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纽约市历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本条目介绍纽约市历史,纽约市是纽约州的一部分,纽约州的历史请参阅纽约州历史。

当地原住民
现代纽约地区原居住著莱纳佩人原住民,传统语言使用阿尔冈昆语族的一支:乌纳米语(Unami)语。另在东长岛的原住民属于莫西干人及佩科特人,在文化、语言上,与新英格兰地区的原住民比较有相关。[1]
历史学家估计,在17世纪欧洲人开始定居时,约有5千名莱纳佩人居住在当地的80个定居点。[2][3]当时莱纳佩人已经开发复杂的狩猎和资源管理技术,懂得在海湾中收获鱼虾贝类,也已经知道使用刀耕火种的技术耕作植被,延续种植地的生产力。[4]这些民族利用纽约地区丰富的水道,进行捕鱼、狩猎、贸易,甚至战争。
早期欧洲定居者有时会沿用当地原有的乌纳米语语来命名地点,例如拉里坦湾和卡纳西,以及与曼哈顿下城对岸在新泽西的哈肯萨克,均源自莱纳佩人的原有名称。当年原住民所开辟的道路,现在有些已成为纽约市的主要通道,例如曼哈顿的百老汇、布朗克斯和威彻斯特。[5]
欧洲人抵达
抵达该地区的第一位欧洲人是义大利人乔瓦尼·达韦拉扎诺,于1524年指挥法国船只“海豚号”(La Dauphine)航行至此。据信,他曾经到达上纽约湾一带,并遇到当地的莱纳佩(Lenape)原住民,然后通过纳罗斯水道返航,继续其航程。他将此区域命名为新昂古莱姆(Nouvelle-Angoulême),[6]以纪念法国昂古莱姆王室。[7][8]接下来的一百年中,该地区偶有欧洲毛皮商人探访,例如1525年的Esteban Gomez。
1609年9月2日,受雇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英国人亨利·哈德逊驾乘“半月号”帆船穿过纳罗斯水道进入上纽约湾。哈德逊与哥伦布有类似的动机,也是在寻找通往亚洲的向西航道,但最终未能找到。哈德逊注意到海域周边海狸群聚,因当时海狸毛皮在欧洲极为流行,具有利润丰厚的商业潜力。返航后,哈德逊关于纽约区域海狸种群的探索报告,促使荷兰商人于新世界建立贸易殖民地。如今,为纪念海狸的历史重要性,可在纽约市的市徽上见到刻有海狸的图案。
Remove ads
荷兰人定居
1614年,荷兰第一个毛皮贸易站和定居点设在位于纽约奥尔巴尼附近,新尼德兰首次出现在地图上,荷兰人与当地原住民从事皮毛贸易,纽约成为美洲大陆第12古老的欧洲人定居点。[9]
1624年5月,荷兰西印度公司在曼哈顿南端哈德逊河口附近的总督岛登陆,开始让一些家庭定居此地。[10]1625年,荷兰人在今日曼哈顿岛上开始建造阿姆斯特丹城堡,称之为新阿姆斯特丹。[11][12]
居民集中在曼哈顿下城位置,从岛的下端延伸到今日的华尔街一带。荷兰西印度公司接著进口非洲奴隶作为劳工,建成12英尺高的木栅栏寨子,以防御英国人和原住民的袭击。[13]1626年,荷兰西印度公司以60荷兰盾的价值[14]从原住民手中购买了曼哈顿岛。[15][16]另有一个未经证实的传说称,曼哈顿是用价值24美元的玻璃珠所换取的。[17][18]
荷兰人收购土地后,新阿姆斯特丹的发展仍旧缓慢。[19]为了吸引定居者,荷兰人于1628年建立了“赞助人制度”(the Patroon System),凡是富裕荷兰人能将50人带到新阿姆斯特丹者,将获得大片土地、政治参与权,以及参与利润丰厚的毛皮贸易,但这个计画没收到预期的效果。[20]1639年至1640年,荷兰西印度公司在新阿姆斯特丹放弃对毛皮贸易的垄断,同时新阿姆斯特丹与西印度群岛的食品、木材、烟草与奴隶贸易开始增加。[21]
1643年2月,新阿姆斯特丹跨越哈德逊河的帕沃尼亚地区发生屠杀事件,造成80名原住民死亡。此后,阿尔冈昆人各部落联手,几乎击败当地殖民的荷兰人。荷兰当局紧急派遣额外部队全力压制原住民,并于1645年8月29日双方达成和平条约。[22]
1647年,彼得·斯泰弗森特担任新尼德兰最后一任执政官。在他任职期间,新阿姆斯特丹的人口从2千人增加到8千人。[23]斯泰弗森特制定酒类销售条例,在增进殖民地法律秩序方面受到赞誉;但他试图控制荷兰归正教会,也因此得到专制领导者的名声。他甚至阻止其他宗教团体(包括贵格会、犹太教和路德会)建立礼拜堂,此举引发民怨,荷兰西印度公司曾多次努力缓解他与新阿姆斯特丹居民间的紧张关系。[24]
1653年2月2日,新阿姆斯特丹正式合并为一个城市,[25]首任市长为Arent van Hattem及Martin Cregier。[26]
到1660年代初,新阿姆斯特丹的欧洲人口约有1500人,其中仅约一半是荷兰人,另有375名非洲人,其中300人是奴隶。[27]
如今的纽约市仍保留一些源自荷兰的地名,最著名的包括法拉盛、哈莱姆与布鲁克林。然而,建筑物从17世纪遗留下来的不多。纽约现存最古老的房屋是位于布鲁克林的Pieter Claesen Wyckoff House,建于1652年。
英国殖民期
1664年,斯泰弗森特在毫无抵抗情况下,将新阿姆斯特丹交给理察·尼科尔斯上校率领的英国军队。[28]投降的协议中,允许原荷兰居民继续留在殖民地,并享有其宗教自由。[29]1667年,第二次英荷战争后,荷兰人决定保有南美洲的苏里南殖民地,英国人则保有新阿姆斯特丹,并更改名称为“纽约”。[30]位于哈德逊河以北240公里处的奥兰治堡,也更名为奥尔巴尼。[31]第二次英荷战争在1667结束,两国在布雷达条约中确认此项转变。[32]1673年8月第三次英荷战争期间,荷兰船长安东尼·科尔夫(Anthony Colve)从英国人手中夺取了纽约殖民地,将其重新命名为“新奥兰治”,[33]但荷兰人随后在1674年11月的威斯敏斯特条约(Treaty of Westminster)中,将该岛归还给英国。[34][35]
在1660年至1670年间,美洲原住民之间发生几次部落间战争,以及之后与欧洲人接触引起的流行病,造成了莱纳佩人人口的大量损失。[36]到1700年,莱纳佩人人口已只有200人左右。[37]在18世纪,纽约经历几次黄热病大流行,又失去一些人口,仅在1702年就失去10%。[38][39]
1700年代初期,纽约在贸易港口的重要性日益增加,[40]由于大量劳动力的需求,纽约演变成为奴隶制的中心,在1730年,42%的家庭持有奴隶,除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以外,这是北美最高的蓄奴比例。[41]港口的奴隶劳动与纽约经济运作方式密不可分,当时大多数奴隶主持有数个奴隶,供其他人雇用以从事劳动。1990年代,在纽约建造新联邦法院期间,在弗利广场发现一个非洲人的大型墓园,显示殖民时期该区埋葬有数万名非洲人,当今墓地已被保留为非洲人墓地国家文物。[42]
1735年,约翰·彼得·曾格因批评殖民总督威廉·科斯比(William Cosby)后,被指控犯有煽动性诽谤罪,在曼哈顿受审后被无罪释放,曾格案件成为北美建立新闻自由的一个知名的判例。[43]1754年,曼哈顿下城的国王学院在英国乔治二世国王的特许下成立,日后成为现今的哥伦比亚大学。[44]

在英国殖民时期,纽约市一直是英国人在北美洲之贸易基地之一。随着纽约市和周边地区发展起来,当地人开始萌起独立自治的意识。现时纽约市的所在,正是当时美国独立战争早期一连串战役的舞台。在战事完结不久,纽约市仍受英国统治。直至1783年,最后一艘英国船撤离当地,纽约市才成为当时新成立的国家─美国的一部分。
Remove ads
革命初期及早期联邦

1765年英国印花法令和其他新殖民措施激起北美殖民地人们的异议,印花法令大会在纽约市举行第一次组织性的会议,导致自由之子在1766年至1776年间,与当地驻扎的英国军队产生许多小规模冲突,逐渐成为整个北美殖民地对英国威权的抵抗。1776年末,大陆军在长岛战役中受到挫败后,乔治·华盛顿将军队撤退到曼哈顿岛,但随后又在华盛顿堡攻城战中失败,曼哈顿岛实际上为英国人所控制。纽约市因此成为英国效忠派难民的避风港,也成为整个战争中的英国重要军事据点,也因此该地区成为华盛顿在整个战争期间,进行间谍活动和搜集情报的焦点所在。
战争期间,纽约因为发生两次起因可疑的火灾,遭到严重的破坏,英国效忠派及北美爱国者互相指责对方纵火。在战争期间,这座城市成为英国在北美的政治、军事行动中心。大陆军军官内森·黑尔因从事间谍活动被捕,在曼哈顿遭到绞死。此外,英国人也将大部分被俘的大陆军战俘关押在布鲁克林东河对面的沃林湾(WallaboutBay)监狱船上。根据估计,这监狱战舰上所丧生的美国人,比在战场上丧生的所有美国人还多。[45]英国占领纽约一直持续到1783年11月25日。当英国战败,最后一批英军队撤离这座城市时,华盛顿在当天凯旋进入纽约市。
从1785年开始,国会根据《邦联条例》在纽约市召开会议。1789年,根据新的美国宪法,纽约市被指定成为临时首都。宪法还创建美国国会,其第一次开会地点是华尔街的联邦大厅(今称为联邦国家纪念堂)。联邦大厅不仅是美国第一个最高法院坐落地,美国的权利法案也在那里起草和批准的,乔治·华盛顿也在联邦大厅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46]直到1790年以前,纽约一直是美国的首都,之后首都角色被转移到南边的费城。
在19世纪,这座城市因移民的涌入而持续改变,一项名为“1811年高级专员计画”(Commissioners' Plan of 1811)具有发展远见的提案,将城市街道网格扩展到涵盖到整个曼哈顿,并于1825年开通伊利运河,连接大西洋港口到美国中西部和加拿大广阔的农业市场,使纽约市变成沟通美国内陆至东部沿岸的枢纽。到1835年,纽约人口已超过费城成为美国最大的城市。纽约发展成为一个经济中心,重要功臣是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在他担任第一任财政部长时对于纽约有许多的政策和成果。[47]
纽约市的枢纽地位导致大量移民涌入,多是来自欧洲的战乱移民,主要聚居于曼哈顿区。且在1845至1850年间,爱尔兰大饥荒导致更大量移民涌入纽约。在1850年,爱尔兰人已经占纽约市人口的四分之一。[48]在1840到1850年代,纽约市警察局和许多公立学校等政府机构接连成立,以因应大量移民及当地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纽约市开始高速发展[49]
Remove ads
内战时期与移民涌入

1855年,第一个来自坦慕尼协会的费尔南多·伍德就任纽约市市长。该协会扮演爱尔兰移民支持的民主党政治机器,在19世纪后半主导纽约市的区域政治直到1930年代。[50]当时具有公众意识的商人组织成员,要求在纽约市建造中央公园,该公园的设计竞赛于1857年开启并建造,建成之后成为美国众城市中的第一个城市景观公园。
在美国内战(1861-1865年)期间,这座城市受到极大影响,因为该市经济与南方一向有著强大的商业联系。战前,纽约港出口贸易的一半金额是与棉花有关,包括来自北方工厂的纺织品。在南北战争爆发时,移民人口持续增长进驻,他们对战争征兵制度特别感到愤怒,造成纽约市居民对北方联邦和南方邦联的认同感产生很大的对立。该紧张局势逐步升高,纽约陆续爆发示威,反对林肯总统颁发的动员令。在1863年白人移民发起的纽约征兵暴动中,冲突达到最高潮,暴民四处袭击黑人社区及废奴主义者的家园,[51]许多黑人因此离开曼哈顿,搬到了布鲁克林。
内战结束后,美国工业快速成长,美国进入镀金年代(1878-1889)。纽约市的经济上层阶级快速累积财富,纽约五区(borough)逐渐发展成熟,在1918年五个行政区合并成为现今的纽约市。在此同时,担任生产劳动力的贫穷移民亦大量涌入,尤其是来自欧洲的移民人数更加急剧上升,纽约市成为数百万人前往美国寻求新生活的第一站。
随著1886年10月自由女神像的揭幕,纽约所扮演移民追求理想的希望角色,更加得到世人的普遍公认。
Remove ads
20世纪前半

从1890年到1930年,纽约市是全国关注的焦点,都市内的摩天大楼和旅游景点都在广泛地宣传。都会周边还有郊区存在,但主要是提供市中心工作通勤者的住宅社区。当时的美国,旧金山主导西部发展,亚特兰大领先南部广大区域,波士顿率领整个新英格兰,全国铁路枢纽芝加哥在美国中西部担任主导地位;但整体观之,纽约市在通讯、贸易、金融、流行文化和高雅文化等方面都是引领整个国家。在1920年,美国300家最大的公司中,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公司总部设在纽约。[52]
1898年,随著布鲁克林、曼哈顿和外围地区的合并,逐步形成现代纽约市的行政区域。[53]曼哈顿区和布朗克斯区被设定成为市内两个独立的行政区,并与相邻的其他三个行政区合并。新的布鲁克林区合并原本独立的布鲁克林市,新建立布鲁克林大桥与曼哈顿相连;新的皇后区则是由原本皇后郡西部所分离出。[54]1914年,纽约州立法机构创建布朗克斯郡,使纽约的五个郡与五个行政区完整相连,组成一个号称“大纽约”的新市政府
布朗克斯区在1898年至1929年期间,曾经历30年发展的繁荣期,人口从1900年的20万,快速增长到1930年的130万,增长了六倍。接著而来的经济大萧条造成纽约市的经济增长放缓、失业激增,劳动人口尤其受到冲击。[55]
1904年6月15日,游览轮船General Slocum起火沉没,造成一千多人的丧生,其中大部分是德国移民妇女和儿童,是纽约市最严重的海上灾难。1911年3月25日,格林威治村制衣厂大火夺走了146名工人的生命。事后检讨改进,纽约市在消防局、建筑规范和工作场所法规方面做了许多的改善措施。
在整个20世纪上半叶,纽约市成为在工业、商业和通讯的世界中心,1909年藉著举行哈德逊-富尔顿庆典活动(Hudson–Fulton Celebration),彰显纽约市的影响力不断上升。1904年,跨区捷运公司(InterboroughRapidTransit)(开始运营,把纽约市五区连结起来。铁路运输也蓬勃发展,纽约市内的中央车站和宾夕法尼亚车站的建立,使纽约市成为美国城市间运输重要集聚地。一系列计画性的交通网络建设,与来自欧洲的移民高峰相呼应,推进纽约市的快速发展。
1940年,纽约成为美国农业地区大迁徙期间的主要目的地,南方非裔美国人大量进住纽约市,代表黑人文化崛起的哈林文艺复兴,在1920禁酒令年代开始蓬勃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许多国际贸易路线中断,纽约市的变化因此稍微缓和,犯罪率和贫困率因而有所降低。在战后的移民限制法案缩减过度的移民涌入,之后的经济大萧条,更是减少纽约市对新劳动力的需求。这些连续的事件改变,正式结束了纽约市的镀金年代。随著纽约市人口暂时趋于稳定,工会组织开始帮助工人阶级争取新的保护,并促进中产阶级的生活富足。
在大萧条的艰难岁月中,改革者菲奥雷洛·亨利·拉瓜迪亚当选为纽约市市长,而坦慕尼协会在历经80年的政治统治后,结束其影响力。[56]市政府的基础设施在拉瓜迪亚市长的领导下,积极进行重大建设。当时的公园高级专员罗伯·摩斯备受争议,但成功地拯救一些住宅区的凋零,藉著扩建公园、改造街道,并且重组纽约市建设的分区管制。经过连续的改造促进持续成长,纽约大都会在1925年超越曾经领先一世纪的伦敦大都会,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城市。[57]
尽管曾经受到经济大萧条的冲击,但世界上一些最高的摩天大楼,在1930年代在纽约市接连建造,纷纷成为全球性地标。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定义了纽约市的天际线,例如克莱斯勒大厦、帝国大厦和洛克菲勒中心,都具有都会城市的标志性。在二战的前后,罗伯·摩斯协调建造纽约市的桥梁、公园和车行大道,重塑纽约大都会的广大周边地区,各项建设促进美国成为以汽车为中心的现代主义代表城市。
Remove ads
二战后的转变

二战中美国本土几乎未受波及,战争结束后,从欧洲返回的退役军人加上大批欧洲移民逃避战火而移居美国,创造战后的经济繁荣,使纽约市成为当时世界最领先的城市。大都会高度成长刺激纽约市民对新住房的需求,在美国军人权利法案的促成下,纽约市皇后区东部和纳苏县大片郊区住宅社区开始快速发展。战后时期,摄影师ToddWebb全面且大量地拍摄这座城市每个角落,[58]成为珍贵的纽约发展历史记录。
纽约在战争后脱颖而出,成为全球领先的大都会,华尔街金融中心更是引领著美国的崛起。1951年,联合国从其位于皇后区法拉盛草原可乐娜公园的原本总部迁至曼哈顿东区。[59]在1960年代后期,珍·雅各(Jane Jacobs)的反城市更新观点越来越被一般市民接受,房地产开发商以及现代城市改造者罗伯·摩斯(Robert Moses)的观点开始不再受到市民绝对的欢迎。公民采取极力行动,成功抗争阻止原本预拟在曼哈顿下城修建高速公路的计画。
在经历的战争所带来的繁荣之后,布朗克斯区从1950年到1985年开始翻转下降,区内住民从原本主要是中等收入民众,转变成为低收入民众,暴力犯罪率和贫困率持续上升。直到1980年代后期开始,布朗克斯区再次展开经济发展与社区复苏,一直持续到今日。[60]
战后纽约的工业基础反转向下,以服务业为核心的经济转型加快发展,许多大公司将原本在纽约的总部搬到郊区或更为偏远的城市。大型造船业景气不再,港口也转变为货柜船停泊装卸,许多码头工人及传统港口工作者失去就业机会。但服务业增长迅速且猛烈,尤其是金融、教育、医药、旅游、通讯和法律的专业服务快速发展。服务业大量取代工业立足大都会,使纽约至今仍然是美国最大的城市和都会,也是最大的金融、商业、资讯和文化中心。
纽约市与美国许多主要城市一样,在1960年代后期遭受种族骚乱、帮派斗争以及市区人口下降。街头激进活动者以及“黑豹”(BlackPanthers)和“青年领主”(Young Lords)等少数群体,进行组织活动以“罢缴房租”(rentstrike)和“垃圾攻势”(garbage offensives),要求政府改善城市贫困地区的公众服务。他们还设立了免费健康诊所并提供其他指导,协助市民进行组织并大力争取“权力归于人民”(PowertothePeople)。
这个时期纽约市政府的财政开始快速恶化,在1975年,纽约市政府被迫接受纽约州政府加强的财务审查,甚至必须透过Felix Rohatyn所领导的市政援助公司进行联邦贷款和债务重整,才能免于破产。
在社会动荡之中,1970年代,这座城市已转变成为犯罪猖獗的历史遗迹。大都会转向郊区扩张,市中心部分地区亦开始重建。原来居于市中心的白人纷纷迁往郊区,而一些黑人和拉丁裔,则搬至旧区居住。犯罪活动在这座城市四处进行,1977年纽约市大停电中的抢劫及纵火以及“山姆之子”(Son of Sam)大卫·伯科维茨连环杀人事件的冲击,让纽约市成为世人印象中的犯罪之都。
Remove ads
1978-现在
1980年代,市长艾德·柯屈成功达成纽约市的预算平衡,使该市重新进入债券市场并筹集资金,有效地结束了市政府财政危机。在这个阶段,纽约市持续经历小幅度的繁荣和萧条交替循环,华尔街的荣景助长投机性房地产市场,失业人数明显下降。[61]但无家可归是纽约市另一个严重问题。市长艾德·柯屈一再警告,污秽、犯罪和种族紧张等问题,一直在削弱城市机能,因此他高度重视社区重建和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造旧社区,并将低端出租房屋改造成合作公寓,带来新企业、专业人士和商人的进驻。[62]1986年,纽约市立法禁止在就业和住房等问题上歧视同性恋者。[63]
但纽约的高犯罪率和秩序混乱的仍然是纽约市民日常生活所面对的恐惧。1989年,一名中央公园慢跑女性遭到暴徒的毒打和强奸,引起社会极大的关注。[64]但非法毒品交易加速发展,城市内被划分成为不同毒枭占领的区域,黑帮争夺贩毒地盘,导致谋杀率飙升。纽约市的犯罪传染现象,被称为“霹雳古柯碱流行病”(crackepidemic),[65]特别是地铁交通成为犯罪流行的最大受害者,每年在地铁上发生的犯罪行为,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铁系统都多。[66]
Remove ads
1989年,戴维·丁金斯成为纽约市第一位黑人市长。[67]在他执政期间,犯罪率继续下降,但种族持续冲突不断[68][69],和经济陷入疲软。[70]1993年1月纽约市的失业率高达13.4%,是30年代大萧条以来的新高点。[71]就在纽约失业率最悲惨的时刻,1993年2月26日,一辆汽车炸弹在纽约世贸中心一号楼地下车库引爆。卡车上装有1,336磅尿素硝酸盐-氢气的增强爆炸装置[72]意图炸垮世贸中心北塔,并撞向南塔,以造成数万人死亡。[73][74]虽然炸弹爆炸后,暴力屠杀的意图没有完全实现,但仍然有六人死亡,并导致一千多人受伤。[75]灾难之后的纪念碑上写道:“这次恐怖袭击杀害无辜人们,伤害数千人,而且我们全体都成为受难者”。
纽约市在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反弹,经济的稳步扩张,华尔街股市繁荣[76],犯罪率也急剧下降,但高失业率仍然是纽约的问题。市长鲁迪·朱利安尼(RudolphGiuliani)曾经是联邦检察官,他因振兴时代广场[77][78],并积极打击犯罪,使这座城市更适合人们居住,而受到许多人的赞誉。[79]由于全球经济的的成长,纽约特别受益于其高度发达的交通,通讯基础设施,以及庞大的人口数。在十年之中,这座城市的形像从过气的破败的大都市,转变为世界上最杰出的全球化城市之一。[80]
2001年9月11日,与基地组织有关联的恐怖分子,驾驶两架被劫持的客机,攻击纽约世贸中心110层高的双塔。9月11日凌晨,原本准备长距离飞行并满载燃料的飞机,在飞行途中被劫持,并故意飞向纽约市中心,撞上纽约世贸中心大楼。在飞机撞击过程中,造成建筑物的结构损坏,大楼出现巨大窟窿,流出的燃油造成熊熊大火,导致两座大楼燃烧,在不到两个小时内完全倒塌。该次恐怖行动也同时劫机对维吉尼亚州阿灵顿五角大厦的进行同时袭击,另有劫机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尚克斯维尔坠毁,911袭击全案导致2,977名遇难者在恐怖攻击中丧生。[81]
由于世贸中心双子塔的倒塌,数十万吨有毒碎片含有2,500多种污染物及致癌物质散布在曼哈顿下城。[82][83]据称,人们接触碎片中的毒素会导致使人衰弱的疾病,甚至致命。[84][85]布希政府立即以国家安全为由,命令环境保护部门(EPA)在袭击发生后监测空气品质,并发布资讯以安人心。环保部门的监测显示,直到2002年6月才确定空气品质恢复到911事件之前的水准。[86]在该次袭击发生后,基于防止进一步袭击,且出于对事件受难者的尊重,纽约市的许多活动关闭、疏散或取消,直到2002年5月底,纽约市政府彻底完成世贸中心遗址的清理工作。[86]
因为911事件的袭击,导致商业暂时从曼哈顿下城转移到曼哈顿中城、泽西城和布鲁克林等地。经济移转规模相当大,甚至因此需要重新定位几个电视频道的广播天线。[87]袭击发生后,经济受到的影响主要是出口部门,在之后的三个月内,造成每月大约430,000个工作岗位的流失,相当于总计28亿美元的工资损失。[88]灾难发生后到2002年终,纽约市的GDP估计下降了273亿美元。美国联邦政府在2001年9月向纽约市政府提供了112亿美元的即时援助,2002年初,联邦政府为纽约市再提供105亿美元的援助,以协助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的需求。[89]
2001年11月12日,美国航空公司587航班从约翰·甘迺迪国际机场起飞后不久坠毁在皇后区Belle Harbor附近,机上260人全部遇难,地面上也有5人因此死亡。这是美国本土发生的第二大航空事故。由于这次事件在911事件后不久发生,各界担心是另一次恐怖主义行为所致,[90]但最终调查发现,该次坠机纯粹是由飞行员失误造成的。[91]
2001年,媒体大亨麦克·彭博当选纽约市市长,并于2005年和2009年两次连任当选。彭博市长使用科学统计方法进行城市管理,依据专业知能任命城市官员,并高度赋予决策自主权。他打破过往190年的传统,实施开放办公室计画,让数十名管理人员和行政助手坐在大房间内共同处理业务,类似华尔街交易大厅的低阻隔空间。该无障碍的设计旨在促成政策的问责制和可及性。[92]
在彭博的任内,推动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建筑规划,每年颁发超过25,000个新住宅的许可证。在一波波住宅建设热潮中,改造重塑纽约市的大部分地区。在争取2012年夏季奥运会的竞标过程中,纽约原本是决赛的入围者之一。为争取主办权,纽约市政府建设新的体育场取代谢伊体育场,并延长7号线地铁的服务范围,[93]奥运主办的争取过程使纽约大都会的更新工作更加速进行。
2003年8月14日下午4点北美大停电,纽约市也在波及的范围内,全市意外停电长达一天多。在停电期间,通讯服务的应急发电机多次故障,导致紧急服务电话号码911机房停电多次,影响市内的救急工作。美国许多电视频道网络及有线电视网络,因缺电而无法播出各项救难讯息。[94]幸好纽约市的业馀无线电网络配有应急电源,及时为紧急避难所和医院提供备用的通信线路。但这次灾难与1977年纽约市大停电的情形不同,过程中纽约并未发生重大抢劫。
2011年8月24日至25日晚上,飓风艾琳侵袭纽约,带来破坏性的风暴。在曼哈顿,哈德逊河严重淹没肉类加工区;[95]郊区长岛的长滩和弗里波特都经历严重的洪水,许多道路无法通行。在工作人员努力抵御风灾下,世贸中心遗址免于飓风重大破坏,但因此错过911事件的十周年纪念仪式。[96]在纽约郊区,大风吹倒许多树木和电线,使拿索郡(纽约州)和沙福郡附近的35万户家庭和企业因而断电。[97]
2012年10月29日晚,飓风桑迪为纽约市带来另一场破坏性风暴,洪水淹没曼哈顿下城和该市其他地区的众多街道、隧道和地铁线路,并切断许多地区的电力供应。[98]纽约证券交易所因此关闭,停止两天金融交易,是交易所自1985年以来首次因天气因素关闭。[99]东河泛滥成灾,炮台公园的水位高达13.88英尺,洪水淹没曼哈顿下城的大部分地区,河下的7条地铁隧道被洪水灌入[100]是大都会运输署在108年营运史上最严重的灾难。[101]在风暴破坏下,超过100亿加仑未经处理的城市污水被释出,大量进入纽约和新泽西及其周边地区,灾后的公共卫生因此急剧恶化。[102]
比尔·白思豪(BilldeBlasio)在2013纽约市市长选举中获胜,并于2014年1月1日由前总统比尔·柯林顿监誓下就任市长。[103]
2017年,由于市内的地铁、公车和铁路多年延宕维护后,正式宣布进入交通危机。[104]纽约市政府提出拥塞收费方案(Congestion pricing),以试图疏解拥挤的交通。[105]市政府同时宣布地铁“行动计画”(actionplan)[106]和征集“天才挑战”(genius challenge)也成为可能的解决方案。[107]纽约市的自行车道有足够的铺设,在交通拥挤下,部分纽约市民转向以自行车行动,平日经常借由自行车移动者近80万人[108]。2017年10月31日,一名男子驾驶一辆偷来的汽车闯入哈德逊河公园的自行车道,造成自行车骑士8人死亡、15人受伤。[109]
在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期间,纽约市在2020年3月22日至6月8日期间进入封锁状态。在这段期间,纽约州确诊病例数是美国最高,而纽约市在州内因新冠肺炎死亡的人数最多[110],当时美国病例总数的三分之一发生在纽约市。[111]在纽约市第一起病例到第4阶段(7月20日)重新开放之间,纽约市有超过218,000例新冠肺炎的病例,其中包括18,787例病人因此死亡。[112]重新开放到10月初,纽约市又暴发20个社区成聚集风险区,占全州病例的26%。[113]紧急状态中,州长安德鲁·古莫宣布在高风险社区直接执行疫情的相关限制。[114]
在新冠病毒流行期间,市长白思豪将宗教组织的聚集人数比例限缩为25%,相对其他活动的限缩比例为50%[115]天主教神父和犹太会众于6月针对州长古莫和市长白思豪,提出联邦诉讼,认为该项政策为歧视。[116]该政策措施最终遭到美国联邦法官判决撤销,市长白思豪向天主教及犹太教教会组织道歉。[117]
参考资料
参阅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