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内湖线

台北捷運文湖線的南港展覽館至松山機場車站區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內湖線
Remove ads

内湖线,简称内捷[1][2],属于台北捷运文湖线路段之一,与1996年通车之木栅线直通营运,以连结台北市东部的内湖、南港及木栅等地。此路段为中运量系统,也是台湾第二条连络机场的捷运系统。2001年8月行政院核定路线(新十大建设),全线大部分为高架路线,穿越松山机场大直路段则为地下路线。路线自中山国中站起,沿复兴北路转入民族东路北侧,进入地下后往北穿越台北松山机场基隆河至大直,于自强隧道南端圆环旁之的北安路东侧出土,进入内湖后改采用高架路线,沿内湖路、文德路、成功路与康宁路行进,跨越基隆河与国道1号(中山高速公路)至南港展览馆站,全长14.8公里。[3]

事实速览 内湖线 (Neihu Line), 概览 ...
Remove ads

历史

内湖线最初规划时即定位为木栅线的延伸,同样采用胶轮路轨中运量系统,大部分为高架路线。但由于木栅线通车前不断发生试车事故,内湖民众对于中运量系统的排斥感高涨,因此坚持要求变更设计,改采用高运量系统,以及兴建地下化路线,并透过市议员提出这方面的诉求,于1997年7月31日台北市议会第七届第廿七次临时大议第四次会议议决:内湖线应采高运量办理。台北市政府捷运工程局则基于路线布设考量,以及兴建成本可能激增、内湖地区道路狭窄施工困难等理由,认为变更设计一事窒碍难行,双方并无共识。之后台北市议会通过决议,冻结相关预算,要求重新评估替代方案。

经过多次重新评估,以及与地方长期沟通后,尽管捷运局曾提出一些替代方案,但受限于经费因素,原定计画仍较为可行。担心内湖线通车之日遥遥无期,而要求尽速妥协以利动工的声音也开始浮现。加上木栅线通车后不再发生事故,使得内湖民众对于中运量系统的接受度有所提升。不过,仍有超过半数的民众坚持以地下化方式兴建。捷运局则表示经费不足,只能兴建高架路线。

Thumb
内湖线一段高架段

2000年,行政院表明:内湖线如果再不动工,中央政府将收回内湖线的补助预算[4][5][6]

台北市捷运工程局面对各方的质疑与建议,自1996年起,除了1993年核定的行政院核定案以外(即中运量高架系统),又陆续提出高运量高架化、高运量地下化、中运量地下化等系统的方案A、B、C、D、E的五个修正案,其中方案A、B的高运量+中运量系统,于1999年决议删除[7]。前台北市长马英九于2000年6月21日赴市议会,在第八届第十三次临时大会第三次会议提出“捷运系统内湖线替选方案”专案报告[8]。其后依议员的要求下,进行了第二次的民调,但民调结果却遭到质疑。市府邀请学者与专家开会提供意见,认为民调结果仅作为参考,仍应回归专业上的考量[7]。2001年1月9日第八届第十七次临时大会第三次会议,二读通过赞成市府所建议的行政院核定案(即中运量高架化系统),另外也提出增设松山机场站的修正案。行政院于2001年8月1日审议通过此一提案,延宕了七年的争议终于画下句点。

内湖线工程由工信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在内湖人一片反对中运量、议员质疑庞巴迪无法承接马特拉胶轮系统之际,以远低于其他对手的328亿6999万9996元得标。但至2009年中,五次追加减预算后预算已高达593亿7867万4251元,预估到完成时会高达667亿元,为得标金额之两倍。[9]

2010年5月12日监察院提出纠正指出,以小绑大之土建绑机电的发包策略不当,且决标前未审查厂商资格,导致无法选择机电系统厂商,机电厂商亦无法参与公平竞争;决标后也未审慎办理履约及勘查作业,以致营运后事故频传;且文湖线从规划到完工历时20馀年,预算也从1989年议会通过的新台币247.66亿元预算,一直追加到637亿元,而机电工程随物价调整部分还没纳入,未来经费只会更多不会更少。如果比较每公里造价,1989年原核定采高架设计,每公里造价27.22亿元,后因中高运量争议、路线变更、增设松山机场站及物价调整等,2009年通车营运核算每公里造价增为43.05亿元,增幅达58.18%,显见捷运局办理内湖线规划设计、施工及履约管理过程并不周延。[10]

内湖线工程原本预定于2008年6月完工,然而由于内湖地区地下管线复杂,先前土质评估失误。康宁路压力箱涵不得在防汛期施工,加上包商与下游厂商间出现纠纷等因素,造成施工进度落后,预定通车时程约延后一年。

内湖线从计画到通车耗时共22年,共历经许水德吴伯雄黄大洲陈水扁马英九郝龙斌共六位市长,动工到通车共7年。原预定1996年通车营运,也因种种因素而延宕至2011年8月28日才能全面验收通车,为台北捷运各路线中延宕最久的路线。与木栅线串连后成为全世界最长的中运量胶轮路轨系统(共25.7公里)[11]

Remove ads

大事志

  • 1987年2月23日:内湖线开始规划。
  • 1988年12月15日:木栅线开工,同时交通部规划内湖线于1996年完工通车。
  • 1990年4月7日:内湖线11座车站位置及路线确定。
  • 1993年9月28日:由于木栅线试车时发生火烧车事件,交通部决定停止所有内湖线相关作业。
  • 1993年10月9日:捷运局代理局长廖庆隆宣布内湖线放弃中运量系统,改采高运量系统;并请捷运局进行民意调查。
  • 1994年8月23日:捷运局宣布内湖线仍将采用中运量系统;内湖居民发动连署,反对中运量系统(中运量的系统在国际间尚未整合,各系统由不同设计制造公司持有专利,所以有系统相容的问题)。
  • 2001年9月26日:内湖线12座车站命名确定。
  • 2001年8月:行政院长游锡堃核定捷运内湖线(新十大建设)。
  • 2002年5月23日:内湖线开工,同时交通部规划内湖线于2008年6月完工通车。
  • 2006年12月26日:台北市长郝龙斌于就任首日视察工地时,宣布内湖线延后至2009年6月通车。
  • 2008年1月26日:内湖线完成全线轨道铺轨。
  • 2008年12月6日~2009年6月20日:文湖线进行多次直通测试。
  • 2009年5月7日、5月9日:台北市政府办理初勘。
  • 2009年6月6日、6月7日:交通部进行履勘作业。
  • 2009年6月15日:取得交通部营运许可证。
  • 2009年6月28日~7月1日:进行剑南路南港展览馆免费试乘活动。(松山机场站大直站不开放)
  • 2009年7月4日:木栅线转换阿尔斯通系统,切断使用13年的西门子VAL256系统,内湖线正式连接木栅线通车营运,称为木栅内湖线。7月4日至6日三天,持悠游卡搭乘台北捷运享全面5折优惠。[12]
  • 内湖线通车后之事件请参见
Remove ads

车站

Thumb

更多信息 车站编号, 车站名称 ...

相关

纪念章

本线于2015年2月11日开始采用“车站专属纪念章戳”,各站的纪念章如下[13]

  • 松山机场站:
台北松山机场建筑、本站公共艺术“行李箱”和飞机为主题。
  • 大直站:
国民革命忠烈祠大直桥为主题。
  • 剑南路站:
美丽华百乐园的摩天轮、剑潭古寺和剑南蝴蝶步道为主题。
  • 西湖站:
以本站站体和内湖清代采石场为主题。
  • 港墘站:
以本站站体和内湖科技园区为主题。
  • 文德站:
郭子仪纪念堂碧湖公园国立台湾戏曲学院为主题。
  • 内湖站:
碧山岩开漳圣王庙和白石湖吊桥为主题。
  • 大湖公园站:
以站内公共艺术“风筝-悠游天际”和大湖公园的锦带桥为主题。
  • 葫洲站:
以本站站体和白鹭鸶山步道为主题。
  • 东湖站:
以东湖哈拉影城为主题,搭配五分吊桥而成,展现现代与历史建物的变化。
  • 南港软体园区站:
南港软体园区的公司建筑为主题,搭配上班族作为代表此站的特色。
  • 南港展览馆站:
南港展览馆和本站出口造型为主题。
Remove ads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