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湾日治时期都市计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台湾自日治时期开始实施都市计画,实施的市镇总计有72处(当中清水、梧栖、沙鹿合并为新高港),总面积约52,500公顷,总计画人口约326万人[1]。台湾第一个公告的都市计画,是明治33年1月公布的“台中市区设计图制定”,但同年八月的“台北市城内市区计画”则是第一个实行的都市计画,最晚公告的则是1943年的善化都市计画和白河都市计画[2]。


此计画奠定台南市中心道路格局的基础
近代都市计画的概念于19世纪起源于欧洲,是为了因应工业革命造成的快速都市化,特别是始于1850年代改造巴黎的奥斯曼计画,影响了许多城市的空间发展,开辟兴建下水道、开辟道路、圆环并形塑街道立面。台湾进入日治时期后,也引进了近代都市计画制度,改造台湾传统的城市空间。以宽敞笔直的道路、圆环、公园等公共设施,以及对建筑物设置的规范,取代以往道路曲折狭窄,且卫生环境不佳的空间。“都市计画”一词,要在1936年《台湾都市计画令》公告后才正式确立,其前身为“市区(街)改正”和“市区计画”。市区改正仅是应急、局部性的都市改造措施,在考量市区整体发展后,逐步由市区改正演变为市区计画,之后再进一步成为都市计画。《台湾都市计画令》公布后实施的都市计画仅21处。虽然部分都市计画因战争时期并未全部实现,但仍对至今的都市计画影响深远。这些计画跟法令在战后仍持续沿用,直至1964年公布《都市计画法》后,才废止《台湾都市计画令》。
相较于台湾,日本内地在1919年制订《都市计画法》,同样曾为日本属地的朝鲜则于1934年公布《朝鲜市街地计画令》[3]。
Remove ads
计画划定
根据1937年的《关于市街地树立都市计画标准之规定》,应拟定都市计画的市街地有[4]:
- 州、厅所在地
- 郡役所所在地
- 集团户数在千户以上者
- 因修筑港湾、设置工业区、铁道车站所伴生之新市街计画
- 人口增加率显著者
- 因遭受灾害需复旧者
- 具有温泉、海水浴场、史迹、游览地区者
市区改正
日本治台初期,亟需改善台湾市街的公共卫生,陆续针对上下水道、建筑设计,与土地征收制定了相关规范。此时期对城市的改造称为市区改正,特别针对改善道路和卫生环境,规模较全面者则称市区计画。初期由各地方政府设置市区计画委员会,如台北、基隆、台南市区计画委员会;后来在1910年由总督府统一设置市区计画委员会,由中央审议市区计画。
1899年8月,台湾总督府以台北为重点,对台湾的大城市采取约五年的建设计画,名曰“第一次市区改正”,该计画以旧有道路的改进与新设道路的拟定为主。以台北为例,该计画订定了拆除台北城墙的计画,并整建西门町作为日本新移民住宅。1901年,总督府公告第二次市区改正计画公告,除了台北市之外,还将重点移往台中为主,该计画实施地区为台北南门城外与东门附近一带外,也开发台中车站等周围地区。这两次改正计画均以水沟与基础道路改善为重点,其目的为应付日本新移民。
较完备的市区改正为1905年8月,计画不但包含台南等大城市,也有人口容量的设计。1917年止,台湾有20个市街庄进行市区改正。
Remove ads
都市计画
由于都市快速发展,原先的法令已不敷使用,于是总督府在1921年成立“特别调查委员会”,以沿用日本内地的“都市计画法”为目标,但并未成功;后来在1934年成立“都市计画法施行准备委员会”,并在1936年公布《台湾都市计画令》和施行细则,于隔年实施。都市计画令中,首创使用土地使用分区与特定专用区(原文为地域制、地区制)管制,划定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以及美观地区、防火地区、风景地区、风纪地区等类别[4]。
在总督府内设有“台湾都市计画委员会”,负责都市计画的调查与审议,在1940年因为受战事影响,将都委会分为中央及地方,在州厅内的地方都市计画委员会,可直接决议一般都市计画的新订与变更,特别者再交由中央都市计画委员会决议,唯一的例子为新高港附近都市计画[4]。
计画位置[5]


-
草山市区计画
-
宜兰街市区计画
Remove ads
-
新竹市区计画
-
苗栗市区改正计画图
-
北埔市区改正计画图
-
竹南市区改正计画图
-
南庄市区改正计画图
-
铜锣市区改正计画图
Remove ads
日治时期1895年,台湾民政支部长儿玉利国建议将当时台中市规划为“圆形放射状”都市,但未被台湾总督府采纳。
隔年,总督府在准备实施的市区改正计画中,民政长官后藤新平采用了巴尔顿与滨野弥四郎的“台中市街区划设计报告书”,将台中市规划为“棋盘状”都市。为配合整体都市发展也设置了公园预定地,但此地后来被铁路车站用地取代,也就是台中车站现址,而公园预定地为台中公园现址。
1900年市区计画执行一部分之后废止,于1911年重拟新的计画,1900年的计画已不能符合纵贯铁路兴建以后台中市区发展所需,所以才在1911年将1900年之计画未执行的部分废止而重新拟定新计画、因而整治绿川、柳川与开辟棋盘状道路、兴建台中驿(旧台中车站),将台中兴建成为台湾新兴的现代化都市。
值得一提的是“台中”这个地名就是在日本在台湾始政隔年的1896年取的。台中距离当时台湾南北两大城市台北与台南都约一百英哩,不知是巧合还是此原因是日本人打算在此建设台湾中部新城市的考量之一。
台中的都市计画虽然是第一个提出,但是第一个近乎完整实行的都市计画却是晚几个月的台北城内市区计画。
尽管最初要将台中规划为放射状城市的提议未被采用,然而在百年后的现代,台中除了当时市区改正后中区是棋盘状外,放射状规划在的都市扩张下却起死回生,一圈又一圈的外环道自中区向外扩张,时至今日成为台湾最具代表性的放射状城市。
Remove ads
-
打狗市区改正计画图
-
凤林市区计画图
-
卑南市区改正计画
-
新港市区改正计画图
-
妈宫市区改正计画图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