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群聚龙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群聚龙(属名:Convolosaurus,意为“群聚的蜥蜴”,意指发现时幼体化石的群聚状态)是一属基础鸟脚类恐龙,生存于早白垩世的北美洲,化石发现于美国德州科曼奇郡波克特湖的双子山组地层。模式种兼唯一种马氏群聚龙(Convolosaurus marri)于2019年命名、发表。[1]
Remove ads
发现
1985年5月,詹姆斯·“饶斯第”·布兰奇(James "Rusty" Branch)在德州科曼奇郡的波克特湖发现了一个恐龙化石点,堪称北美洲化石蕴含量最丰富的下白垩纪地层之一。达拉斯市南方卫理会大学旗下的舒勒古生物博物馆(Shuler Museum of Paleontology)在湖泊东南岸的营地采石场(Camp Quarry)和北方采石场(North Quarry)挖掘出大量标本,是一堆小个体挤成一坨的化石,可能代表著单一次大量死亡事件(如洪水、土石流的快速掩埋)。此发现曾于1998年的科学文献中被记载。[2]发现的遗骸被组合成三具骨架,分别展示于波克特湖美军工程办公室(Proctor Lake US Army Corps of Engineers Office)(根据SMU 70456标本)、佩罗自然科学博物馆(SMU 74087、SMU 74093和SMU 74104的组合)、沃斯堡自然史博物馆(根据SMU 74663标本)。[1]这个科学上的新物种曾被非正式的称为“波克特湖的棱齿龙科”(Proctor Lake hypsilophodontid)。[3]但后来了解到该演化支是个无效的并系群。

2019年,凯特·安杰耶夫斯基(Kate A. Andrzejewski)、戴尔·温克勒(Dale A. Winkler)、路易斯·杰考布斯(Louis Leo Jacobs)命名并发表了模式种马氏群聚龙(Convolosaurus marri)。属名源自拉丁语的convolare(聚集),来代表化石的紧密集聚程度。种名纪念为南方卫理会大学古脊椎动物协会作出宣传贡献的雷·马尔博士(Dr. Ray H. Marr)。[1]
正模标本SMU 72834出土于双子山组,年代可追溯至下白垩纪阿普第阶。是个含有头骨的部分骨骼,保存的部位包含:带有下颌的头骨、截至第23节尾椎前的整条脊柱、肩胛骨、左臂骨、右肱骨、骨盆、成对股骨、成对胫骨、左腓骨,属于一只亚成年个体。还有大量标本被归入本属。在2019年的研究中归入了488件标本,至少包括29只个体,从小型幼体到亚成体都有。几乎所有骨骼部位都已知了。[1]
Remove ads
叙述
正模标本的个体估计身长介于2.5至3公尺,因为尚未完全成熟,成体的身长未知。发现的股骨长度范围落在5.1至31.5公分。[1]
叙述者提出一项鉴定特征,是为独特的自衍征:前上颌骨有四颗牙齿、其外侧有个垂直槽。[1]
此外亦提出一个独特、由本身并不独特的特征构成的组合,其中有些是祖征或共衍征:前上颌骨长牙齿、整个眼窝上缘被两个上眶骨所覆盖;其他是进阶或衍化特征,代表位在演化树的高级位置:上颌骨齿根弯曲、颈椎是前凸后凹的双后凹型(opisthocoelous)、荐椎神经棘高度是椎体的两倍、坐骨下端扩张成足状、股骨髁前部之间只有一道浅沟槽、耻骨前耻突横扁。[1]
-
缺乏前上颌骨的头骨标本
-
骨盆重建
-
前肢重建
分类

虽然群聚龙最初被认为是棱齿龙科的成员,2019年的研究将它分类在鸟脚亚目的基础位置,在演化树中介于棱齿龙和奇异龙之间。过去研究认为奇异龙比棱齿龙更原始,但此观点现已被推翻,因为群聚龙与奇异龙同样拥有两个上眶骨(supraorbital),代表棱齿龙已独立失去这项特征。[1]
鸟臀目 Ornithischia |
| |||||||||||||||||||||||||||||||||||||||||||||||||||||||||||||||||||||||||||||||||||||||||||||||||||||||||||||||||||||||||||||||||
参考来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