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艋舺

臺北都會區最初發展聚落之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艋舺
Remove ads

艋舺巴赛语:Bangka;泰雅语Mnkaʔ; Bnkaʔ[1]:147台罗Báng-kah[2]),是现在的台湾台北市万华区。17世纪荷兰的古地图中,艋舺位置标示为Handelsplaasts,就是交易场所的意思,足见其商业传统之古老[3]。清治时期与台北城大稻埕并称台北三市街。

事实速览 表记, 汉字 ...

艋舺被视为台北市的发源地之一,亦为当时台湾原住民交易之地。平埔族泰雅族驱船沿淡水河而下与汉人交易,因平埔族称船为Bangka,泰雅族称船为Bnkaʔ,而被台湾话转称此地为“艋舺”(Báng-kah)。[1]:147台湾日治时期,因台湾话发音的“艋舺”,与佛典中日语发音的“万華萬華まんかまんくわ Manka ? [注 1]”相似,“艋舺”因此被日本改为“万华”,而台语仍称“艋舺”。

Remove ads

沿革

Thumb
剥皮寮的街屋
Thumb
Thumb
Thumb
Thumb
剥皮寮“百年匠心”特展陈列的“福大同茶庄”、“老明玉香铺”、“台北堂摩那卡饼本铺”与“富山蒸笼”等十三处艋舺在地代表性乡土历史文献。
Thumb
万华佛具街上成立于1895年的“龙山佛具店”为艋舺龙山寺早期佛具用品的主要供应商。

当时平埔族泰雅族原住民则多以独木舟淡水河上游载运农、猎产品等物与汉人交易;平埔族人称“独木舟”为“Vanka / Banka”,泰雅族称独木舟为“Bnkaʔ”、称台北为“Mnkaʔ”,故附近汉人以台语译音,称此地为“艋舺”(Bangkah)。[1]:147移民建有艋舺福德宫

艋舺因港商之利,曾经盛极一时,于清代,与台南府城彰化鹿港并列为台湾三大城镇,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称。

清代移民于艋舺的有几大泉州裔闽南人族群,一是三邑人,二则安溪人,三为同安人,这三个群体各自为政,三邑人建立了艋舺青山宫等庙宇以凝聚团结,但是以祭祀观音菩萨艋舺龙山寺为行政中心;安溪人则建立主祀清水祖师艋舺清水岩祖师庙为信仰核心,同安人则在八甲庄(今日老松国小附近)祭祀民宅中的霞海城隍神龛

清文宗咸丰3年(1853年),三邑人以艋舺龙山寺为基地,发动“顶下郊拼攻击,当时三邑人为了越过沼泽,设局烧毁了安溪人信仰中心艋舺清水岩祖师庙,并利用夜间突袭同安移民。迫使奉祀霞海城隍的同安移民迁居到同安人聚集的大稻埕一带,并建造了大稻埕霞海城隍庙来祭祀当年救出的城隍爷神像。

1860年代以后,艋舺港口因河沙淤积,功能逐渐被同安人群聚的大稻埕取代。

1922年台北市推行町名改正,市区大字撤除改设。当时艋舺被划为滨町筑地町寿町末广町西门町新起町若竹町老松町八甲町新富町(部分为下崁)、龙山寺町有明町入船町元园町[4]

台湾战后艋舺分属台北市龙山区城中区,1990年行政区重划后改隶万华区至今。

Remove ads

地理位置

台湾堡图中,地籍上艋舺街庄大字的范围北至忠孝西路,东至中华路一段(台北城西城墙),西至淡水河环河南路二段,南至三水街,大致上包含今日万华区福星、万寿、西门、新起、菜园、仁德等里全境,福音、富民、青山、富福等里三水街以北范围。

现代人有时将三水街以南至纵贯铁路(地下化后变成艋舺大道)之间也当作艋舺的一部份,但是三水街以南至特三号排水沟(加盖后变成今西藏路)属于“下崁”地区。该区域内有战后才被命名为艋舺的艋舺公园(大部分位于下崁)、艋舺服饰商圈

此外,忠孝西路以南至成都路的西门町北侧区域,也是艋舺的一部份,但台湾战后被析出划入城中区,1990年改为万华

景点

出身人物

参见

脚注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