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胡思舜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胡思舜(1893年—1952年),字慕羹,云南省文山县黑末村人,中华民国将领,民国军阀派系光谱中归为滇系军阀,为滇系中支持孙中山的军事实力派一员,孙中山病故后叛变,遭国民革命军击败退出军界,1952年病逝。
Remove ads
生平
- 军事生涯初期
胡思舜生于云南省文山县黑末村的胡氏家族,该家族为明末清初期间为了回避兵燮而南逃的文人,家族虽无功名,但在该村具备基础教育知识,因此得以安身立命。至胡思舜一代,其族兄开始投考新军学校,胡思舜追随其兄胡思尧与族兄胡思清,在宣统三年(1912)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为该校第四期毕业生,入学后被中国同盟会吸收,并参加了清末在云南一系列的反清革命。中华民国成立后,继续在讲武堂完成学业。在李烈钧受孙中山命令潜入云南省召集反袁派将领之际,加入李烈钧阵营;护国战争期间,胡思舜被编入李烈钧指挥的护国滇军第二军第二梯团,随该军出兵广东与支持袁世凯的龙济光部队交战,并结合广东省的反龙阵营击败龙济光。
护国战争结束后,胡思舜服役的第二梯团更名扩编为滇军第四师,师长李根源,部队滞留广东省,为驻粤滇军之一支。胡思舜因功升任该师下辖之二十一旅三十三团营长。由于北京国民政府对待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态度与孙中山出现对立,随后于民国六(1917)年护法运动爆发,孙中山在同年8月南下广东省成立护法军政府,三十三团在孙中山抵达广州之际担任孙氏护卫部队。护法军政府的立场危害到了北京国民政府,北京下令退守海南岛的龙济光发兵歼灭护法军政府,同年12月,龙济光部队北渡琼州海峡进军广东省,曾朝东推进至阳江市;驻粤滇军在讨龙军总指挥李烈钧整合下集结三个支队西进迎击龙济光,胡思舜所属的三十三团为第一支队。该支队成功击败了龙济光前锋部队,使龙济光放弃占领区,撤退至广东南边的茂名市化县,随后三十三团再度攻击,使龙济光败退南撤。因战胜龙济光部队的战功,胡思舜升任滇军第四师下辖之三十三团团长,原团长杨益谦升任滇军二十一旅旅长。
在挫败龙济光攻势后,二十一旅北上支援滇军第三师,对抗由江西省出兵的赣南镇守使兼陆军第九混成旅旅长吴鸿昌南侵广东的部队。胡思舜指挥的三十三团在广东北部始兴县与第九混成旅激战后击退其攻势,收复韶关北方的地理要隘南雄市,消除了北京政府对护法军政府的军事威胁。
- 拥孙派滇系军人
民国七年(1918),在旧桂系与滇系军政要人的运作下,孙中山自护法军政府辞职,护法军政府的拥孙团队被撤换。围绕著对孙中山效忠与否,驻粤滇军分裂。二十一旅的立场先是偏向支持孙中山的李烈钧,脱离了李根源指挥的滇军第四师体系,随著李烈钧追随孙中山离开广东转赴上海,胡思顺的二十一旅投靠同样为云南人的拥孙派将领朱培德另外自立的滇军第四师系统。民国十(1921)年唐继尧复出,并出资邀览有部队的云南籍军事指挥官为其效劳;杨益谦被唐继尧的资金所引诱,企图将部队带回云南加入唐继尧阵营,胡思舜则利用了他在部队中的威望趁机发动反抗,并获得朱培德的支持,杨益谦最后仅带走对其忠诚的一个营脱离二十一旅,胡思舜则趁势升任二十一旅旅长,仍兼三十三团团长。
作为支持孙中山的军事将领,胡思舜得到孙中山嘉奖,并在粤桂战争中作为拥荪派部队对抗旧桂系。六一六事变后,胡思舜驻留广东的云南系军事实力派与其同僚商议,推举杨希闵作为该系统的代言人与孙中山交涉,孙中山在广西白马寺与拥孙派将领商讨后续合作,并将拥孙派部队改名为讨贼军。民国十二年(1923),东、西路讨贼军南下夹击并击败陈炯明部队,陈炯明发电下野,部队东撤到东江一带。因拥孙战功,滇军改组扩军,胡思舜的二十一旅先是改名为中央直辖滇军第二混成旅。1月26日,沈鸿英在吴佩孚劝诱下发动反孙的江防事变,胡思舜指挥第二混成旅配合蒋光亮防御西江一带的沈鸿英部队。孙在广州的地位稳当后,拥孙系滇军得到扩张,第二混成旅被扩编为中央直辖滇军第三军第五师,胡思舜出任师长,驻防广三铁路沿线城市。但在扩军后,滇军第三军于同年7月发生内哄,军长蒋光亮被孙中山怀疑与广东地方商团有利益同盟关系而遭到撤职,胡思舜升任中央直辖滇军第三军军长,为其军事生涯中的顶点,胡思舜获得佛山与广三铁路一带作为势力区后,成立南海财政筹备处作为敛取当地资金的机构。中央直辖滇军后更名为中央直辖建国第一军,又称建国滇军,但下辖编制不变。
民国十三(1924)年7月,孙中山命令胡思舜之第三军派遣曾万钟师与4个独立旅攻占惠州城,[1]但因10月广州商团事变爆发,胡思舜指挥的建国滇军第三军授命镇压佛山商团的反广州政府叛乱,因此第三军部队仅一部分维持包围惠州城,未发动攻势。
- 败北
民国十四(1925)年2月,国民革命军东征发动,胡思舜指挥的建国滇军第三军在杨希闵的指示下编入中路军,驻扎博罗县,继续包围惠州城的任务,担任惠州城守军的救粤军第六军军长杨坤如向胡思舜洽商投降,东征胜利后驻扎惠州。同年3月,孙中山去世;随著东征胜利后缴获的情报以及国民革命军与地方实力派的恩怨,胡思舜所属的建国滇军在内部政治立场上与蒋中正对抗,胡本身也曾为了充实自身军力而扣押过黄埔军校招揽的士兵,[2]虽然胡思舜有企图和广东国民政府和解,但缺乏有力的政治盟友说项,难以和国民革命军系统获得谅解。同年6月4日,代行大元帅间广东省长胡汉民发电将杨希闵、刘震寰的司令职务撤职,杨希闵指示麾下建国滇军发兵攻入广州,胡思舜指挥的建国滇军第三军借故拖延,自惠州回军广州之际,6月10日在白云山与国民革命军接战,陈诚在其回忆自述指挥的国民革命军炮兵击倒其军旗后,步兵发起冲击便歼灭了胡思舜指挥的第三军。
但实际上战况并不如陈诚陈述得如此简单,该役在前线对峙的包括由黄埔军校生编成党军第三团与朱培德指挥的建国第一军,在建国第一军击退建国滇军第三军之际,朱培德招降了一部分该军部队。胡思舜败退北撤至增城县,收拢残部,仍重新集结了将近4千人,于6月15日再度发动对广州城发动进攻,占领了广州北校场外的高地,并对驻扎北校场的党军第一旅发起奇袭扫射,但是党军第一旅未被击溃,随即发动反击,并在同日下午击溃了胡思舜指挥的部队。[3]
反广东国民政府行动失败后,胡思舜遁逃香港,脱离军界。后来胡思舜在香港购置房产担任寓公,又于云南昆明兴建寓所,投资云南当地商号牟利,胡思舜以其讲武堂同期同学身分与龙云维持友好关系,龙云因此担保其安全不受南京国民政府骚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占领香港,胡思舜逃离香港,辗转返回云南昆明住居。对日战争胜利后,胡思舜担任中国民主社会党云南省党部负责人,后被推举为云南省文山县国民大会代表,国共内战中胡思舜长居云南昆明,1952年病逝。
Remove ads
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
胡思舜之子胡鼎昌(又名胡丹、胡行)在1948年于云南大学就读之际加入中国共产党于云南成立的民主青年同盟,协助中国共产党对云南的少数民族领袖进行统战任务,并获得余海清的信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胡丹在云南省担任公职。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