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纳伊姆·弗拉舍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纳伊姆·弗拉舍里(阿尔巴尼亚语:Naim Frashëri,1846年5月25日—1900年10月20日)是阿尔巴尼亚诗人、历史学家、革命者,出生于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阿尔巴尼亚,曾担任公务员,在阿尔巴尼亚民族复兴运动后投身民族文学创作,晚年定居君士坦丁堡,直至逝世。
纳伊姆·弗拉舍里在文学领域是阿尔巴尼亚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及19世纪阿尔巴尼亚最有影响力的文化人物之一,其诗歌多具有浪漫主义色彩[1]。其代表作有诗歌《哦,阿尔巴尼亚的山脉》、《畜群和田园》、《夏季的花朵》、《斯堪德培的一生》等。
Remove ads
生平
纳伊姆·弗拉舍里于1846年5月25日出生于奥斯曼帝国雅尼亚州弗拉舍尔村(今阿尔巴尼亚吉罗卡斯特州佩尔梅特)一个富裕的阿尔巴尼亚穆斯林家庭,该家庭也是拜克塔什教团的信众[2]:151-153。他是弗拉舍尔村地主兼军事指挥官哈利德·弗拉舍里(Halid Frashëri)和埃米内·弗拉舍里(Emine)的八个孩子之一[3]:13。政治人物阿卜杜尔·弗拉舍里、诗人萨米·弗拉舍里也是他的兄弟[4]:55。哈利德属于弗拉舍里家族的达科拉里(Dakollari)支系。他们是格拉姆什的阿亚兹·贝伊(Ajaz Bey)的后裔,后者于1650年至1660年间担任奥斯曼帝国在弗拉舍尔的指挥官。阿亚兹·贝伊的祖父哈姆扎·贝伊(Hamza Bey)在1570年叛乱后便遭到当局流放,亦失去了他在托莫里察的土地,但随著科普鲁律·穆罕默德帕夏的崛起,哈姆扎·贝伊的命运发生了改变,帕夏出面干预,并赦免了他们的罪行[5]:385。其母亲埃米内来自科尔察周边地区,是15世纪政治人物伊利亚兹贝伊·米拉霍里的后代之一[6]。
纳伊姆·弗拉舍里和他的兄弟阿卜杜尔和萨米在家乡弗拉舍尔村长大,并在弗拉舍尔学堂学习伊斯兰教神学、奥斯曼土耳其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7]。1861年,父亲哈利德逝世后,长兄阿卜杜尔成为户主,以经商为生,1865年,弗拉舍里一家迁到希腊约阿尼纳,他与弟弟萨米也进入佐西马亚中学学习[3]:90,在佐西马亚,弗拉舍里受到了非伊斯兰教文化的熏陶,大量阅读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学哲学作品,也深入了解了法国启蒙主义思想以及其对欧洲近代史的影响,掌握了现代希腊语、法语等外语,这为其日后投身文学创作、倡导阿尔巴尼亚民族文化复兴奠定了基础[4]:56。
Remove ads
1869年完成学业后,纳伊姆·弗拉舍里来到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在当地的一家报社办公室工作了几个月,之后担任波斯语教员,与此同时,他也开始以波斯语创作诗歌,亦出版了文法书《基于新方法的波斯语规则》(Kavâʻid-i Fârsiyye ber-Tarz-ı Nevîn)[8]:411-415,由于肺结核,他被迫返回家乡弗拉舍尔养病,当地的气候令弗拉舍里得以康复,他随即进入奥斯曼帝国的官僚机构工作,先后在萨兰达、培拉特担任文员[3]:14。1874年,他成为萨兰达海关的文员,1876年,他因在外出狩猎时著凉导致的风湿病辞去了工作,前往奥匈帝国的巴登,在一处疗养院疗养了6个月[6][9]。1878年,他在培拉特担任了八个月的税务官员[10]。1879年,纳伊姆·弗拉舍里离开培拉特,在约阿尼纳居住了3年[8]:412。

1877年,奥斯曼帝国在与俄国的战争中战败,1878年,英、法、德、奥、俄、意大利等欧洲列强在柏林举行了柏林会议并签署《柏林条约》,试图限制俄罗斯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影响力,但也瓜分了阿尔巴尼亚的领土,引起了阿国有识之士的不满,纳伊姆·弗拉舍里的长兄阿卜杜尔及帕什科·瓦索等知识分子决定召集各地的阿尔巴尼亚族代表,在普里兹伦组建了普里兹伦联盟,以阻止阿尔巴尼亚被列强瓜分[11]。他虽与普里兹伦同盟建立了联系,但没有直接参加这个同盟的大部分活动[3]:90。1879年,纳伊姆·弗拉舍里和弟弟萨米等人在君士坦丁堡共同建立了阿尔巴尼亚文学出版协会,以促进阿尔巴尼亚语作品的出版[12]:119[3]:59。而上述活动也令弗拉舍里将创作重心转向以阿尔巴尼亚语创作,他也于1880年创作了第一首阿语诗歌《阿尔巴尼亚》,这大大激励了阿尔巴尼亚的民族主义者[4]:56。

1881年夏天,阿卜杜尔·弗拉舍里等人所领导的普里兹伦同盟被奥斯曼帝国镇压,阿卜杜尔以及同盟的一些成员被帝国当局逮捕。奥斯曼帝国的特别审判法庭将他判处死刑。然而,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将其刑罚改为终身监禁,之后,阿卜杜尔被关押在普里兹伦的一座城堡监狱,之后被移监至君士坦丁堡[3]:80-81[12]:105。1886年,他最终因健康原因获释,条件是他放弃任何政治或爱国活动[4]:56。就在普里兹伦同盟被镇压同时,在约阿尼纳的纳伊姆·弗拉舍里也受到了当地警察的监视[4]:56,加之阿尔巴尼亚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团体的动员,他也于1882年初与家人迁居君士坦丁堡,直到逝世,迁居不久之后,他凭借出色的表达能力、著作和译作被当局任命为奥斯曼帝国教育部督察委员会委员[8]:412。1883年,他还参与创办了阿尔巴尼亚语文学杂志《光明》[13]。
1885年,奥斯曼当局禁止了阿尔巴尼亚语的著作发行。这迫使很多阿语作品在国外出版,但纳伊姆·弗拉舍里有时也利用他的职务,以及自己姓名首字母缩写N.H.F.绕过了这些限制[12]:128[14]。在弗拉舍里兄弟的努力下,当局也于1887年同意在科尔察设立一所以阿尔巴尼亚语授课的学校科尔察教室,纳伊姆和萨米还为这所学校编写了很多课本,虽然鄂图曼当局只允许基督徒孩童接受阿尔巴尼亚语教育,但学校也允许穆斯林儿童入学[3]:88-89[12]:134。学校建立不久后,反对阿尔巴尼亚民族意识的君士坦丁堡牧首及鄂图曼当局便屡次施压,由于来自双方的压力,学校的入学人数下降到80名[3]:88-89,尽管如此,这所学校还是持续办学了15年。而这座学校成立的3月7日,也被后世的阿尔巴尼亚政府定为该国的教师节[15]。
纳伊姆·弗拉舍里人生的最后几年居住在君士坦丁堡的凯泽尔托普拉克(Kezëll Toprak),在此期间,他继续创作阿语诗歌及教科书,将各国的文学作品翻译成阿尔巴尼亚语[16]。1900年10月20日星期六凌晨2点,他因病逝世。翌日,他的葬礼在君士坦丁堡的一个拜克塔什教团修士活动中心举行,其墓地邻近他哥哥阿卜杜尔的墓地[10]。
尽管1900年10月20日被公认为他的逝世日期,但也有学者对他的去世日期存在一些争议。其中,布尔萨勒·穆罕默德·塔希尔 (Bursalı Mehmed Tahir)声称他逝世于1897年,但穆罕默德·阿鲁奇(Muhammed Aruçi)在《伊斯兰百科全书》(İslâm Ansiklopedisi)中关于他的词条中,将其逝世日期定为1900年11月19日。此外,一些欧美国家和伊朗的研究结果则认为他的逝世日期是1900年5月12日[8]:411-412。
1937年6月2日,在阿尔巴尼亚独立25周年之际,阿尔巴尼亚政府将他的遗体运回国内安葬,首都地拉那等地皆有民众自发悼念。1940年,他的陵墓在地拉那的一座拜克塔什修道院内落成,恩维尔·霍查执政时期的1967年,因当局推行去宗教化政策,关闭一切宗教场所,他的遗体再次被挖掘出来,移葬至地拉那湖山(Kodrat e Liqenit)的公墓里[17]。
Remove ads
作品

19世纪初期,阿尔巴尼亚裔意大利人吉罗拉莫·德·拉达发表了长诗《米洛萨奥之歌》(Canti di Milosao),为阿尔巴尼亚古典文学画上了句号,这部作品也是近现代阿尔巴尼亚文学的嚆矢。但纳伊姆·弗拉舍里早年多以波斯语创作,这一时期的作品也多受到内沙布尔的阿塔、鲁米、萨迪·设拉子等苏非派作家启发和影响[8]:420-421。1878年,阿卜杜尔·弗拉舍里及帕什科·瓦索等阿尔巴尼亚族知识分子组建了普里兹伦联盟,发起了阿尔巴尼亚民族复兴运动,受到该运动影响的纳伊姆·弗拉舍里也舍弃波斯语、转向创作阿尔巴尼亚语诗歌,并将阿尔巴尼亚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推向高潮[18]:49-50。
弗拉舍里的诗歌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其作品多含有对阿尔巴尼亚的热爱,亦探讨了自由、人性、团结、宽容和革命等主题。在他的二十二部作品中,有十五部用阿尔巴尼亚语写成,四部用土耳其语写成,两部用希腊语写成,一部用波斯语写成。受其同族达利普·弗拉舍里的影响,他也试图将苏菲主义与西方哲学融入他的诗歌理想中[19]。其代表作有《哦,阿尔巴尼亚的山脉》(O malet e Shqipërisë)、《畜群和田园》(Bagëti e Bujqësi)、《夏季的花朵》(Luletë e Verësë)、《斯堪德培的一生》等,《畜群和田园》是一首长篇抒情诗歌,其借由描绘绮丽的田园风光及人民朴素的生活,反映了弗拉舍里对家乡阿尔巴尼亚的热爱[20],在《夏季的花朵》中,弗拉舍里将生与死、时间的流逝、美学、爱、穿越记忆之谷的旅程、对宗教及宇宙起源的思考等融为一体,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阿尔巴尼亚民族诗歌的思想境界、情感及艺术表现力[4]:56-57[8]:412-413。《斯堪德培的一生》则是一部叙事长诗,弗拉舍里以此诗称颂了阿尔巴尼亚的民族英雄斯坎德培,肯定了他率领阿尔巴尼亚族反抗鄂图曼帝国等外敌的行动[4]:57。在《拜克塔什教派教义》(Fletore e bektashinjët)中,弗拉舍里从近当代视角阐述了该教派的信仰及自己对拜克塔什信仰的理解,倡导宗教宽容,将民族情感置于宗教思想之上,该作品还附有十首灵性诗歌[21][22]。《哦,阿尔巴尼亚的山脉》的诗句“祖国给我荣誉,祖国给我阿尔巴尼亚人之名”则已被指定为阿尔巴尼亚的国家格言。它宣扬团结与自由,并在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自豪感[23]。
除了诗歌外,弗拉舍里还搜集改编了法国作家拉封丹的寓言,并以诗歌和散文的形式向阿尔巴尼亚族年轻人传授道德原则,亦出版了《低年级学生诗选》、《教育》(Mësime)、《万物》、《阿尔巴尼亚历史》等多部教科书[8]:412-413[16]。他还曾将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翻译为阿尔巴尼亚语[24]。
Remove ads
影响与纪念

纳伊姆·弗拉舍里对20世纪的阿尔巴尼亚作家如阿斯德雷尼,乔治·菲什塔和拉斯古什·博拉德奇等有着重要影响[25][26]。另外,安东·扎科·恰佑比也在他的影响下加入了阿尔巴尼亚民族复兴运动,并开创了阿尔巴尼亚的现实主义文学[27]。弗拉舍里因此贝誉为阿尔巴尼亚民族复兴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一些作品也被阿尔巴尼亚官方选定为教材,沿用至今[16]。
在1983年出版的《阿尔巴尼亚文学史》中,阿尔巴尼亚的文学史家亦对纳伊姆·弗拉舍里评价颇高,认为其作品文字生动,具有战斗性,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亦提升了阿尔巴尼亚文学的思想性及艺术性[18]:50。曾将弗拉舍里的作品翻译成中文的中国翻译家郑恩波则认为他是“阿尔巴尼亚最重要的文化圣人,新文学的奠基人”,亦认为他在阿尔巴尼亚的地位犹如杜甫、李白、鲁迅在中国的地位[28]。另一位研究阿尔巴尼亚的学者夏镇则将他与其兄弟阿卜杜尔·弗拉舍里、萨米·弗拉舍里合称为“阿尔巴尼亚民族复兴时期的三只火炬”[4]:55。
在阿尔巴尼亚、科索沃、北马其顿和罗马尼亚等地都有以他命名的组织、纪念碑、学校和街道。他出生和成长的故居,如今已成为一座博物馆,并被阿尔巴尼亚政府列为重要文化遗产[29]。馆内珍藏著许多文物,包括手写手稿、肖像、衣物,其中还立有他和他兄弟阿卜杜尔、萨米三人的半身像[30]。1992年至1996年,弗拉舍里的肖像印在500列克纸币的正面,自1996年起,印在200列克纸币上。而纸币背面则印着他在弗拉舍尔的故居[31][32]。阿尔巴尼亚还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功绩勋章,授予过特蕾莎修女等人[33]。为了纪念弗拉舍里对波斯语的贡献,伊朗文化部下属的伊斯兰文化与关系组织亦曾举办纪念他的活动[34]。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