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耶和华是我的牧者 (圣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耶和华是我的牧者》(The Lord's My Shepherd)是一首较为人所认识基督教圣诗,现时一般都将其创作权归于一名英国的清教徒法兰西斯·劳斯。劳斯本身是一位出版宗教书籍的作者,也曾担任伊顿公学教务长及英国下议院议长。歌词取材自圣经中的诗篇第23篇(天主教称作“圣咏第23篇”),并以节奏化诗篇的规格写成。最先收录于1650年出版的苏格兰节奏化诗篇集内。

至于圣诗旋律,则来自一首称为《克里蒙》(一个位于苏格兰鸭巴甸郡中的村庄)的曲调,与歌词一样,现时普遍都将此归于一名苏格兰堂区牧师的女儿、名为谢茜·西犘·艾芬 [1],相传是她于1871年在参与一次教堂管风琴活动时,因为一些诗篇创作曲调而应运而生,后来由于谢茜对自己的和声不太满意,于是便请教了一名对音乐有认识的教友大卫·格兰特(David Grant)去重新编写和声,而得出现时的版本[1]。
Remove ads
歌词背景
在苏格兰宗教改革时期,一般在聚会崇拜中所唱的诗歌,仍然是以只引用《诗篇》内容的独颂诗篇为主。当时,苏格兰教会采用了1564年由约翰·诺克斯所编纂的《公用仪式书》,而《公用仪式书》内所用的诗篇曲调,是约翰·加尔文于1539年根据《日内瓦诗篇》所修订的版本,仍然是采用节奏化诗篇的规格所写成。会聚在颂唱时,往往只容许以齐唱的方式进行。虽然后来“公用仪式书”曾经过多次的修订,但到了十七世纪中期,英格兰教会与苏格兰教会都觉有需要采用一个全新翻译的版本[2]。
1641年,劳斯出版了一本采用新的“节奏化叙述”方式编写的《诗篇》,并在奥利弗·克伦威尔的委任下,成为了西敏会议的成员,成为当时英国清教徒的代表人物[3]。而在这版本获得批准使用前,更要先通过长期议会的审查,另外再成立一个委员会去审议他和另一份由圣歌作者威廉·巴顿所翻译的版本,最终,委员会花了六年去审视,并对当中的用词进行了大量修改[3]。
现时,虽然本曲的作词者仍然归于劳斯,但用字却早在出版后被持续地修改。原来第一段的歌词为[4][5]:
“ | My Shepherd is the Living Lord And He that doth me feed How can I then lack anything whereof I stand in need? |
” |
最终,劳斯的最终版本只有约百分之十的用字是从原稿中得到保留[4],而且,英国国会普遍较倾向巴顿的版本,然而,劳斯的版本最终得到采用,原因是他的版本能准确地翻译原文,也觉察的含意。1650年,苏格兰教会总会批准劳斯的版本并纳入于《苏格兰教会诗歌集》内[3]。
Remove ads
曲调背景
本曲采用了普通格律(Common metre,简称C.M.),即是根据每一段歌词的音节数目而编定相关的音乐。普通格律的格式是(8.6.8.6),即代表四句歌词中,每句的音节数目分别是8个、6个、8个、6个。
中文版本
粤语版本最先出现于宣道出版社所出版的《青年圣歌》中,后来结集于《青年圣歌综合本 II》中时,采用《耶和华是我的牧者》[6],后来宣道出版社再发行《生命圣诗》时,歌名依第一句歌词改称为《主耶和华是我牧者》[7]。而最早出版的华语教会圣诗集《普天颂赞》,1936年初版及1977年修订版并没有收录此曲[8],直在2006年的新修定版中以附录形式置于歌集的最后部份,编为“诗23c”[9],歌名称为《主耶和华我牧者》。
天主教香港教区所出版的诗歌集《颂恩》中,本曲称为《我的善牧》,歌词意思与圣咏第23篇相同,但歌词与《思高本版圣经》不同[10]。另外,《颂恩》第274首《上主是我的牧者》亦以圣咏第23篇为内容的诗歌,但旋律则与《克里蒙》和谢茜·西犘·艾芬完全无关。
文本比较
(注:由于现时《生命圣诗》等粤语中文版本歌词仍受生者版权规定,不能在此刊登)
Remove ads
注释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