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美国颜色战争计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美国颜色战争计划(英语:United States color-coded war plans),是指美国陆军美国海军在1919年至1941年间制订、以颜色为代号的众多战争计划。

背景和制订机构

颜色战争计画的制订可以追溯至1900年代初。起初,美国陆军美国海军都没有专责部门负责制订战争计画。美西战争后,美国推行军事架构改革。陆军在1903年设置美国陆军参谋长一职,并在参谋长之下附设“陆军作战计划处”(Army War Plans Division)。海军则在1900年设立由11名军官组成的“海军事务委员会英语General Board of the United States Navy”(General Board),联同“海军战争计划处”(War Plans Division of the Navy Department)制订战争计画。此外,美国陆军战争学院美国海军战争学院,都有教官和年轻军官参与研判战争计画。[1]

另外,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会同美国陆军部美国海军部,亦决定成立“美国陆海军联席会议”(Joint Army and Navy Board),以解决两军协调作战的诸多问题。这是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前身。联席会议由陆军参谋长和海军事务委员会各自派出4名军官组成,直接隶属于总统和文人政府的谘询机构,但只允许在总统、美国陆军部和美国海军部询问时提供意见。换言之,联席会议需要准备战争方案,随时向总统和政府报告,却没有制订战争计画的功能,只能审核陆海军计画处和战争学院提供的战争计画。[1]由于联席会议和陆海军都采用颜色代表国家,这些战争计画也被称作颜色战争计画。[2]

值得注意的是,颜色战争计画并不反映当时美国文人政府的外交和军事政策,甚至时常与之相悖。在1903年至1913年间,联席会议召开了约125次不定期会面,却基本上无法有效运作。由于军种矛盾,联席会议在守备菲律宾苏碧湾一事争持不下,未能达致协调效果。[2]联席会议更时常未经深入讨论,便向总统及政府军部提供激进意见,引致文人政府强烈反感。1906年三藩市大地震后,美国西岸爆发针对亚裔移民的族群冲突,美国和日本两国的舆论更开始渲染战争恐慌。正当老罗斯福尝试修补美日外交关系,联席会议却向总统呈上海军战争学院编订的“橘色战争计画”,建议大幅强化美国西海岸的军事防线,令老罗斯福对此颇有微词。战争恐慌最终以1908年美国“大白舰队”访日而告终。[3]1913年,美日两国再次因移民问题爆发战争恐慌。联席会议再次违反政府外交目标,向伍德罗·威尔逊总统提供橘色战争的动员计画,以应付日军“进攻”。威尔逊愤而禁止联席会议制订任何战争计画,并直接将其架空。[4]在1915年10月至1918年6月之间,联席会议只召开了8次会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几乎毫无作为。[2]

1919年,陆军和海军同意重组联席会议,改由美国陆军参谋长、陆军行动及作战计划处长(两人)、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及副部长、以及负责海军战争计画的高级军官,共六人组成。联席会议同时设立了一个跨军种的战争计划委员会(Joint Planning Committee),由两军作战计划处各派出三人组成。此后,颜色战争计画的最终制订权收归联席会议,避免陆海军的战争计画处及战争学院各自为政,甚至为争夺话语权而提出不切实际的方案。[5][6]

Remove ads

制订过程和简史

狭义而言,各个颜色战争计画是指陆海军联席会议表决通过的正式战争预案,其全称一般是《陆军和海军联合(颜色)战争计画》(英语:Joint Army and Navy Basic War Plan (COLOR))。但由于制订机构和人数众多,各个颜色计画实际上是由成百上千的计划书、备忘录组合而成。以橘色计画为例,陆军作战计划处、海军事务委员会、陆军战争学院和海军战争学院,都在不同时期制订了自己的“橘色计画”。这些计划书和备忘录通常以“战况评估”(Estimate of the situation)的方式写成,大约可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任务陈述”(Statement of mission),第二部分是“分析敌军部队及其目标”(Assessment of enemy forces and intentions),第三部分是“分析友军部队”(Assessment of own forces),第四部分则是“评估可行的战争方案”(Evaluation of possible courses of action)。此外,美国陆军和海军非常鼓励军官自由发挥,更时常邀请有潜质的中下级军官参与制订。这些军官亦各自提出自己的“战况评估”,令到各个“橘色计画”之间时常互相矛盾。[1]由于各个颜色计画大多是独立考虑,鲜有互相交集(针对英国的红色和日本的橘色计画例外),内容矛盾也更为明显。[7]

另外,美国在战间期奉行孤立主义,并且严厉裁军。这使到绝大部分颜色战争计画只是军队参谋之间的沙盘推演,完全脱离政治现实。不过,这些沙盘推演却有重要的训练用途,使得新一代的美国军官能够应付迅速转变的国际形势。1930年代,纳粹德国在欧洲崛起,日本又占领满洲并退出国际联盟,美国外交方针逐渐倾向干预主义及重新武装,因此橘色计画开始获得军方及华府当局特别重视,而原本针对英国的红色战争计画也被替换成德国,为美军考虑两洋作战提供一定参考。[8]

美军在战间期基本上不考虑与盟友协同作战(支援中国的黄色战争计画例外),也没有探讨到多边战争。不过,1938年慕尼黑协定签订之后,美军开始认真审视多边战争的可能性。1939年7月(二战爆发前两个月),联席会议通过第一份彩虹战争计画(彩虹1号,Rainbow 1),将原本与德国、意大利及日本相关的颜色计画及讨论一概合并。随著欧战爆发,美军加紧修订彩虹计画。彩虹2号和3号首次将英国、法国和荷兰列为潜在盟友(其时华府已开始向英国提供各种“中立国”帮助)。但由于德国在西欧势如破竹,彩虹2号从未获得政府批准,彩虹3号更在草拟阶段就遭到搁置。彩虹4号大致假设英国和法国都被击败,而美国必须单独对抗轴心国。彩虹5号在1940年底开始成形,并主张“欧洲优先”战略。美国、英国、加拿大和荷兰在1941年初曾多次秘密商讨联合战略。1941年11月19日,联席会议通过彩虹5号计画。不足一个月后,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彩虹5号计画成为美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即时应变方案,其效果至今仍然存有争议。[9]

Remove ads

各个颜色代号

以下为1939年彩虹计画中,联席会议所使用的颜色代号:[7]

更多信息 国家、地区或势力, 颜色 ...

相关条目

注脚

Loading content...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