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粪便微生物移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粪便微生物移植(英语: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亦被称为粪便移植,[1]是一种医学疗法,透过转移健康捐赠者的粪便细菌、真菌或噬菌体到病人身上来达到治病的目的。粪便转移有助恢复肠道菌落的平衡。本疗法可透过灌肠、胃喉或口服胶囊施行。有相当数量的研究证实粪便移植有助治疗受艰难梭菌感染的病人。此类病人的严重程度可以由腹泻到伪膜性结肠炎不等。随著艰难梭菌感染肆虐北美洲和欧洲,医学界日益关注粪便移植疗法。有些专家更呼吁把本疗法当作治疗艰难梭菌感染的一线疗法。2013年一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发现,粪便移植对治疗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的病人功效极佳,而且比单纯采用万古霉素治疗更具疗效。目前的研究著眼于利用粪便移植治疗其他消化道疾病,例如结肠炎、便秘、肠易激综合症,以及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和帕金森氏症。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自2013年起把人类粪便当作“实验性药物”监管。
Remove ads
定义
粪便微生物移植透过转移健康捐赠者的粪便细菌和天然的抗菌物质到病人身上来达到治病的目的[2]。粪便微生物转移曾被称为“粪便细菌疗法”、“粪便移植”、“粪便灌注”及“人类益生菌滴注”。由于粪便微生物转移实际上是转移捐赠者的整个微生物组,而不是个别种类或组合的细菌,这些名称现在都被新叫法“粪便微生物移植”所取代[2]。人工培养的肠道细菌“鸡尾酒”正被研究用作粪便微生物移植的替代方案[3]。
医学用途
西方借粪治病的记录,最早出现在 1697 年德国御医 Franz Paullini 的《Heilsame Dreck-Apotheke》。
至 1958 年,美国科罗娜大学医学院外科医生 Ben Eiseman,通过粪水灌肠,治愈 3 名严重伪膜性肠炎垂危患者。为粪菌移植可查的现代首例。
2012 年,麻省理工学院博导 Mark Smith 创办“粪便银行”OpenBiome。负责收集、检测粪便,为美国 122 家医院供应粪菌移植样本。
在对抗生素治疗无效或抗生素治疗后复发的病人,粪便微生物移植的显效率达百分之85至90[4][5]。大部分患者只需一次粪便移植便能治愈[2][6][7]。2009年的一份研究发现粪便微生物转移是个高效和简单可行的治疗方案,而且比持续处方抗生素更具成本效益,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机率更低[8]。
由于粪便移植和常规疗法相比相当的不寻常、具入侵性、被认为具感染风险、曾不被专科医学学会认可,兼且无法获得保险的赔付,这种疗法一度被医护人员认为是非不得已的“最后手段”[2]。但最近(2010年),粪便微生物移植逐渐成为治疗艰难梭菌感染的标准疗法,并可获得美国联邦医疗保险的赔付[9]。对于出现临床征状恶化或严重复发的艰难梭菌感染者,目前有声音倡议用内窥镜施行的粪便微生物移植作为一线疗法[7]。
与治疗艰难梭菌感染不同,学术文献普遍认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需要多次和不断重复的粪便移植才能达致病情长期受控或治愈[10]。
研究人员正探究粪便微生物移植用于治疗肠胃科以外的病症,例如自体免疫疾病[11]、神经系统疾病[12]、肥胖、代谢疾病(包括糖尿病)[13]、多发性硬化症[12]和帕金森氏症[14]。截至2008年5月[update],多项研究发现粪便微生物移植对帕金森氏症有帮助[14]。医生Thomas Borody在被难辨梭菌感染的帕金森氏症病人身上试用粪便移植,发现病人的帕金森氏症症状有所减缓,有些病人的征状更未能被其他神经学家察觉。Thomas医生提出假设,粪便移植所导致的微生物组改变,可以透过施用抗难辨梭菌抗体重现。这个假设将被未来的一项临床研究所验证[13]。
副作用
粪便移植的急性副作用不多,但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摸清[15]。常见的副作用有:细菌入血、发烧、加剧肠易激综合症病人的症状、轻微和短暂的消化道不适如气胀、肚泻、蠕动紊乱、腹胀、腹痛、便秘、绞肚子及恶心[15]。
2019年6月13日,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发布通告称,因为接受了含有耐药细菌的粪便移植,两名患者发生严重感染,发生了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大肠杆菌菌血症,一名患者最终死亡。这两名患者的粪便供体是同一个人。试验已被暂停,FDA在官网上发布了警告,并要求在FDA监督下,对进行粪便微生物移植的人员进一步筛查。[16]
作用机理
近期的研究发现,无菌的粪便滤液对于治疗反复性艰难梭菌感染的效果,相当于传统的粪便微生物移植。研究结论暗示可通过滤膜组份,例如噬菌体、酶和代谢产物,而非完整的微生物本身,可能是粪便微生物移植起效的关键。
施行方法
本疗法可透过灌肠、结肠镜、胃喉、十二指肠喉或口服胶囊施行,最简单的做法是收集新鲜粪便,用杵臼或搅拌机打浆再灌肠或用管道输送给病人[17]。然而,搅拌机可能会导致粪便内的微生物暴露于大气之中,令厌氧菌死亡。此外,剧烈搅拌所造成的气雾化会导致环境污染,进而危害医护人员[18][19][20]。
不同的文献所记载的移植分量由30至100克不等[19][20][21][22]。于6至8小时内完成制备的新鲜粪便被指有助提高细菌的存活率[23][20][19][20]。样本通常会用生理盐水或4%牛奶稀释2至2.5倍[23][19]。
病患近亲通常最愿意捐赠粪便和接受捐赠前测试。然而,捐赠者和病人之间的遗传相似度似乎对移植的成功率没有影响[2]。在某些情况下,近亲捐赠者反而是不理想的粪便来源。这是因为近亲或许和病患同居多年,自己常有隐形的、和病患共通的致病菌或寄生虫感染。捐赠者均需要接受筛选,以确保自身没有细菌及寄生虫感染、没有消化科及精神科疾病、捐赠前没有高危性行为及没有接触病患的职业史[2][24]。
研究人员在2012年成功研制出一种无色无味、基于冷藏人粪的萃取液[25]。该制剂经高通量测序证实能恢复肠道缺失或数量不足的微生物品种,而且效用能媲美经均质处理的新鲜粪便[17]。
“粪便银行”的出现,是为了提供可靠、标准化、供应稳定及高品质的粪便制剂方便医生采用。2012年,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创立了美国首个公共“粪便银行”[26],为执业医师提供雪藏和即开即用的粪便制剂,以供治疗难辨梭菌感染。人们亦可选择在相对健康时留存自己的粪便,供日后患上菌落失调或其他适应症时进行自身移植[27]。同时,该中心为各类用人粪治疗其他疾病的研究提供支持。
亚洲首间“粪便银行”名为亚洲益菌中心,坐落于香港中环,于2017年成立,粪便捐赠者可获得金钱报酬并须通过严格筛选,首次招募从万人中仅选出15人为合适的捐粪者[24]。
其他动物
大象、河马、树熊和大熊猫出生时的肠道都是无菌的,需要吃他们母亲的粪便才能消化植物。也有好些其他动物会吃粪[28]。类似的技巧也常被兽医用作治疗反刍动物,例如牛和羊的消化问题。为了使正常细菌占领肠道,可以移植健康动物的反刍内容物到患病动物身上[29]。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