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肖克利-奎伊瑟极限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肖克利-奎伊瑟极限
Remove ads

物理学中,肖克利-奎伊瑟极限(亦称细致平衡极限精细平衡转换效率极限SQ极限、辐射效率极限)是使用单PN结太阳能电池从电池中收集能量的理论最大效率,其中唯一能量损失的机制是太阳能电池中的辐射复合。它由威廉·肖克利和Hans-Joachim Queisser于1961年在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首次计算得出,其结论为材料带隙为1.1 eV时,电池达到最大效率30%[1]。此极限是生产太阳能最基本的原理之一,亦并被认为是该领域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2]

Thumb
光电转换效率的肖克利-奎伊瑟极限(不考虑太阳辐射)。曲线起波是由于大气层中的吸收带。在原始论文中[1],太阳光谱由一个平滑曲线近似(6000K黑体光谱),所以效率光谱是平滑的,其值有微小差异。

最初的计算使用6000K黑体光谱模拟太阳光谱,随后的计算使用了实际测量的全球太阳光谱AM 1.5,并包括一个背面反射镜,它将带隙为1.34 eV的单结太阳能电池的最大太阳转换效率提高到33.16%[3],也就是说,所有落在理想太阳能电池上的阳光(约1000 W/m2)的能量中,只有33.7%能够转化为电能(337 W/m2)。最流行的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带隙为1.1 eV,其理论最高效率约为32%。现代商用单晶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约为24%,这种损耗很大程度是因为电池外部的影响,比如电池正面的反射和电池表面细线的光阻塞。

肖克利-奎伊瑟极限仅适用于单PN结的传统太阳能电池,多层太阳能电池可以(而且的确)超越这一极限,太阳能热机和某些其他太阳能系统也可以。更极端地,具有无限层数的多结太阳能电池,正常日照时的极限为68.7%[4],聚光日照时的极限为86.8%[5](参见光电转换效率)。

Remove ads

背景

Thumb
肖克利-奎伊瑟极限,效率峰值附近区域的放大。

在诸如的传统固态半导体中,太阳能电池由两个掺杂晶体制成,一个是n型半导体,它有额外的自由电子,另一个是p型半导体,它没有自由电子,称为“空穴”。当它们刚开始彼此接触时,n型半导体部分中的一些电子会将流入p型半导体部分以“填补”缺失的电子,最终会有足够的电子流过边界,使两种材料的费米能级相等,形成界面上的一个区域PN结,界面两侧的载流子被耗尽。在硅中,这种电子的转移产生大约0.6 V到0.7 V的电势[6]

当材料置于太阳光下时,来自太阳光的光子可以被吸收到半导体的p型侧,使得价带中电子的能量被提升到导带,这个过程被称为光激发。顾名思义,导带中的电子可以在半导体中自由移动。当一个负载整体地加在电池上时,这些电子将从p型一侧流向n型一侧,在通过外部电路时消耗能量,然后回到p型材料,与它们留下的价带空穴重新结合。这样便可利用太阳光产生电流[6]

Remove ads

参见

  • Landsberg极限
  • 热力学效率极限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延伸阅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