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圣若瑟书院

香港中西區的天主教男子學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聖若瑟書院
Remove ads

圣若瑟书院(英语:St. Joseph's College, SJC)创立于1875年,是香港现存的首间天主教男子中学和喇沙会学校,为香港补助学校议会22所成员学校之一[2],故被坊间称为香港教会主办的22间“传统名校”之一[3]。书院在学术、体育、文化及课外活动均有卓越表现,亦是香港学界体育比赛及童军运动的发源地。

事实速览 圣若瑟书院 St. Joseph's College, 地址 ...
Thumb
坚尼地道7号校舍(左起:教堂座、旧大楼、新大楼)
Thumb
新大楼/南座
Thumb
旧大楼/高锟楼/北座
Thumb
坚尼地道26号校舍

书院校舍位于香港岛中半山坚尼地道7号及26号。分别建于1920年及1925年的校舍北座(旧大楼/高锟楼)和西座(教堂座)被列为法定古迹,建于1935年的坚尼地道26号则为一级历史建筑

书院的直属学校为圣若瑟小学(1968-)及圣若瑟幼稚园(1974-2012)。

Remove ads

办学宗旨

书院的愿景是接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将来善用他们于书院学习时培养的才能和美德,接触社会、国家、以至世上更多人的心灵。[4]

书院的办学宗旨是凭借信仰和热忱以人文与天主教教育栽培学生,致力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借着师生之间的互动,达致学生在德、智、体、群、美及情意六方面的全面发展[4]

书院认为成功的学生不止成绩优异,更能富有美德地学习、思考和生活。学生应爱护自身的国家和文化并发展潜能,认识和接纳自己与他人,慎思明辨,认清自己所信的价值,维持身心灵健康,并具备对社会和公益的关注和责任感[4]。书院相信在家长的合作下能塑造学生的思维和人格,同时让师生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改变书院。[5]

作为富有传统的喇沙会学校,书院亦期望学生创造自己的若瑟夫精神(Josephian Spirit,又称绿与白精神),并将自己承袭的精神传承予低年级学生。若瑟夫精神体现于对上主的忠诚、校内职务的承担及对他人的关爱。[6]

Remove ads

办学团体

书院由圣若翰·喇沙所创立的全球性办学团体基督学校修士会 (喇沙会)创立和营办。1921年11月4日,《圣约瑟书院法团条例》(现香港法例第1048章)生效,香港喇沙会按条例第2条成立为法团[7],以“圣约瑟书院在香港的校监”名义永久拥有财产[8]。书院为香港九间拥有自身办学团体法团条例的中小学之一[注 2],由于条例采用单一法团(corporation sole)模式,故成为唯一设有两个法定“校监”职务的学校。[注 3]

喇沙会的目标是不问出身背景,为青年提供天主教的全人教育,其精神是信仰 (faith) 和热忱 (zeal),即对天主抱有信仰、对教育儿童怀有热忱。[9][10]

香港喇沙会属校的目标为提供优质的天主教教育,培养学生对真理的追求和明辨思维,既珍视学生的独立人格,又发扬师生间团结一致、追求公益的团队精神。[11]

历史

早期天主教教育与圣救世主书院

1842年,清政府被逼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西式教育自此传入[12]教廷早在1841年4月便委任若瑟神父为首任香港宗座监牧,创建本地教会。自1845年起,即有葡萄牙裔天主教徒从澳门移居香港[13]天主教香港监牧区随即开办天主教学校,但因资源所限及缺乏政府资助而未有出众表现。[14][15]

1858年,清政府再被逼签订《天津条约》,教会在香港的教育工作因而迅速发展[12]教廷同年差遗宗座外方传教会教士到香港,使命包括提供更好的天主教教育。1860年,外方传教会神父高雷门英语Bishop Timoleon Raimondi(后来的高主教)于士丹顿街开设一所只有20名学生的欧童学校[16]:19。1864年,该校扩展为圣救世主书院(St. Saviour's College),校舍位于砵典乍街威灵顿街交界的第二代圣母无原罪堂内(现为乐庆里休憩处),设有四个课室及寄宿部,为欧裔、葡裔、菲裔、华人学生提供实用的文法及商科教育 。[17]:23

Remove ads

创校初期(1875年─1880年)

为提升圣救世主书院的教学水平,高神父在1858及1861年两次邀请喇沙会派修士来港办学,均被拒绝,直至1873年高神父到罗马办事,在教廷传信部长巴那布英语Alessandro Barnabò枢机引荐下,教宗庇护九世亲自向因事来访的喇沙会总会长Frère Philippe修士提出交换条件,终获喇沙会同意[18]:5。高主教的画像现存于书院校监办公室作为纪念。

1875年11月7日,第一批共六位喇沙会修士抵达香港,翌日即接收圣救世主书院,校名改以喇沙会的主保圣人圣若瑟为名(该会创办人圣若翰·喇沙至1900年才获封圣)。11月8日,圣若瑟书院(St. Joseph's College)正式成立。[19]

首任校长艾道菲修士(Bro. Hidulphe-Marie NICOLAS)于阿格拉可伦坡的喇沙会学校累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加上大量澳门籍葡人在1874年9月甲戌风灾后移居香港,书院学生人数大幅增长,但因经费及校舍空间所限未能招收华人,令高主教颇感失望[16]:21。首届学生共有75名、翌年已有165名。[17]:30

喇沙会同时从天主教香港代牧区接管位于第三街的西环养正院(West Point Reformatory,圣类斯中学前身),原希望为欧裔及华人孤儿提供工业学校教育,但因政府坚持养正院应负责羁押经裁判司定罪的少年犯,喇沙会认为其并无资源管理一所羁留式感化院,亦不符其办学理念,终于1893年将养正院交还代牧区[20]

1876年6月,高主教以一万四千港元购置了位于坚道9号(今坚道21号雅苑)的平房 Buxley Lodge 作校舍。[19]

1877年,与圣保罗书院合办香港开埠以来首场校际运动比赛。[21]

1878年,书院在1月迁入坚道校舍,并开始招收华人学生,首届共有30名。[16]:21

1879年,在本身是天主教徒的港督轩尼诗支持下,政府放宽学校补助计划中对宗教教育的限制,书院加入政府补助计划,成为首批接受政府补助的天主教学校。当时书院共有200名葡裔学生和56名华人学生[16]:23 。书院以英语授课,设葡语和法语选修课,于1905年起每天设中文课。[17]:35

约1880年,书院成立足球队,为中国最早的足球队之一。[17]:38

Remove ads

罗便臣道岁月(1881年─1918年)

Thumb
罗便臣道校园(1881-1921)北座圣若瑟楼

1881年,书院学生人数已达三百人,华人约占一成。高主教得悉坚道校舍不敷应用,遂在罗便臣道下的己连拿利购置新校舎。罗便臣道校舍由港督轩尼斯于1881年11月3日奠基,1882年建成,初时只有两层高,后于1898年加盖第三层,1903年增建两侧附翼供宿生住宿[22]。书院开始全面提供八年级(小五)至一年级(中六)课程。[23]:9

此时,书院的学生人数及考试成绩皆为香港前列,在运动(足球、篮球、游泳及田径)及写作比赛方面亦有出色表现,政府年度教育报告形容书院与拔萃学校嘉道理学校为香港的重点男校[24]。三年制的高班课程为学生参加牛津大学本地考试(Oxford Local Examination)作准备,学生合格率颇高,足以让他们获洋行或政府聘用[17]:37香港大学成立后,考试改由大学主考,除多数学生获得合格证书外,书院每年均有学生获大学取录(Matriculation)甚至获颁政府奖学金[25]。1937年前,港督及教育司每年均会出席书院的年度颁奖典礼,听取校长的年报并致赞词及颁奖。

约1881至1885年,后来的兴中会会长杨衢云于书院担任英文教师。[26]:14

1899年,与拔萃男书院皇仁书院举行香港首场校际田径比赛[17]:38。2月2日,士蔑报报导书院与皇仁书院举行足球比赛,以3:0胜出。[27]

1904年,与拔萃男书院皇仁书院举行香港首场校际足球比赛。[17]:38

1909年,首次在校际足球比赛中夺得总冠军。[16]:38

1913年9月,成立香港首支童军旅团:香港第一旅,其时香港童军总会尚未成立,旅团须在英国注册,为香港童军运动的发源地[28],亦为香港乐行童军运动[29]、海童军运动[30]、童军大会操、童军大露营[31]的起源。

1917年,于罗便臣道校园近罗便臣道一边建成南座大楼,新增课室。[16]:135

1918年,分别取得校际足球及游泳比赛总冠军,并在校际田径比赛保持六连胜成绩。[16]:42

Remove ads

坚尼地道新址(1918年─1941年)

1918年2月13日,华南发生历时50秒的南澳大地震,罗便臣道校舍北座圣若瑟楼附翼出现裂痕,政府认为不再适合作学校之用,书院急需搬迁[32]。书院第14、18任校长艾玛修士 (Bro. Aimar SAURON) 其后以10万港元从政府购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列为敌产充公的德国会所,9月3日起成为书院新址。[33]:5

同年,艾玛修士有见九龙区学生的教育需要,在漆咸道创立圣若瑟书院分校(St. Joseph's College Branch School),1932年改称喇沙书院[34]

1920年,旧大楼(又称北座,后又称高锟楼)落成作为课室之用,并于翌年揭幕。1925年,西座(又称教堂座)落成,设有教堂、实验室、旧礼堂。两幢建筑均由港督司徒拔揭幕并沿用至今,2000年列为法定古迹

1925至1927年,田径队连续三年赢得港督盾,即校际田径赛冠军[16]:59,并于1932、1935、1936年再夺冠军。

1934至1939年,香港第一旅破纪录五度赢得童军最高技能比赛威尔斯太子锦标[35]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进入全面对日抗战。书院本其有教无类的办学精神,免除来港贫苦学生的学费总额达8,673港元,至1939年有240名学生(全校学生共679名)获学费减免或宽免。[36]

Remove ads

二战期间(1941年─1945年)

1941年12月7日,日军侵略香港。开战初期,英军使用书院作为医疗基地,并收容逃出九龙的难民。12月18日,隶属香港义勇防卫军第5高射炮连的旧生何鸿政(Algernon Ho,何东家族成员)、潘广权在西湾炮台阵亡[37],二人葬于赤柱军人坟场。战后,何鸿政母亲、何世奇夫人罗巧贞以其子名义捐出课室家具,铭牌现存于书院5A班课室。12月19日,隶属防卫军第3连的书院教师 Anthony Lim、Percy Felix Lim、林剑铿(Lim Kim Huan)与喇沙书院教师林尚德(Lim Seang Teik Francis)[38]:7 [39]黄泥涌阵亡[40],四人姓名镌刻于西湾国殇纪念坟场纪念碑上。12月23日,美籍修士戴韦伦(Bro. Peter Damian WHEALAN)志愿驾驶救护车撤离伤兵时,在铜锣湾保良局外被日军枪击殉职[41]:6,其姓名镌刻于跑马地天主教圣弥额尔坟场喇沙会在港亡故修士纪念碑上。日本皇军于12月27日(港英政府投降两日后)占用书院并要求修士立即离开,书院被逼停办。[42]:4

日占时期,书院被用作医疗仓库、滞港马来西亚籍学生的宿舍和博爱会医院[42]:4 。修士大多投靠会院位于西摩道的道明会神父 ,后来获准乘船离港,辗转到越南海防[42]:3 。留港的第20任校长庄拉霖修士(Bro. John LYNAM)、前任九龙分校校长奥保禄修士(Bro. Paul O'CONNELL)和马丁修士(Bro. Martin KELLEHER、1968年任圣若瑟小学首任校长) 则先由香港华仁书院校长博育贤神父(Fr. Edward BOURKE)接济(当时香港华仁书院校舍正位于圣若瑟书院自1917至1921年所使用的罗便臣道校园南座,奥保禄修士更曾任该校舍主管[43]:3)。由于庄拉霖修士认识校舍对面坚尼地道26号香港日本人学校 (该校舍于2016起拨予圣若瑟书院)的校长,日军破例容许三位修士居于书院顶楼看守校园[44]:28,由校工“阿耀”[45]:9 协助。

Remove ads

战后发展(1946年─1999年)

Thumb
威尔斯太子锦标历届优胜队伍牌匾

1946年:书院于4月8日由校长庄拉霖修士重开[17]:51,并邀请于汇丰银行工作的1939年毕业生 Enrico Rosario 回校担任学校秘书(直至1993年退休),令书院得以迅速恢复办学[46]:3。因应社会变迁,战后学生以华人为大多数,并不再接受寄宿生。

1957年:开始每年出版“绿与白校刊”(Green and White Magazine),由学生组成编辑部负责编辑。[47]

1962年:德国会所拆卸,改建为一座八层高的现代建筑物,称为新座(New Building),1963年10月25日由港督柏立基开幕。[48]

1967年:圣若翰救伤队少青团圣若瑟救护见习支队成立,为改制后香港首支圣若翰救伤队少年队伍[49]:155

1968年:圣若瑟小学创校,书院不再提供小学五年级及六年级课程,主管小学部的马丁修士担任首任校长。[50]

1968年:港岛第一旅成为至今唯一同年赢得深资童军支部最高技能比赛(威尔斯太子锦标赛,1999年改名为全港深资童军锦标)及童军支部最高技能比赛(嘉尔顿锦标赛)的童军旅。该旅深资童军团15次夺得锦标,夺冠数为全港最多[35]

1969年:9月27日举行首届卖物会(Bazaar)为柴湾校舍(即后来的喇沙会学校张振兴伉俪书院)筹款,1927年旧生、行政局首席非官守议员罗理基爵士主礼。[51]

1972年:1月8日举行首届由学生组成开放日委员会主导的周年开放日,同由罗理基爵士主礼[52],自此建立由学生负责筹备开放日的传统。

1981年:学生会成立[53],负责弘扬若瑟夫精神及服务学生,并接手举办周年开放日、才艺表演、学生节等活动。

1990年代:第26任校长汤玛士修士(Bro. Thomas FAVIER)大力推动体育校队发展,并亲自担任足球队领队老师 [54]:4,书院多次赢得学界足球以至游泳和篮球比赛冠军。1990年至1993年,书院连续三年称冠学界足球及游泳比赛。

21世纪 (2000年─现在)

2002年:汤玛士修士卸任校长,并继续担任校监至2014年,由数学科教师梁长兴接任成为首位非修士校长。汤玛士修士是服务书院时间最长的修士(1964-1968;1971-2014)和校长(1986-2002)。[54]:7

2002年、2010年: 该年香港中学会考出产四名10优状元,为当届会考最多状元的学校。[55][56]

2002年:7月16日于香港文化中心举办首届公开售票的“绿与白音乐会”,1966年旧生、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署长梁世华主礼。[57]

2003年:书院成为首间夺得该年星岛全港校际辩论比赛中文组及英文组冠军(第19届)的学校,该纪录至今尚未被打破。[58]

2007年:书院迁至坚尼地道以来的首次主要扩展工程完成,Agabeg 新翼(Agabeg Annex)于11月6日由旧生、东亚银行主席李国宝揭幕。[59]

2016年:书院获教育局批准使用坚尼地道26号空置校舍[60],翻修工程于2018年9月完成,供中四和中六学生上课之用。

2020年:庆祝145周年校庆,并启动名为 Vision 22 的校舍重建计划,预计花费约5亿元,短期内翻新新大楼主体和 Agabeg 新翼设施,长远重建新礼堂以上的新大楼东部和开挖三角形球场下的护土墙,预期于22年后即2042年完成。[61][62]

2022年:继1998-99及1999-2000学年后,书院分别重夺该年学界足球精英赛[63]及学界篮球精英赛[64]冠军,为书院首次同年称冠足球及篮球精英赛。足球队及篮球队亦继2009-10及2007-08学年后,于该年重夺校际比赛第一组别总冠军。[65][66]

2022年、2024年:Vision 22 的第一 (教员室、李家诚创新空间)、二(学生活动空间、张冠城纪念学习空间、健身室)期翻新项目分别完工,由1981年旧生、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卢煜明教授及1976年旧生、替代校监、第29任校长程景坡揭幕。[67]

Remove ads

校庆庆典

1906年:庆祝迁往罗便臣道校园25周年银禧庆典。11月3日,天主教香港代牧区宗座代牧师多敏主教主持感恩祭。同日傍晚,书院首次举行开放日[16]:32,悬挂彩灯并安排学生颂唱诗歌。[68]

1925年:庆祝50周年金禧校庆,举办运动会、感恩祭、音乐会等活动。1926年5月17日,开放日由教育司活雅伦出席颁奖,1880年代旧生、太平绅士布力架致辞。[16]:56

1935年:庆祝60周年钻禧校庆,11月7日,天主教香港代牧区宗座代牧恩理觉主教主持感恩祭。11月27日,颁奖礼由1880年代旧生、立法局议员布力架主礼[16]:77。同年出版钻禧纪念特刊。[16]

1975年:庆祝100周年校庆,九位学生组成百年校庆筹备委员会。2月21日于希尔顿酒店举办旧生晚宴。2月23日举行感恩祭,天主教香港教区署理主教林焯炜共祭。2月28日于政府大球场举行喇沙会学校运动会,由港督麦理浩主礼。3月1日举行百年校庆开放日,由教育司陶建主礼[53]。7月22日,市政局将校舍东面连接花园道坚尼地道的小径包打梨路(Boundary Path)更名为圣若瑟径(St. Joseph's Path)以表祝贺。[69]

1995年:庆祝120周年校庆。3月26日,开放日由布政司陈方安生主礼[70](其夫婿辅警总监陈棣荣为书院1953年旧生,自香港大学毕业后曾短暂于书院任教化学与物理)。

2000年:庆祝125周年校庆。1月21日,天主教香港教区主教胡振中枢机主持校庆感恩祭。1月29日,千禧年开放日由行政长官董建华主礼。[70]

2005年:庆祝130周年校庆。1月23日,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酒会。1月30日,开放日由1954年旧生、东亚银行主席李国宝主礼。[71]

2010年:庆祝135周年校庆。2月7日,开放日由1952年旧生、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光纤之父”、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主礼,并将旧大楼命名为高锟楼。[72]

2015年:庆祝140周年校庆。2月1日,开放日由1954年旧生、东亚银行主席李国宝主礼。3月19日,天主教香港教区主教汤汉枢机主持感恩祭[73]。11月14日,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周年晚宴,逾1700人出席。[74]

2020年:庆祝145周年校庆。1月10日,启动礼由1954年旧生、东亚银行执行主席李国宝主礼,并启动名为 Vision 22 的校舍重建计划。[61]

2025年:庆祝150周年校庆。1月17日,启动礼由教育局副局长施俊辉主礼。2月23日,开放日由1981年旧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卢煜明教授致辞,1962年旧生、丰盛企业集团主席杜惠恺;1969年旧生、行政会议成员立法会议员林健锋;1982年旧生、博物馆谘询委员会主席苏彰德教授;1984年旧生、资深大律师石永泰主礼[75]。3月19日,天主教香港教区主教周守仁枢机主持感恩祭,旧生神父共祭。同年举行论坛、科学讲座、象棋比赛、学生艺术作品展览等。[76]

Remove ads

学校传统

校训

Labore et Virtute(拉丁文);Labour and Virtue(英文[4];勤劳与美德 (中文);勤奋向善(圣若瑟小学中文版)。

勤劳与美德总结了圣若瑟书院主保圣人圣若瑟的一生:圣若瑟是一位勤劳的木匠,其高尚的品格使他成为耶稣的“父亲”。校训也彰显圣若瑟书院的精神:本著勤劳与美德,学生应能活出成功的人生,持守书院的优良传统。[4]

校徽

圣若瑟书院校徽上的彩带写上校名 "SAINT JOSEPH'S COLLEGE",十字架代表天主教信仰。盾徽上方的五角星和光芒取自喇沙会的会徽,左方的书本和明灯象征知识,书本上的A和Ω象征知识的传授,右方的折骨取自圣若翰喇沙的家族纹章,象征勇气。盾徽下的鸢尾花法国国花,代表圣若翰喇沙的故乡,下缀书院的校训 "LABORE ET VIRTUTE"。[77]

校歌

圣若瑟书院的校歌原名为 Our Alma Mater's Call,原曲为19世纪爱尔兰传统民歌O'Donnell Abú英语O'Donnell Abú,由第17任校长马尔真修士 (Bro Marcian James CULLEN,1921至1922年在书院服务)于1903年填上歌词,1921年成为校歌。马尔真修士曾出任香港、新加坡马来亚多间喇沙会学校校长,此曲遂成为多间学校共同的校歌。除香港的圣若瑟书院、圣若瑟小学张振兴伉俪书院以外,使用此校歌的喇沙会学校包括新加坡圣若瑟书院(St. Joseph's Institution英语St. Joseph's Institution, Singapore)、马来西亚槟城圣芳济国民中学(St. Xavier's Institution)、马六甲 St. Francis' Institution 及怡保 St. Michael's Institution 。[78]

校歌
School Rally[79]

Brother Marcian James Cullen (1903)

Verse 1

All through our College a voice is resounding,
Promptly respond to your duty's clear call.
Harken you all for the trumpet is sounding,
Your Mater's proclaiming her watchword to all.

Chorus

Forward, no flinch nor fear,
Ever with heart sincere,
Render with joy to your Mater her due:
All that is vile reject: Heaven will e'er protect,
Sons of St. Joseph's valiant and true.

Verse 2

Labour and Virtue your motto still bearing,
Forward with courage in ways that are just:
True to your standard be doing and daring,
As faithful Josephians in Heaven you trust.
(Chorus)

Verse 3

Onward and upward in life's earnest battle,
Joyously bearing the brunt of the fight,
Nobly forgiving for aught that may pain you,
And bravely defending the cause of the right.
(Chorus)

Verse 4

Lift up your hearts for a Kingdom awaits you,
Honour and Virtue with courage defend:
Serve Him in life, who in death can reward you,
And vow to be faithful and true to the end.
(Chorus)

代表颜色

绿色与白色在创校初期已经是学校的代表色。 绿色代表爱尔兰的国花酢桨草,白色则代表法国百合花饰[80],原因应是因为早年获派到书院的修士多来自爱尔兰及法国[17],历任修士校长更全为爱尔兰人、法国人及爱尔兰裔或法裔加拿大人。[44]

称谓

书院官方名称为“圣若瑟书院 St. Joseph's College”,但校徽及部分场合使用英文全写“Saint Joseph's College”。书院的中文官方名称一度被登记为“圣若瑟英文书院”,直至2018年获教育局批准于9月1日正名[81]。1962年前,书院坚尼地道正门刻有“院书大 St. JOSEPH'S COLLEGE 瑟若圣”字样[16]:133。香港法例第53B章《古物及古迹(古迹及历史建筑物的宣布)(综合)公告》第3(aq)条及第1048章《圣约瑟书院法团条例》则译为“圣约瑟书院”[7],坊间亦常采用。

圣若瑟书院的学生称为若瑟夫 (Josephian)[4],俗称圣Jo仔。

圣若瑟书院常以“绿与白” (Green and White,简称G&W) 作为前缀。以绿与白为名的包括书院的传统精神 (G&W Spirit)、开放日 (G&W Day)、步行筹款 (G&W Walkathon)、舞会 (G&W Ball)、音乐会 (G&W Concert)、校刊 (G&W Magazine)、校网 (G&W Online、G&W Heritage)和筹款感谢墙 (G&W Wall)。

若瑟夫精神

“若瑟夫精神”为书院对学生人格特质的理想。书院并无将之具体量化,但期望学生能活出自己所定义的“若瑟夫精神”,忠于上主、勇于承担职务、关爱他人,并将之传承予低年级学生。[6]

口号

每逢学界体育比赛,学生会成员与高年级学生均会组织打气队到比赛现场为校队打气。在迎新日、学生会活动、开放日及中六最后上课日,学生会主席亦会带领学生叫喊口号。

打气口号
  • L:打气领袖
  • J:若瑟夫

课时

创校初期,书院跟随意大利习惯,将每星期三列为学校假期[82]。现时,冬令时间的每星期三及夏令时间(九月及五月)为半日制,仍与意大利多数中学的课时相若。

此外,书院早于1883年便应教育司邀请提供簿记课[17]:31,现时仍于初中开设会计导论科目。

与其他学校渊源

喇沙书院:1917年,圣若瑟书院第14、18任校长艾玛修士于漆咸道南创办圣若瑟书院分校(St. Joseph's College Branch School),1932年圣若瑟书院分校改称喇沙书院。两校与其他喇沙会学校每年举办交换生计划、联校运动会等交流活动。[34]

香港华仁书院九龙华仁书院:圣若瑟书院旧生、前教师徐仁寿于1919年创办香港华仁书院、1924年创办九龙华仁书院,并邀请圣若瑟教师林海澜(林后担任两所华仁书院的校长)及刘保[83]徐仁寿的老师,亦为圣若瑟旧生)加入。1921年,圣若瑟书院在坚尼地道校园旧大楼落成后迁离罗便臣道校园南座(后称罗便臣道8号),改予香港华仁书院办学[84]:4。日占期间,已由耶稣会营办的香港华仁书院曾于同一校舍收留书院三位修士。[85]

新加坡圣若瑟书院:二战前,五位修士曾先后担任香港与新加坡两所圣若瑟书院校长:麦格夫(Bro. Osmind Gregory McGRATH)、洛他(Bro. Michael NOCTOR)、马尔真(Bro. Marcian James CULLEN)、艾玛(Bro. Aimar SAURON)、毕奇(Bro. Stephen BUCKLEY),新加坡圣若瑟书院四个社当中分别以主持1900年代扩建和谱写校歌的洛他及马尔真修士命名。两校均以绿色与白色为代表色,并以 "Our Alma Mater's Call" 作为校歌。[86]

英华书院:1914年,英华书院复办,短暂租用圣若瑟书院于1876至1881年间使用的坚道9号 Buxley Lodge 作为校舍。[87]

香港日本人学校:书院现时使用的坚尼地道26号校舍由该校的前身于1930年代筹建并于1935至1945年间使用。日占期间,由于书院第20任校长庄拉霖修士与该校校长相熟,三位留港的喇沙会修士得以幸免于难,且获准于书院继续居住。[44]:28

皇仁书院:1947至1950年间使用坚尼地道26号校舍。1950年,借用圣若瑟书院7号校舍礼堂举行周年颁奖礼[88]。两校共同举办香港首场学界田径(1899年)、足球(1904年)[17]:38、越野(1953年2月11日[89])赛事。

圣若瑟英文中学:该校于1958年由耶稣圣心门徒会修士孙保禄创办。孙保禄曾于东北办学,来港后获喇沙会修士收留,1952年起于喇沙书院任教,并在喇沙书院校长菲力士修士(Bro. Felix SHEEHAN)和安东尼修士(Bro. Anthony KNOLL)大力协助下终觅得校舍,完成自行办学的心愿。为感念喇沙会修士的恩情,孙保禄将其学校以喇沙会主保圣人圣若瑟为名[90]。然而,两校并无联系。

张振兴伉俪书院:建校规划初期曾使用圣若瑟书院柴湾校舍作为项目名称,1968年得旅美开平华侨张振兴捐助50万元建校,因而改为现称。两校校歌旋律相同,同以 "Laboure et Virtute" 为拉丁文校训,校徽元素亦相近,不同之处在于该校为校歌填上中文歌词,并以“行健自强”为中文校训(圣若瑟书院译为“勤劳与美德”,圣若瑟小学则译为“勤奋向善”)。[91]

圣保罗男女中学:该校于2016年将坚尼地道26号校舍交回教育局,书院其后透过校舍分配取得该校舍作扩展之用,2018年9月启用。

校园

圣若瑟书院坐落于中半山坚尼地道7号及26号,由金钟太古广场步行前往需约12到18分钟,由中环港铁站步行前往则约需8到12分钟,亦可乘搭路线12A2340103巴士和路线 1A28小巴[92]。校舍邻近圣若瑟堂 (由天主教香港教区而非喇沙会营办,巧合地与书院均为高主教的构思)、花园道缆车总站香港公园前任行政长官办公室圣保罗男女中学。午饭时间,不少圣若瑟书院和圣保罗男女中学的学生也会到附近坚丽阁旁的景成、文利和煊记三间士多购买饭盒。[93]

校舍东面连接花园道坚尼地道的小径名为圣若瑟径(St. Joseph's Path)。该路前称包打梨路(Boundary Path),市政局于1975年7月28日通过更名,以纪念书院百年校庆。[69]

圣若瑟书院校园由坚尼地道7号旧大楼 (Old Building,又称高锟楼 Charles Kao Block或北座 North Block)、教堂座(Chapel Block,又称西座 West Block)、新大楼 (New Building,又称南座 South Block)、Agabeg 新翼 (Agabeg Annex) 和坚尼地道26号校舍组成。具欧陆风格的北座和西座在2000年8月18日被列为法定古迹[94]

旧大楼、教堂座、新大楼之间的中庭为人造草地足球场,两侧新、旧礼堂下方的空间为篮球场。该空地原为德国会所的后院[95],书院于1918年9月3日迁入后即作为操场之用。英格兰名宿积查尔顿曾于1988及1995年两次莅临球场与学生交流[96]。2024年,足球场以前校监、第26任校长汤玛士修士命名,纪念其在校长任上亲自带领足球队15度赢得学界总冠军。

旧大楼/高锟楼/北座(1920─)

旧大楼于1920年落成,1921年9月5日由港督司徒拔揭幕[33]:5天主教香港代牧区宗座代牧师多敏主教祝圣[16]:45,楼高四层,左右两端各有一座塔楼,每层以游廊连接五个标准课室和两端的小房间。楼顶面向足球场一面建有蓝白色舍利安拿式山墙,山墙内放有圣若翰喇沙和孩童石像,其上为十字架,其下写上书院创校年份 1875。面向红棉路的外墙以两层高的巨型爱奥尼亚柱式承托,面向足球场一面则可见顶层游廊的九个柱拱[94]、中间两层的爱奥尼亚柱式托斯卡尼柱式、底层的大柱拱。旧大楼现时主要由中一、中二、中三和中五年级使用作课室,并设社工室、乒乓球桌、英语阁、数学阁和训导老师室,底层连接圣若瑟径侧门和供中一学生专用的三角形硬地球场。[97]

教堂座/西座(1925─)

教堂座于1925年10月24日由港督司徒拔于卸任前揭幕[33]:6,同样楼高四层,由实心墙筑成,墙上开设窗洞和教堂层的小阳台,顶部建有小塔和十字架[97],底层以托斯卡尼柱式承托。现设有教堂、音乐室、科学实验室、初级化学实验室、高锟教室以及旧礼堂(又称李石朋纪念堂),旧礼堂下方的空间为篮球场和港岛第一旅童军室。[97]

新大楼/南座(1963─)

为扩展空间及适应战后教育需要,书院拆除原建于1902年、楼高五层的欧式建筑德国会所(Club Germania),并改建成楼高八层的现代化大楼[48]。新大楼于1962年6月14日由喇沙会全球会长 Nicet Joseph 修士奠基、天主教香港教区主教白英奇祝圣,1963年10月25日由港督柏立基揭幕[48],该奠基石现置于足球场旁,牌匾则悬于正门后方。2020年,书院公布名为 Vision 22 的重建计划并开始筹款,首两阶段将翻新新大楼和 Agabeg 新翼的部分设施[62]。第一期于2022年8月7日由旧生、时任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卢煜明教授揭幕[67]。第二期于2024年1月28日由发起计划的旧生、替代校监、第29任校长程景坡揭幕。

新座现有物理、生物、化学实验室、新礼堂(又称李石朋礼堂)、校务处、会议室、饭堂、学生会室、扶轮少年服务团室、修士宿舍,以及 Vision 22 计划下重建的的第一期项目:亚尔丰索修士教员室、李家诚创新中心(谢家宝太平绅士视觉艺术室、STEM工作间、电脑室、校园电视室);第二期项目:张冠城纪念学习中心(张冠城纪念图书馆、演讲室)、自修室[97]。张氏1928年参与圣约翰救伤队的团体照[98]现于演讲室展示。

Agabeg 新翼(2007─)

2005年,校舍于新礼堂下方进行扩展工程,增建空间命名为 Agabeg Annex 以纪念2005年将三百万元遗产赠予书院的1927年毕业生 Godfrey Avryl Agabeg[99]。新翼于2007年11月6日由旧生、东亚银行主席李国宝揭幕[100]。新翼原为利国伟爵士科技学习中心、旧生教员室 E、同仁会教员室 F、李仲贤医生及李国贤博士视觉艺术室。在 Vision 22 重建计划第二期完成后,现为学生活动中心(课外活动室、会议室、制服团体室、领袖生室、VEAPT室、辅导室)及康宝驹健身室,及翻新后的杜惠恺阅读室。[97]

坚尼地道26号校舍(2018─)

受空间和法定古迹地位影响,坚尼地道7号校舍的扩建潜力有限。书院因而于2014年向教育局申请使用位于坚尼地道26号、被列作一级历史建筑的空置校舍,2016年获局方批准[60]。 重修后的26号校舍于2018年9月新学年启用,设有中四和中六课室、教员室、音乐礼堂、文渊阁(中文阁)、篮球场和会议室[97]。26号校舍于2018年11月21日由天主教香港教区主教杨鸣章祝圣(牌匾现存于正门旁),2019年1月26日由旧生、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卢煜明教授揭幕。[101]

26号校舍于1935年落成,由香港日本人学校所建,建筑物呈L形,外观为新古典主义建筑,多处可见圆拱柱式,面向坚尼地道一面三楼设有阳台。建筑物多处包括屋檐、屋顶、阳台、女儿墙、操场栅栏具日本特色,走廊、烟囱体、和礼堂内两边的壁柱则受装饰艺术风格影响。古物古迹办事处形容该建筑风格为香港少见,原有建筑特色保存良好[102]。1940年9月8日,日人于校内设置香港首座“神社”[103](供奉天照大神)并举行镇座祭[104],1943年1月7日重置“香港神社”石碑[105],为日占时期香港三座“神社”之一。石碑的基座现放置一尊圣若翰喇沙像,两座狛犬1989年由英基坚尼地小学迁至沙湾径新校园[106],1997年送还香港日本人学校,现存于小学部校长室门外。[107]

香港日本人学校于1941年4月改称香港日本国民学校,1942年8日改称香港国民学校,日本战败后于1945年9月废校[108]。校舍战后曾为警察训练学校(1945-1946)、官立汉文高级中学(1946-1961,1951年改称金文泰中学)、皇仁书院(1947-1950,共用)、坚尼地道小学(1961-1989[106],现称坚尼地小学)、己连拿小学(1989-1991[109])、香港国际学校幼年教育中心(1991-1994[110])、香港加拿大国际学校小学部(1995-1998[111])、圣保罗男女中学附属小学(1999-2008)、圣保罗男女中学(2008-2016,附翼)。[102]

德国会所(1918─1962)

德国会所(Club Germania)建于1902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德国宣战后,立法局于1914年10月6日通过《与敌贸易条例》[112],德国会所被港英政府列为敌产没收。书院第14、18任校长艾玛修士(Bro. Aimar SAURON)其后以十万港元从政府敌产保管人购入德国会所,1918年9月3日起为书院所用,以取代在南澳大地震中损毁的罗便臣道校舍[33]:5,后因空间不敷应用于1962年拆卸,改建为新大楼[48]。 德国会所设有上礼堂(Upper Hall)、学生寝区(并无独立睡房)、接待大堂、联谊厅、桌球室、图书馆、地理室、化学、生物、物理实验室、冲印房、校务处等[113]。战后,书院不再招收寄宿生(boarder)。

罗便臣道校园(1881─1921)

高主教得悉书院位于坚道9号的校舍不敷应用,遂于1881年3月于己连拿利罗便臣道交界购置物业[16]:23。书院自1881年6月6日起于罗便臣道办学[16]:23,北座及南座分别于1882年及1917年落成。1918年2月13日南澳大地震后书院分阶段迁至德国会所,两座校舍最终于1921年交还天主教香港代牧区[84]:5

初时,罗便臣道校园只有一间小屋,师生须于草棚内上课。北座(即圣若瑟楼,St. Joseph's Building)于1881年11月3日由港督轩尼诗奠基,1882年9月15日由署理总督马师及督学官欧德理宣布启用,学生人数共190人[16]:23,1883年1月6日由署理总督马师揭幕、宗座代牧高主教祝圣[114]。圣若瑟楼原有两层,后于1898年和1903年分别加建第三层及附翼供寄宿生住宿[22]。南澳大地震后,政府认为圣若瑟楼不再适合作为校舍之用,圣若瑟楼自1920年起遂改作住宅,直至1988年拆卸并由长江实业重建为住宅乐信台[114]。坊间常将圣若瑟楼与邻近的圣若瑟台(St. Joseph's Terrace,住宅)、圣若瑟屋(St. Joseph's House,八十年代拆卸),圣若瑟别墅(St. Joseph's Villa,重建为高主教书院 C座)、圣若瑟大厦(St. Joseph's Mansion,后改名明爱恩理觉楼,重建为宏基国际宾馆)混淆,但后四者均未曾为书院所用。[115]:52

近罗便臣道的南座于1917年落成[116]:6。书院迁离后,该三层大楼自1921年起成为香港华仁书院校舍(1927年起加入罗便臣道2-6号圣若瑟大厦,南座地址则重编为罗便臣道8号),1955年成为圣贞德学校校舍,直至1960年由该校拆卸重建[114]。1986年,圣贞德学校迁出,原址成为乐信台一部分。

时至今日,书院仍保存轩尼诗1881年11月3日于圣若瑟楼奠基仪式中使用的奠基石和银铲。[12]

坚道校舍(1876─1881)

高主教得悉书院因空间所限无法取录华籍学生后,于1876年以一万四千港元购入位于坚道9号的平房 Buxley Lodge,设有四间课室。书院于1878年1月安排部分学生迁入[19]。该址现为坚道21号雅苑,而非坚道99号丰乐阁的前身大宅百事楼(Buxey Lodge)。[117]

砵典乍街校舍(1875─1881)

前身为圣救世主书院校舍,设有四间课室[118],校舍位于砵典乍街威灵顿街交界的第二代圣母无原罪堂,现为乐庆里休憩处。1878年1月,坚道校舍启用后腾出的空间让书院得以取录中国籍学生[23]:7

第二代圣母无原罪堂的圣洗池及三个祭台后迁至位于坚道的第三代圣母无原罪主教座堂继续使用至今[119],高主教后来迁葬于座堂内,亦放有圣若翰·喇沙的雕像。

课外活动

圣若瑟书院以由学生主导各类型课外活动闻名。校方认为,相比考试,课外活动对个人成长更为重要[120];对校内职务的承担亦包含于书院所定义的若瑟夫精神[6]

书院的主要学生团体包括学生会(Students' Union, SU)、扶轮少年服务团(Interact Club,俗称In记)、品德教育及学业推广委员会(Value Education and Academic Promotion Team, VEAPT)、领袖生组(Prefects' Board)、音乐学会。

学生会

成立于1981年9月[121],负责课外活动颁奖典礼(1981年起)、设计学生证、学生节(1982年起[122])、开放日(1985年起[123])、中一迎新、才艺表演(Internal Talent Quest, ITQ)(1986年起[124])、学生论坛(2016年起)、学生会选举(2018年起[125])。早年曾举办圣诞派对、生涯规划活动、公民教育活动、“绿与白普查”、售卖文具等,1992年与嘉诺撒圣心书院合办联校才艺表演[126],2024年与玛利诺修院学校合办交换生计划。[127]

1992年起,学生会每年举办周年开放日(当年称为同乐日)[128]。2005年起,首次为开放日推出由学生主唱、填词和编曲的主题曲及音乐影片[129]。2021年起,推行信任票制度,首次由学生投票选出学生会。[130]

才艺表演于1976年首次举办,共28组学生表演唱歌、弹奏结他、话剧,并邀请三间女校学生表演[131]。1985年由音乐学会复办,中六学生赵增熹为负责学生之一。历年曾参与的学生包括邓兆尊王友良许廷铿林家谦等。此后每年的才艺表演决赛均会邀请歌星到校演出,当中包括太极乐队(1986)、王菲(1991)、杨千嬅(1997)、小学旧生陈奕迅(1999、2000)、容祖儿(2000)、Twins(2002)、张敬轩(2007、2022)、邓紫棋(2007、2009、2011)、洪卓立(2008、2019)、旧生许廷铿(2010、2014、2021、2023、2025 准决赛)、C AllStar(2011、2015)、Supper Moment(2014、2018)、周柏豪(2015)、周殷廷(2015)、江海迦(2017)、ToNick(2017)、旧生梁钊峰(2017、2019、2025)、RubberBand(2021)、旧生林家谦(2021)、吴林峰(2021)、Lolly Talk(2022)、梁嘉茵(2023)、张天赋(2024)、李幸倪(2024)、谢晓盈(2024)、旧生徐浩生(2025 准决赛)、Avantgardey十位成员(2025)。

1971至1976年,社会服务学会曾举办慈善演唱会 Sound Collection,嘉宾包括旧生 Joe Junior黎爱莲陈美龄、新特乐乐队、菲裔乐队 Danny Diaz等 [132][133][134],为该年课外活动筹款。

扶轮少年服务团

成立于1966年3月21日,早年由扶轮社社员督导[135],负责举办“绿与白步行筹款”、“绿与白舞会”及社会服务活动。绿与白舞会于1970年2月21日首次举办,早年用于为该年校刊筹款,并于现场举行“绿与白小姐”选美比赛(Miss Green and White)[136],千禧年后曾改为选出“绿与白情侣”(Green and White Couple),2012年起每年推出由学生包办制作和演出的舞会宣传短片。绿与白步行筹款于1972年首次举办,亦用于为校刊筹款。[137]

品德教育及学业推广委员会

成立于1997年,负责举办年度学术颁奖典礼、毕业典礼、健康校园活动及价值观推广等。[138]

领袖生组

前身为成立于1982年9月的学生会领袖生组[122],2010年起分开运作,领袖生于校内执行校规,并参与联校领袖生活动。

音乐学会

成立于1984年9月[139],负责举办才艺表演(1985年起)及周年“绿与白音乐会”(2002年起),并组成室内男声合唱团(Chamber Boys' Choir,2017年起)、管弦乐团等参赛及表演队伍。

1972年,朱兆平加入书院成为首位专任音乐教师,初级合唱团首年即夺得香港学校音乐节第一名[140]。1974年,首次夺得混声合唱团(与嘉诺撒圣方济各书院联队)挑战组第一名暨音乐学会盾[141]。2024年,室内男声合唱团夺得第二组别最佳中学男声合唱团(外文歌曲、中文歌曲)及最佳中学混声合唱团(与嘉诺撒圣心书院联队)。[142]

制服团体

书院的制服团体为香港童军总会港岛第一旅(童军团、空童军团、深资童军团、供圣若瑟小学学生参与的小童军团及幼童军团、供旧生参与的乐行童军团)、香港圣约翰救伤队少青团圣若瑟救护见习支队、香港红十字会红十字青年团第17团。

港岛第一旅(First Hong Kong Group)成立于1913年9月20日[16]:133,前称香港第一团(First Hong Kong Troop),为香港首支童军旅团,成立时共有60名团员[143]。由于香港童军总会其时尚未成立,旅团1914年4月于英国童军总会注册,团长为宝云( F J Bowen) 少校,当时已有120名团员[144]。11月设高级童军团(St. Joseph's Body Guards)供18至25岁旧生参与,为香港乐行童军活动的起源[29]。12月设海童军队,由英国皇家海军胜利舰舰长史捷菲(Philip Streatfeild)上校主持,为香港海童军活动的起源,约于一战前解散[30]。1914年,第一旅于美利兵房操场举行香港首次童军露营[28],翌年于书院罗便臣道校园前地举行香港首次童军大会操[144]第一次世界大战开战后,全港童军运动因欧籍领袖离港而中断[145],直至1920年由宝云中校回港重组第一旅并接任香港童军总会香港总监[16]:134。1934至1939年,香港第一旅破纪录五度赢得童军最高技能比赛威尔斯太子锦标[35],当时负责老师为柯昭璋英语Quah Chow Cheung[16]:134,他战时在昂船洲作战遭遇空袭重伤,后因军旅服务获颁效率奖章(ED)英语Efficiency Decoration,1950-53年间成为香港童军总会首位华人香港总监。

1968年,港岛第一旅成为至今唯一同年赢得深资童军支部最高技能比赛(威尔斯太子锦标赛)及童军支部最高技能比赛(嘉尔顿锦标赛)的童军旅。此后,港岛第一旅连续六届(至1978年)及于1984年夺得威尔斯太子锦标,并于2008、2014、2024年夺得改名后的全港深资童军锦标,为历届夺冠最多(15次)的深资童军团[35]。童军团则八次夺得嘉尔顿锦标,仅次于夺得十次的香港华仁书院港岛第十五旅[146]。2024年,港岛第一旅成为首支同年赢得三项支部最高技能比赛的旅团:乐行童军锦标赛[147]、深资童军锦标赛、幼童军香港总监挑战盾。[148]

上世纪初期,第一旅童军经常参与社会服务协助正规部队,当中包括一战初期接受传讯及救护训练[149]、1925年普庆坊山泥倾泻[150]及1926年香港酒店大火。团长Hugh Braga(立法局议员布力架之子)在普庆坊从瓦砾中救出一人,获贝登堡授予童军英勇银十字章[151]。1953年圣诞节,石硖尾木屋区大火,第一旅童军为首支到场支援的青少年制服团体。[152]

香港圣约翰救伤队少青团圣若瑟救护见习支队成立于1967年11月1日。战后,救伤队重整原有的见习队架构,全港首支见习支队于圣若瑟书院成立[49]:155。早于1913年,圣约翰救伤会便曾于书院教授急救课程,为该会青少年急救教育的起源[153]。1927年,圣约翰救伤队圣若瑟书院支队成立[16]:61,当时团员包括张冠城(张氏为地产商、大埔华尔登酒店东主,得其捐款并以其命名的张冠城纪念学习空间2024年于书院开幕),其参与救伤队的团体照现于演讲室展示。[98]

香港红十字会红十字青年团第17团成立于1963年12月3日,为现存第13支青年团队伍。

学界体育比赛

多年来,圣若瑟书院于各项学界运动比赛中屡次夺冠,并出产唐福祥、张荣汉、郭宝根、彭甲友、陈振兴、沙利士九龙分校)、龚华杰、冯纪魂、黄兴桂李炳德康宝驹、关祺、郭迪明、邓浩光、邓国光、山度士李伟文蔡芳裕司徒文俊陈志康李伟伦宗铭达李思明梁智驹司徒瑞祈朱兆基潘志豪、张锦州、翁万特、符泳方力申、辛法义、锺国梁、赵蕸雄、王祐天、吴镇男、颜卓彬、郑清然、麦世霆、袁振谦等本地知名运动员及体育界人士。书院会取录甚或主动邀请具潜质的学生运动员,并提供弹性的学习安排迁就日程,惟运动员亦须与其他学生一起上课和考试,以维持一定的成绩供日后升学之用[154]中国香港学界体育联会网站备存1991-92学年起的学界比赛冠军名单[155],其馀资料来自书院纪录[156],可能并不完整。

足球

圣若瑟书院足球队约于1880年成立,为中国最早成立的足球队之一,早于1899年已有与皇仁书院对赛纪录[27],1903-04学年参与首届与拔萃男书院皇仁书院正式举办的校际足球比赛,1908-09学年赢得首次有记录的大满贯(高级组及初级组冠军)[16]:38,至今共赢得117项冠军,夺冠数总计和夺得总冠军数目(学体会1991-92学年有纪录以来14次)均为全港最多[156]。2022-23学年,足球队分别睽违17、9、13、24年再次夺得甲组冠军、乙组冠军、总冠军[65]及精英赛冠军。[63]

中学校际足球比赛

D1(港九区)甲组冠军(27次)1906-07, 1907-08, 1908-09, 1911-12, 1916-17, 1926-27, 1932-33, 1935-36, 1951-52, 1953-54, 1954-55, 1967-68, 1976-77, 1984-85, 1985-86, 1986-87, 1987-88, 1990-91, 1991-92, 1992-93, 1995-96, 1996-97, 1998-99, 1999-00, 2000-01, 2005-06, 2022-23

D1(港九区)乙组冠军(30次)1908-09, 1916-17, 1918-19, 1919-20, 1920-21, 1935-36, 1939-40, 1949-50, 1951-52, 1952-53, 1974-75, 1979-80, 1980-81, 1983-84, 1990-91, 1991-92, 1992-93, 1993-94, 1994-95, 1995-96, 1996-97, 1997-98, 1998-99, 1999-00, 2001-02, 2006-07, 2007-08, 2009-10, 2013-14, 2022-23

D1(港九区)丙组冠军(15次)1982-83, 1984-85, 1986-87, 1987-88, 1988-89, 1989-90, 1990-91, 1991-92, 1992-93, 1994-95, 1995-96, 2001-02, 2006-07, 2007-08, 2013-14

D1(港九区)总冠军(22次)1955-56, 1982-83, 1983-84, 1984-85, 1985-86, 1986-87, 1987-88, 1990-91, 1991-92, 1992-93, 1994-95, 1995-96, 1996-97, 1997-98, 1998-99, 1999-00, 2000-01, 2001-02, 2006-07, 2007-08, 2009-10, 2022-23

D1(港九区)大满贯(8次)1908-09, 1916-17, 1935-36, 1951-52, 1990-91, 1991-92, 1992-93, 1995-96

全港学界精英赛冠军(5次)1990-91, 1991-92, 1992-93, 1998-99, 2022-23

埠际赛冠军(3次)1990-91,1991-92,1992-93

淘汰赛冠军(7次)1948-49(甲组)、1951-52(甲、乙组)、1954-55(丙组)、1955-56(丙组)、1967-68(甲组)、1977-78(丙组)

超级大满贯(甲、乙、丙组及精英赛冠军)(3次) 1990-91, 1991-92, 1992-93

游泳

圣若瑟书院游泳队于1918年首次夺得学界游泳盾[16]:42。1990至93学年,游泳队连续三年赢得第一组别总冠军,此后总排名长居第二,但亦有多次赢得各组别冠军。

中学校际游泳比赛

D1(港九区)甲组冠军(12次)1991-92, 1995-96, 1997-98, 1998-99, 1999-2000, 2000-01, 2003-04, 2004-05, 2006-07, 2011-12, 2017-18

D1(港九区)乙组冠军(7次)1951-52[来源请求], 1988-89, 1990-91, 1991-92, 1992-93, 2008-09, 2015-16

D1(港九区)丙组冠军(7次)1990-91, 1991-92, 1992-93, 2013-14, 2017-18, 2021-22, 2022-23

D1(港九区)总冠军(3次)1990-91, 1991-92, 1992-93

D1(港九区)大满贯(1次)1991-92

篮球

圣若瑟书院篮球队于1925年夺得初级组香港篮球总会盾[16]:47,1935年夺得高级组及初级组冠军并成为总冠军[16]:147。篮球队于2017年降至第二组别,翌年重回第一组别,后于2022-23学年再次夺得精英赛冠军和港岛区第一组别总冠军。

中学校际篮球比赛

D1(港岛区)甲组冠军(12次)1993-94, 1994-95, 1995-96, 1996-97, 1997-98, 1998-99, 1999-2000, 2001-02, 2005-06, 2006-07, 2022-23, 2023-24

D1(港岛区)乙组冠军(6次)1992-93, 1997-98, 2003-04, 2005-06, 2007-08, 2022-23

D1(港岛区)丙组冠军(7次)1997-98, 1998-99, 2007-08, 2010-11, 2011-12, 2022-23, 2023-24

D1(港岛区)总冠军(8次)1997-98, 1999-2000, 2001-02, 2005-06, 2006-07, 2007-08, 2022-23, 2023-24

D1(港岛区)大满贯(2次)1997-98, 2022-23

全港学界精英赛冠军(3次)1997-98, 1999-2000, 2022-23

超级大满贯(甲、乙、丙组及精英赛冠军)(2次)1997-98, 2022-23

拯溺

全港中学校际拯溺比赛

甲组冠军(9次)1976-77, 1978-79, 2015-16, 2016-17, 2017-18, 2018-19, 2019-20, 2021-22, 2022-23, 2023-24

乙组冠军(6次)2016-17, 2017-18, 2018-19, 2019-20, 2022-23, 2023-24

总冠军(6次)2016-17, 2017-18, 2018-19, 2019-20, 2022-23, 2023-24

大满贯(6次)2016-17, 2017-18, 2018-19, 2019-20, 2022-23, 2023-24

水球

泳总学界水球邀请赛

冠军(14次)2000-01, 2001-02, 2002-03, 2003-04, 2004-05, 2005-06, 2006-07, 2007-08, 2008-09, 2009-10, 2010-11, 2011-12, 2018-19, 2022-23

其他项目

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排球校队现于第一组别作赛。2024-25学年,网球及排球校队于前一学年夺得第二组别冠军后重返第一组别,田径校队重上第二组别,越野校队获得资格于下一学年重上第一组别。

杰出学生活动

自青苗基金于1985年举办首届香港杰出学生选举起,截至2024年(第39届)圣若瑟书院共有14名学生当选香港杰出学生[157],在全港中学中排名第9。[158]

书院学生亦多次当选由南华早报举办的年度杰出学生选举[159][160][161][162][163]和香港岛校长联会主办的香港岛杰出学生选举[164][165]

4位学生曾获政府颁发尤德爵士纪念基金奖。该奖项表扬于公开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并通过面试遴选的考生,自2001年起每年设6个名额[166]。 另外,多年来均有学生获教育局颁发香港卓越奖学金到海外知名大学升学。[167]

圣若瑟书院是香港青年领袖同盟(Hong Kong Union of Young Leaders, HKUYL)的会员学校[168],1995年起每年均派出2名中四学生参与,以发展领导才能。

公开考试成绩

圣若瑟书院每年均有学生于香港中学文凭考试获得4科或以上5**的成绩,2015年和2019年分别有7位[169]。 按照校方的数据,该校学生获得5*或以上和4级或以上成绩的各科平均比率约为一成五及七成[169],考获33222成绩者介乎七至八成[5]。 以2022年及2023年考试而言,近八成毕业生能升读本地大学学位课程。[5]

2024年,廖俊翔以7科5**(包括数学科延伸部分单元二)、公民及社会发展科达标成绩成为该届香港中学文凭考试“超级状元”。[170]

2016年,林浩以6科共7个5** (包括数学核心部分及数学科延伸部分单元二)成绩成为该届香港中学文凭考试超级榜眼。[171]

2011年,叶琮澔以5A1D成绩成为该届香港高级程度会考状元之一。[172]

香港考试局于1978年接手举办香港中学会考至2011年会考停办,圣若瑟书院共产生16位“10A状元”,位列全港第6。[173]

  • 4位状元:2002,2010
  • 2位状元:2006
  • 1位状元:1998,2000,2004,2007,2008,2009

1959年,何庭森以9科优异、2科良好成绩成为该年英文中学会考状元,工商日报更指该成绩为本港会考有史以来最佳[174]。当时,书院每年均有学生因公开考试成绩获颁政府大学奖学金及中五奖学金。

1931至1937年,共110位学生于香港大学入学试取得合格或取录证书,仅次于英皇书院(187)及皇仁书院(130)[175]。单计1933年,共16名学生考入香港大学[176]

1914至1921年,书院的香港大学入学试合格率为全港最高,教育司于1921年年报中点名嘉许。[177]

1879至1903年,为釐定书院在《补助则例》下可获的政府补助金金额,上课率达标的学生均需参与由教育司安排的考试[178],书院多年来表现均令教育司满意。1890年起一段时期,庇理罗士捐款设立奖学金,圣若瑟书院及维多利亚书院(1894年改名为皇仁书院)各有两个价值60港元的名额。[179]

  • 1959年:何庭森 (9优状元)[174]
  • 1989年:罗子敬 (9A状元;当届并无10A状元) [180]
  • 1989年:庄锦辉 (9A状元;当届并无10A状元)[180]
  • 1998年:谭国豪,于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修读理学士 [181]
  • 2000年:莫如康,于香港大学获内外全科医学士 [182][183]
  • 2002年:郑皓文 [55]
  • 2002年:李日端,于香港大学获内外全科医学士 [55][182]
  • 2002年:凌霄志,于香港大学获内外全科医学士 [55][182]
  • 2002年:梁泓镐,于香港大学获内外全科医学士 [55][182]
  • 2004年:周灵杰,于香港大学获内外全科医学士 [182][184]
  • 2006年:白玮璘,于香港大学获内外全科医学士 [182][185]
  • 2006年:刘智豪,于香港大学获内外全科医学士 [182][185]
  • 2007年:苏逸轩,入读香港大学 [186][187]
  • 2008年:孔祥发,于香港大学获内外全科医学士 [182][186]
  • 2009年:谭品尧,于香港大学获内外全科医学士 [182][188]
  • 2010年:柯嘉俊,于香港科技大学修读环球商业管理 [56][189]
  • 2010年:柯柏菱,于香港大学获内外全科医学士 [56][182][189]
  • 2010年:戴乐天,于香港大学修读香港大学工商管理学学士(法学)及法学士(双学位课程) [56][189]
  • 2010年:陈晋登,会考后直接入读香港科技大学新开办的四年制环境管理及科技课程 [56][189][190]

历任校长及校监

自首批六位喇沙会修士:来自马赛的校长艾道菲修士(Bro. Hidulphe-Marie NICOLAS)、其侄子[118]历度那修士(Bro. Hidulphe-de-Jesus NICOLAS)及 Herbetus Joseph NICOLAS 修士、于伦敦见习的爱尔兰人简尼修士(Bro. Adrian Edmund CANNY)及Aldolphus DOYLE 修士、与来自巴黎的艾仕菲修士(Bro. ISFRID)于1875年11月7日抵港以来[20],共有184位修士曾于书院服务。部分在港亡故的修士葬于跑马地天主教圣弥额尔坟场喇沙会墓地。

校长

历任修士校长(Director;1959年起改称 Principal)名单以喇沙会纪录为准[44],中文译名采用天主教香港教区版本。[191]

  • 1. 艾道菲修士 Bro. Hidulphe-Marie NICOLAS(1875-1879)
  • 2. 白立德修士 Bro. Bernard DUNNE(1879-1880,暂任)
  • 3. 薛彼恩修士 Bro. Cyprian GENDREAU (1880-1884)
  • 4. 歌拔修士 Bro. Ivarch Louis GAUBERT(1884-1889)
  • 5. 艾宾修士 Bro. Abban GENDREAU(1889-1894)
  • 6. 麦格夫修士 Bro. Osmind Gregory McGRATH(1894-1895)
  • 7. 奥基夫修士 Bro. James O'KEEFE(1895-1899)
  • 8. 拿法西修士 Bro. Julian Francis LAFRASSE(1899-1903)
  • 9. 巴尼修士 Bro. Joshua BARRE(1903-1904,暂任)
  • 10. 邵维德修士 Bro. Sylvester McGRATH(1904-1908)
  • 11. 连侬修士 Bro. Christian LENNON(1908-1913)
  • 12. 麦当路修士 Bro. Adrian McDONALD(1913-1914)
  • 13. 告斯修士 Bro. Peter CLOSE / CHRYSOLOGUS(1914)
  • 14. 艾玛修士 Bro. Aimar SAURON(1914-1921)
  • 15. 马尔真修士 Bro. Marcian (James) CULLEN(1921-1922,暂任)
  • 16. 洛他修士 Bro. Michael NOCTOR(1922-1923)
  • 17. 艾玛修士 Bro. Aimar SAURON(1923-1931,再任)
  • 18. 连尔汉修士 Bro. Matthias LINEHAN(1931-1935)
  • 19. 毕奇修士 Bro. Stephen BUCKLEY(1936-1937)
  • 20. 庄拉霖修士 Bro. John LYNAM(1937-1951)
  • 21. 赖斐尔/雷斐尔修士 Bro. Raphael EGAN(1951-1958)
  • 22. 毕列登修士 Bro. Brendan DUNNE(1958-1964)
  • 23. 詹度尼/雅各伯修士 Bro. James DOOLEY(1964-1969)
  • 24. 亚尔丰索修士 Bro. Alphonsus BREEN(1969-1974)
  • 25. 百德修士 Bro. Patrick TIERNEY(1974-1986)
  • 锺思修士 Bro. Xavier JONES (1978,署理)
  • 26. 汤玛士修士 Bro. Thomas FAVIER(1986-2002)
  • 27. 梁长兴 Mr. C.H. Leung(2002-2010)
  • 28. 陈美梅 Ms. Caroline Chan(2010-2016)
  • 陈永强 Mr. Chris Chan (2015-2016,署理)
  • 29. 程景坡 Mr. Perrick Ching(2016-2020)
  • 30. 黄婉芬 Ms. Y.F. Wong(2020-2024)
  • 31. 郭迪民 Mr. T.M. Kwok(2024-)

校监

现时,圣若瑟书院管治架构之首为校监(Supervisor),并主持法团校董会。书院于1991年参与教育署学校管理新措施计划,成立学校管理委员会,2013-14学年起按照《教育条例》要求改制为法团校董会。[192]

  • 汤玛士修士 Bro. Thomas FAVIER(2002–2014)
  • 陈国强修士 Bro. CHAN Kok Keung Jeffrey(2014–)
  • 程景坡 Mr. CHING King Bor Perrick(2022–,办学团体校董、替代校监)

圣约瑟书院在香港的校监

按照《圣约瑟书院法团条例》(香港法例第1048章)第6(1)条,在香港的喇沙会需委任一位“校监”并向行政长官报告[7]。法律上该职位全称“圣约瑟书院在香港的校监”(The Director in Hong Kong of St. Joseph's College),但按照条例的详题,“圣约瑟书院”代指喇沙会而非圣若瑟书院,故该职位实为喇沙会在港的代表,而非圣若瑟书院按照《教育条例》委任的校监。该职位通常由喇沙会香港区会长(Head of Hong Kong Lasallian Family)担任,现任者为麦丹理修士(Bro. Dennis MAGBANUA)。

著名校友

外部链接

圣若瑟书院

圣若瑟小学

喇沙修士会网页

参看

注解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