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艾克曼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
位於印尼雅加達的生物實驗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艾克曼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印尼语:Pusat Riset Biologi Molekuler Eijkman),原名艾克曼分子生物学研究所(Lembaga Biologi Molekuler Eijkman)是位于印尼雅加达的实验室。得名于荷兰病理学家克里斯蒂安·艾克曼,他发现脚气病是由于人体缺乏硫胺所导致,并因此获颁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Remove ads
历史

“医学实验室”(荷兰语:Geneeskundig Laboratorium)于1888年在雅加达市中心的迪波尼哥罗街(印尼语:Jalan Diponegoro)69号建立,克里斯蒂安·艾克曼被指派为首位主任。工作期间,艾克曼发现原先被认为是外界因素而引起的脚气病,真正病因是由于人体缺乏硫胺,该发现使其于1929年获颁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38年,为纪念艾克曼的贡献,实验室更名为“艾克曼研究所”(荷兰语:Eijkman Instituut)。[1][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在占领印尼后指控该研究所的首位印尼裔主任艾哈迈德·莫赫塔尔(Achmad Mochtar)向交付给奴工的疫苗投毒。莫赫塔尔和其他研究人员接受酷刑和审讯后,他与日军达成协议,以认罪换取释放其他研究人员,并随后被处决,埋葬于未铭刻的坟墓。[1]事后调查发现,日军可能在实验为其部队提供的破伤风类毒素疫苗,并在失败后将莫赫塔尔作为代罪羔羊。[3]
1960年代,研究所由于印尼国内动荡而暂时关闭,业务被并入西普托·满军库苏莫医师医院。研究所在后来的30年间仍旧处于关闭状态。1992年,时任研究和技术部部长优素福·哈比比决定重新启用研究所。根据该部第475/M/Kp/VII/1992号法令,研究所再次开放,并于1993年全面投入使用。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期间,研究所陷入财政困境。[1][2][4]
2004年,研究所利用DNA技术确认澳洲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爆炸案的自杀式炸弹客。研究所目前是印尼少数设有气体净化室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之一。[1]

1992年重新启用以来,艾克曼分子生物学研究所以独特地位长期隶属于研究和科技部(今教育、文化、研究和科技部)[5][6],且虽然为政府所管理的机构,但主要透过类似私人公司的合约进行人员招聘。研究所的研究和工作人员不属于印尼政府的公务员体系,其薪资仍由政府支付。[7][8][9]
Remove ads
降级和撤销
2021年9月22日起,艾克曼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正式脱离教育、文化、研究和科技部,成为国家研究与创新署的下属机构。[5][6]研究所名称改为“艾克曼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隶属国家研究与创新署的生命科学与环境研究机构。[10]改隶后,研究所被撤销特殊地位,并降级为研究中心,人员的招聘过程也受到该署监管。[9]
2022年1月1日,国家研究与创新署(下称BRIN)在未给付资遣费的情况下开始遣散大部分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并提供其透过公务员选拔程序成为该署研究员或其他机构雇员的机会。[11]BRIN提供5个选择予被解雇的研究人员[8],有71名研究人员和其他非研究人员等共113名员工受此影响。[9][12][13]同日,BRIN宣布拆分艾克曼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一部分成为BRIN第四附属机构(Deputy IV),其馀则交由卫生部管理。[14]
拆分一事受到执政联盟[15][16]和在野党批评[17][18][19],人民代表会议要求BRIN提供相关讯息,并对解雇研究所人员的争议做出解释。[20][21]
行政和官僚改革部后来确认BRIN的决定合法,部长扎赫约·库莫罗进一步指出,71名被解雇的员工中,68人是拥有学士和硕士学位的研究助理,2名是已取得博士学位的初级研究人员(40岁以下),另1名是具有博士学位的高级研究人员(40岁以上)。他也透漏,无论BRIN是否将其拆分,研究中心终究需由政府进行改革,因为该机构长期存在人员管理不善和其他违规事宜。[22]
建筑
研究中心外观与博物馆相似,内部则尽量保持在当时克里斯蒂安·艾克曼工作时的布局,如自启用以来即摆放藤椅和木制家具的访客休息室。[1]研究中心被移交给卫生部后,家具将被移至芝比侬的新建筑。[14]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