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湾豫剧团

臺灣唯一的豫劇職業劇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臺灣豫劇團
Remove ads

台湾豫剧团(英语:Taiwan Bangzi Opera Company),隶属于中华民国文化部,是中华民国国家级的豫剧(台湾梆子)表演团体,同时是台湾目前仅有的一个豫剧团,是国立传统艺术中心的派出单位。

事实速览 原名, 成立时间 ...

历史

台湾豫剧团可分为四个时期:中州豫剧团民营时期(1950年-1953年)、海军陆战队飞马豫剧队时期(1953年-1996年)、国立国光剧团豫剧队时期(1996年-2008年)、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台湾豫剧团(2008年至今)。[1][2]

中州豫剧团时期

豫剧表演艺术家张岫云和她的爱人李久涛,在1950年随中华民国国军黄杰部队,从河南撤到越南富国岛,滞留在法军管辖区,在当时政工团支持下,张岫云组建小型的“新生豫剧团”。随著团队成员增加及演出表现,进级改组成为留越国军管训总队所属,改名为“中州豫剧团”。(参见:富台部队[3]

飞马豫剧队时期

中州豫剧团随著撤退的中华民国国军台湾以后,在中华民国国防部支持下,1953年9月25日起改归中华民国海军陆战队,名为飞马豫剧队,设在高雄市左营区。此时期无专门的预算编列,演出形态是以劳军及接商业性质的公演为主,营运剧团的收入皆依靠商演。[1]

因应演出人才所需,开设豫剧学生班。1959年,海军陆战队飞马豫剧队在政战系统支持下开办学生班,1960年收第1期学生26人,培养出王海玲、刘海燕、刘海霞等;后来又办了第2期,朱海珊原为陆光豫剧队第1期学生班(也是最后1期),陆光于1971年解散后即转入飞马豫剧队的第2期。第1期到第3期学生艺名用字为“海”,第4期开始以“宏扬中原文化,传承梆声豫曲”为排名顺序,豫剧科班生的最后一期为第9期(化字)。目前活跃于豫剧舞台的萧扬玲、郑扬巍、高扬民(司鼓)、连宏真、林原茂、谢文琪、林文玮、孙紫峮,及转任幕后的郭君亮、萧扬珍、李郁玫等人皆是豫剧科班出身。[4]

国防部整顿军队剧团,飞马豫剧队成为唯一仅存的豫剧团。1965年,国防部打算国军不再经营京剧以外其他戏曲剧种的表演团队,时任飞马豫剧队副队长张岫云越级向国防部部长蒋经国力争,让飞马豫剧队成为唯一被保留下来的国军其他戏曲剧种表演团队,而后,张岫云逐渐淡出队务,在1968年退休。[4]

国光剧团豫剧队时期

再次整顿三军剧团,所属单位由国防部转移至教育部。1995年,国军不再经营戏曲表演团队,解散的三军京剧队,由中华民国教育部整并为国立国光剧团。从1996年1月1日起,海军陆战队飞马豫剧队改归国立国光剧团,成为国立国光剧团豫剧队。海军陆战队飞马豫剧队最后1任队长韦国泰军职退伍,转文职雇员出任队长。此时期剧团隶属教育部,有相关的预算编列,演出型态开始改为四大类:公演、推广演出、应邀演出、支援演出。[1]

台湾豫剧团时期

再次转移主管单位,从教育部转移至文建会,再转至文化部。2008年3月6日,中华民国教育部不再经营表演艺术团队,豫剧队脱离原国立国光剧团自主,改名台湾豫剧团,与国光剧团台湾国乐团改隶属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底下的国立台湾传统艺术总处筹备处,为派出单位。2012年5月20日文化部成立后,改到文化部底下的国立传统艺术中心,仍为派出单位,全名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台湾豫剧团。

结合周边的左营海军中山堂现址,组成国立传统艺术中心下辖的高雄传艺园区。2014年9月3日,文化部部长龙应台在左营海军中山堂宣布,左营海军中山堂将与台湾豫剧团现址做整合,成为台湾戏曲中心南馆[5],后更名为高雄传艺园区

奖项

台湾豫剧团曾获行政院新闻局金钟奖、电视金钟奖、台新艺术奖等奖项。1991年,由公共电视录制、宋存寿执导的电视豫剧《王月英棒打程咬金》得到行政院新闻局金钟奖,是台湾电视史上第一部赢得金钟奖传统戏剧(戏曲)奖的豫剧。2007年演出《慈禧与珍妃》经台湾公共电视录制转播,于2008年获得第43届电视金钟奖“最佳传统戏剧节目奖”。2011年《花嫁巫娘》获第9届台新艺术奖“十大表演艺术节目”。

历任团长

更多信息 团长, 姓名 ...
Remove ads

创作人员

更多信息 艺术总监, 姓名 ...
Remove ads

台湾豫剧团公演剧目

新编戏

《杜兰朵》(2000年、2009年5月、2010年2月、2011年1月)

《武后与婉儿》(2002年)

《慈禧与珍妃》(2007年、2022年)

《拜月亭》(2008年10月、11月、2009年3月)

《大脚皇后》(2009年2月)

《刘姥姥》(2009年4月)

《梆子姑娘》(2010年4月)

《花嫁巫娘》(2010年12月)

《孟丽君》(2011年11月、2012年1月、2月)

《巾帼 ‧ 华丽缘》(2013年4月、5月)

《兰若寺》(2016年、2019年、2022年)

《飞马行》(2016年11月)

《青春作伴杜兰朵》(2017年)

《观 ‧ 音》(2017年)

《武皇投简》(2018年5月)

《龙袍》(2019年5月)

《求你骗骗我》(2023年2月)

《镖客》(2023年5月)

《长安花》(2024年1月)

传统戏

《抬花轿》(《香囊记》2008年4月、5月、2009年1月、2月、2010年4月)

《秦少游与苏小妹》(2008年5月、2009年1月、8月、2010年2月)

《香囊记》(2009年2月、2021年)

天女散花》(2009年5月)

《司文郎》(2009年5月)

《王魁负桂英》(2010年4月、5月、2015年5月、6月)

《王月英闹殿》(2011年1、2月、6月、2012年1月)

《三娘》(2011年2月)

白蛇传》(2011年6月)

《卷席筒》(2012年5月)

《七品芝麻官》(2012年5月)

《新对花枪》(2016年、2021年)

《红娘》(2020年1月)

《阎惜姣》(2020年10月)

《白莲花》(2020年10月)

《三娘教子》(2021年10月)

《佘太君讨彩礼》(2022年10月)

《陈三两爬堂》(2022年10月)

实验剧

《试妻!弑妻!》(2004年11月、2020年7月、11月)

《刘青提的地狱》(2008年)

《未来处方笺》(2019年6月,与奇巧剧团共同制作)

《白水》(2022年12月)

儿童及少年豫剧

《钱要搬家啦?!》

《龙宫奇缘》

《猪八戒大闹盘丝洞》

《快打三国》(2008年4月、2022年9月)

《约╱束》(英国莎士比亚原著,2009年9月11日英国伦敦世界首演、11月、12月。2011年4月美国华盛顿州密西根州麻州宾州

《量 ‧ 度》(英国莎士比亚原著,2012年6月)

《天问》(英国莎士比亚原著,2015年、2020年10月)

台湾本土故事

《阿弥陀埤》(2008年8月、2015年)

《曹公外传》(2008年11月)

《梅山春》(王琼玲小说原著,2014年)

《美人尖》(王琼玲小说原著,林正盛执导2011年4月、5月、9月、10月、11月)

《金莲缠梦》(王琼玲剧本,2022年5月、6月、7月、10月)

音乐会

《雅歌难得几回闻~古典诗词新曲集》(2012年12月21日,郭哲诚指挥台湾国家国乐团

《台湾豫剧交响乐-永恒的生命II》系列(2015年10月10日、2016年9月11日、2022年3月23日,与南台湾交响乐团共同主办)

《豫见繁花开》(2020年9月,郭哲诚指挥高雄市国乐团

台湾豫剧团出版品

  • 《慈禧与珍妃》(2008年5月、2009年3月)
  • 《拜月亭》(2009年3月)
  • 《刘姥姥》(2009年3月)
  • 《玲听女人》(《武后与婉儿》、《杜兰朵》、《田姐与庄周》2010年)
  • 《约/束》(2010年12月)
  • 《花嫁巫娘》(2011年12月)
  • 《美人尖》(2012年12月)
  • 《量 ‧ 度》(2013年3月)
  • 《少年齐桓公传奇》(2013年7月)
  • 《新对花枪》(2016年12月)
  • 《兰若寺》(2016年12月)
  • 豫莎剧​​套装《约/束》、《量 ‧ 度》、《天问》(2017年1月)
  • 《飞马行》(2017年6月)
  • 《香囊记》(2017年6月)
  • 《青春作伴杜兰朵》(2017年10月)
  • 《一生只豫王海玲经典唱段选粹演唱谱》(2017年11月)
  • 《一生只豫王海玲经典唱段双专辑》(2017年11月)
  • 青春作伴《杜兰朵》中英版(二版)(2018年1月)
  • 《观 ‧ 音》(2018年11月)
  • 《戏曲咏叹调》台湾豫剧经典唱段选粹 演唱谱(2019年4月)
  • 《武皇投简》(2019年7月)
  • 《红娘》(2020年7月)
  • 《龙袍》(2020年8月)
  • 《曹公外传》(2020年12月)
  • 《阎惜姣》(2020年12月)
  • 《白莲花》(2020年12月)
  • 《试妻!弑妻!》(2021年9月)

访谈

参看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