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般若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般若经
Remove ads

(Prajñāpāramitā sūtra)[1],为大乘空宗主要依靠的一系列经典,其中部分经典位于大乘佛教最早出现的经书之列。般若梵语是“智慧”的意思,与世俗的智慧不同,它专指佛陀开始的,指引人超越世俗,来到彼岸的智慧。

般若经核心思想,是空性慈悲。空性在于体验到“一切皆空,不可得”,慈悲在于强调超度有情众生的利他精神和种种方便。这二者是般若经乃至大乘佛教体系的两根支柱,缺少对空性的体悟,或者缺少普渡众生的心愿与实行,都是不能成佛的。

般若经的历史

般若经的结集从公元前一世纪开始,一直延续到公元十世纪。学者爱德华·孔兹把般若经的发展分成四个阶段[2]

  1. 原始阶段,最早的般若经《八千颂般若》首先诞生。这个阶段大致在公元一世纪中叶,在印度处于安达罗王朝时期。佛学家也认为它是最早的大乘经之一。因为,般若经典和其他大乘经相比,更明显具有巴利经典所采取的对话方式。这种方式通常是早期佛经特征的。而且般若经中的佛陀通常与祂的弟子,如须菩提、满慈子、舍利弗对论佛法,在其他大乘经中,与佛对话的,更多的是菩萨。
  2. 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般若经的篇幅不断扩充,从八千颂扩展到一万八千颂,二万五千颂乃至十万颂。在二到三世纪的龙树时代,就已经有了大品般若经和小品般若经的流行,大品般若指的是两万五千颂的版本,小品般若指的是八千颂的版本,二者篇幅详略不同,但内容相近。
  3. 浓缩阶段,有两种浓缩方式,一种是把长篇的般若经用散文的方式压缩,形成了《金刚经》、《心经》这样的作品;另外一种方式是用诗颂总结经文的奥义,《现观庄严论》就是这样被创作出来的;
  4. 密教阶段,这期间密教思想在印度得到了大大的发展,因此具有新特点的般若经也随之应运而生。这样的经典以《理趣般若经》为代表。这些经典以中观瑜伽行派的思想作为其理论基础,而实践上则采用各种咒术和仪轨。
Remove ads

般若经列表

Thumb
十一世纪兰札文梵语《八千颂般若经》(Aṣṭasāhasrikā Prajñāpāramitā Sūtra)贝叶。

仅存于汉语大藏经中的单行经典

更多信息 朝代, 译者 ...

仅存于藏语大藏经中的单行经典

更多信息 经名, 地位 ...

心经

更多信息 汉译年代, 汉译译者 ...

汉藏两地大藏经共有的其他单行经典

更多信息 汉译年代, 汉译译者 ...

玄奘译《大般若经》中诸会与梵藏对应经典

更多信息 汉译经典简称, 单行本译出年代 ...
Remove ads

释论

详细解释《般若经》的论,在汉地有龙树菩萨所作的《大智度论》,藏地则有传为弥勒菩萨所作的《现观庄严论》。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