]
内伦敦(时为伦敦郡)的人口自1889年设立后便因居民迁移到郊区而逐步下降。战间期时新兴工业(如汽车制造业及化工业)[64]以及公共交通系统发展[11]亦促使郊区继续扩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自1951年至1961年间,伦敦郡[65]与米德尔塞克斯邻近伦敦郡之地区人口持续减少,其馀地区则稳定增长。[48][66]根据196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伊灵、恩菲尔德、哈罗、亨顿、赫斯顿及艾索沃斯、托特纳姆、温布莱、威尔斯登以及特威克纳姆等市自治市镇之人口皆已突破10万人[48],足以申请郡自治市镇地位[67]——倘若所有上述市自治市镇皆升格为郡自治市镇,米德尔塞克斯之人口将减少逾半至不足100万人。[48]
1957年设立的大伦敦的地方政府皇家委员会试图改革大伦敦地区的地方政府。委员会曾一度提议将米德尔塞克斯拆分成北米德尔塞克斯及西米德尔塞克斯两个行政郡[57],但最终建议废除整个米德尔塞克斯郡,并合并辖下各自治市镇及城区。[68]建议书作为《1963年伦敦政府法令》获国会通过,并于1965年4月1日施行。法令废除米德尔塞克斯及伦敦郡两行政郡,并以大伦敦郡取代之。[69][70]《1964年司法行政法令》亦对名誉郡做出类似修改。[71]
Remove ads
伯爵爵位
米德尔塞克斯伯爵此爵位曾于1622年及1677年两度被创设,但于1843年绝嗣。[72]
地理
米德尔塞克斯地处伦敦盆地之内[73],主要地理特征为泰晤士河,亦为米德尔塞克斯之南部郡界。郡界东、西分别为利河[74]及科恩河。全郡整体地势较低,北部以黏土层为主,南部则为砾石及冲积层所覆。[73]

经济发展
米德尔塞克斯地区早在设郡之前数千年,即有人类定居之迹象。[75]全郡经济主要为农业,为伦敦市供应各类农产品与建材。[24]旅游业自16世纪末逐渐兴起——方志学家约翰·诺登记载该郡因其“众多装饰及珍稀设计,周遭又有众多果园、雅致步道、亭阁、林荫道和佳肴陈设”而吸引游客。[76]艾索沃斯、托特纳姆、埃德蒙顿、霍恩西等地之旅馆与茶园在17至18世纪间为伦敦市民一日游之热点。[77]汉普顿宫亦于1838年向公众开放,仅1851年全年累计访客即达35万人次。[77]
18世纪期间,米德尔塞克斯逐渐城市化,成为伦敦市郊一部分。[24]1839年起逐步兴建的放射型铁路彻底改变米德尔塞克斯之经济格局,由供应伦敦之农产,转向大规模住宅建设。[57]北部地区如托特纳姆、埃德蒙顿、恩菲尔德等率先发展成通勤郊区,由大东部铁路直连伦敦市中心。[78][79][80]西边通往温莎之铁路于1848年竣工[81],连接伦敦市区的大都会铁路及区域铁路亦自1878年起逐步向市郊延伸。[82]靠近伦敦的阿克顿、威尔斯登、伊灵、霍恩西等地区则纳入伦敦的路面电车和巴士路网,使居民可通勤至伦敦市区。[57]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新兴工业(如汽车制造业及化工业)主要集中在海耶斯与皇家公园等地。[57]郡内人口在大量就业机会下持续增长,并于1951年达到历史高峰。[83]
郡旗及纹章

米德尔塞克斯郡旗为米德尔塞克斯郡的旗帜,并于旗帜学会正式注册为郡旗。[84]该旗为原米德尔塞克斯郡议会之旗帜。旗帜设计可上溯至中世纪的纹章官认定的埃塞克斯王国纹章,数百年来一直被米德尔塞克斯及邻近的埃塞克斯郡使用。纹章为红底上加三把撒克斯刀。[85]1910年米德尔塞克斯郡议会发现米德尔塞克斯郡及埃塞克斯郡的郡议会均使用同一个纹章,遂向纹章院申请一个正式纹章供米德尔塞克斯郡议会使用。郡议会决定在原有纹章上添加一“撒克逊王冠”以加以区分,其灵感来自埃塞尔斯坦所铸银币上的国王肖像,[86]据信为英格兰君主最早使用之王冠。[87]佐治五世于1910年11月7日正式透过皇室制诰授予纹章予郡议会使用。[21][88]
![]() |
米德尔塞克斯郡议会之纹章可描述为:“红底,三把横置撒克斯刀,剑尖朝左,剑柄与剑头为自然色,盾顶中为一金色撒克逊王冠。”
|
未加以改变的原纹章及后在1932年授予埃塞克斯郡议会使用。[89]撒克斯刀及撒克逊王冠均可见于现今多个伦敦自治市镇议会纹章之中[90][91][92],而继承米德尔塞克斯郡及伦敦郡的大伦敦郡,其议会纹章亦有采用撒克逊王冠。[93]
参见
- 米德尔塞克斯郡尉列表
- 米德尔塞克斯郡主事官列表
- 米德尔塞克斯郡长列表
- 米德尔塞克斯 (英国国会选区)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