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花朵运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花朵运动(日语:フラワーデモ Furawādemo,英语:Flower Demo)是一个来自日本的社会运动,旨在抗议性犯罪和性暴力行为。[1]

历史
2019年3月,日本几起性侵案件的被告因强奸及准强奸罪名被判无罪,引发社会舆论批评。[2]随后,社会运动者与作家北原实里(Minori Kitahara)在社群媒体上发起行动号召。[3]第一次“花朵运动”活动于2019年4月11日分别在东京与大阪举行。[4]北原起初并未打算创造一个运动,但由于当天有数百人参与并分享自身经历,她因此决定再举办一次活动。[3]自此之后,“花朵运动”活动每个月举行一次,多数在每月的11日。[5]在大约一年内,这个运动便传遍全国。[6]
在每次“花朵运动”中,性暴力受害者及其支持者会在公共场所聚集,抗议对性犯罪的不公判决,并要求法律改革。[3]参加者手持象征对受害者支持的花卉,并聆听受害者讲述他们的经历。[7]
2019年9月11日,《黑箱:性暴力受害者的真实告白》作者伊藤诗织出席东京站前的一场“花朵运动”活动并发表演讲。[8]她当时穿著自己在遭性侵当天的衣服,并表示:“我希望提高社会对性侵的认知,让大家了解无论穿著什么,都不代表给予性同意。”[8]
Remove ads
背景
这项运动的直接起因来自于以下四起性犯罪案件,这些案件都在2019年3月于地方法院获得无罪判决。[10][11]其中一件未上诉而无罪确定,其馀三件经高等法院逆转改判有罪,并在最高法院定谳,依照检方求刑确定判处有期徒刑。
2017年2月5日,福冈市博多区一名44岁的公司高层男性,被控在饮食店的聚会中,趁22岁女性因喝醉无法抵抗的状态下进行性侵,遭以准强奸罪(修法后称为准强制性交罪)起诉。
地方法院认定该名女性确实因为喝醉而无法抵抗,但认为被告基于误信女性同意,缺乏故意,因此判决无罪。
2020年2月5日,福冈高等法院逆转改判有罪,并依检方求刑,判处4年有期徒刑。[12]
2021年5月12日,最高法院驳回被告上诉,确定高等法院判决。[13]
一名女性在便利商店途中,遭外国男性强迫进行口交,属于强制性交致伤案件。
地方法院因认定加害男性未见女性明确抵抗,而裁定无罪。
检方未上诉,无罪判决确定。
2017年在日本爱知县,一名父亲因对当时19岁的亲生女儿多次进行性暴力,被控以准强制性交等罪。该案件在经历了一审、二审及最高法院的审理后,最终从无罪判决变为有罪,并判处10年有期徒刑,成为日本性暴力案件中备受瞩目的司法案例。[14]
案件的一审判决由名古屋地方法院冈崎支部作出,法院承认父亲对女儿的性行为缺乏同意,并确认父亲长期对女儿实施精神和身体虐待。然而,法院认为尚无足够证据证明受害者处于“抗拒不能”的状态,即在心理或身体上无法反抗。因此,该案一审结果为无罪。这一判决引发了社会强烈不满,也促使“花朵示威”运动的兴起,要求更大程度地保护性暴力受害者。[14]
二审名古屋高等法院推翻了一审无罪判决。法院认定,受害者从小学开始就遭受父亲的身体虐待,并从中学二年级起被迫进行性行为。受害者在长期虐待下逐渐陷入无力感,心理上丧失了抵抗意志。二审判决批评一审对“抗拒不能”的定义过于狭隘,忽视了长期心理控制和创伤对受害者行为的深远影响,并指出这些事实已构成准强制性交等罪的条件,最终判处父亲10年有期徒刑。[15]
案件进一步上诉至最高法院。最高法院在审理后驳回了父亲的上诉,确定了二审判决结果。最高法院支持名古屋高等法院对“抗拒不能”概念的广义解释,并引用精神科医生的证词,认为受害者长期遭受虐待,导致其心理完全丧失抵抗意志。最终,该案的有罪判决成为定案。[15]
Remove ads
一名12岁女孩遭父亲性虐待,并涉及持有儿童色情物罪。
地方法院以家庭空间狭小,认定家人不可能未察觉,质疑指控可信度,裁定无罪。
2020年12月21日,东京高等法院逆转改判有罪,并依检方求刑,判处7年有期徒刑。[16]
2021年9月15日,最高法院驳回被告上诉,确定高等法院判决。[17]
这些案件,尤其是名古屋地方法院的判决,曾引起极大争议。该案件中,19岁的受害者被父亲以暴力手段威胁后带至旅馆进行性侵。因暴行与性侵之间存在时间间隔,法院认为受害者未完全丧失抵抗能力,因此裁定无罪。然而,高等法院认定受害者在性侵时处于极度恐惧无法反抗的状态,推翻原判决并改判有罪。
这些连续的无罪判决直接促成了“花样示威”的诞生,旨在声援受害者,并挑战司法对性犯罪案件的偏见与不公。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