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胡礼
英國神職人員、教育家,香港中央書院掌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胡礼博士(英语:Dr. George Henry Bateson Wright,1853年5月6日—1935年12月29日),又译作黎璧臣,英国神职人员和教育家,曾在华威郡、布拉德福德和伯恩茅斯任助理牧师, 1881至1909年担任中央书院掌院。
早年生涯

胡礼于1853年5月6日生于伦敦萨瑟克区坎伯韦尔(Camberwell)[1],是佐治·比彻·胡礼(George Bache Wright)和玛莉·格里夫·贝雅德(Mary Griffith Baird)所生的第二个儿子[1]。胡礼早年考入牛津大学皇后学院,于1875年以神学二级荣誉毕业,并于同年取得文学士学位[2]。 1877年被任命为伍斯特执事,翌年任华威郡助理牧师[2]。之后他亦在布拉德福德基督教堂和伯恩茅斯圣彼得堂任助理牧师[2]。1881年,胡礼被已归国的理雅各博士举荐,接替史钊域博士成为中央书院第二任掌院[3]。
中央书院校长
胡礼任内,中央书院两易其名。1889年,适逢维多利亚女王登基金禧纪念,中央书院校名改为维多利亚书院(Victoria College)[4]。1894年,鉴于名为维多利亚的学校太多,故校名改为皇仁书院,并沿用至今[4]。位于中环鸭巴甸街及荷李活道交界(即现今中环元创坊)的新校舍亦于1889年启用[5]。
胡礼为书院课程带来不少改革。1888年,书院开办拉丁文课程,同时胡礼又为学生提供研读莎士比亚戏剧课程[6]。1892年,胡礼创立‘商业教育’一科,内有商业数学,会计等课程[4]。1896年,为腾出更多时间予英文课程,书院中文部被废除[7]。事实上,胡礼本人亦认为大多数学生进入皇仁书院只是想学习英文以在政府或公司谋份美差[8],将太多时间投入于中文课程实属不智[9]。1904年,基于教育委员会‘中英教育分途’原则,‘中文部’得以恢复。胡礼遂拟定中文课程计划和教材[10]。同年,胡礼规定中译英,英译中两科只有高中(第三级至第一级)学生才能修读[11]。
1887年,胡礼基于香港公立学校校长比文(Bateman)的意见,引入剑桥本地考试[12]。剑桥本地考试为皇仁书院的学生提供一个进入英国或美国大学的渠道,后来被牛津本地考试取代[13]。胡礼认为引入牛津本地考试对整个殖民地都有益[14]。此外,胡礼又为实习老师(Pupil Teacher)提供获得人文学科准副学位(Quasi-Degree of Associate in Arts)的机会[14]。书院考试方面,胡礼将考试由每年一考变成每学期一考[4]。胡礼又提高考核水平,统一标准[15]。以数学科为例,以往若答案错误,但步骤正确者能获得问题部分分数;新例规定若答案错误便不应给分[15]。为了确保评分原则统一,胡礼更亲自批改学生的试卷[16]。
胡礼于1892年年报上指出,免费学校之间开始出现竞争,和教育出于同情心的本质相违背[17]。胡礼指出此现象可能是源于免费学校想更多学生获得奖学金入读皇仁书院[17]。他又发现不少有能力承担书院费用的学生在免费学校花4-5年读书是为了入读书院,胡礼认为他们滥用免费学校资源[4]。有见及此,胡礼于1898年宣布申请入读书院的孩童必须为政府中英文地区学校毕业生,并调整书院奖学金制度[18]。
胡礼任内,书院开始出现不同课外活动。1892年,板球队和足球队成立[17]。书院其中一位老师巴罗(Barlow)带领同学参观大会堂博物馆[17]。1893年,公立学校军事青年团成立[4]。1899年,另一位老师狄烈(Thomas Kirkman Dealy)创立读书会[19]。同年,在占士老师(James)筹划下,第一份校刊《黄龙报》得以出版[19]。
胡礼致力改善书院环境,增加更多学习设备。1887年,他于书院内设立借阅图书馆,并为图书馆添置小说、历史书、传记等书籍[12]。胡礼后来又为书院课室增设电风扇,改善空气流通[20]。
胡礼于1909年卸任皇仁书院校长,由狄烈继任其职[21]。胡礼退休后过著低调生活[22]。他于1935年12月29日去世,终年82岁[23]。
个人生活
胡礼于1881年迎娶雅玛莉·韦特(Amelie Wright,1838年-1925年)[23]。
纪念
皇仁书院胡礼社(Wright House)以其姓氏命名[24]。此外,其旧生为胡礼立一半身像以作纪念,半身像于1912年揭幕[25]。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