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苗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苗刀,又称双手剑,是一种中国的单刃兵器,整体长约1.2米或以上,刀柄需用双手握持。前身为倭刀中的“大太刀”(又称“野太刀”)与“斩马剑”,起源可追溯至明朝,至民国时由曹锟定名为“苗刀”,其套路也定型为苗刀一路、苗刀二路、苗刀三路与苗刀四路等。
![]() |
苗刀刀法最早在明朝晚期《辛酉刀法》、《单刀法选》与《单刀图说》被书面记录,明朝当时称“长刀”[1]或“单刀”[2],在戚继光与郑成功军队中传播。在中国北方,主要有通背拳与形意拳两个系统传授,在通背拳、劈挂掌、八极拳与形意拳等派别中各有套路。现存苗刀套路来自于河北沧州通背拳系统修改而成。

Remove ads
历史背景
传来中国的日式大太刀为何改称为“苗刀”起源不明,一个说法为,因此刀身修长,望之如麦苗,所以称其为苗刀[3][4]。其主要特色为刀柄较长,以双手执刀,与传统单刀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武学家马明达据其家学考据,称其为双刀手或双手带。
一说起自斩马剑。但宋代前的斩马刀并未有明确考古资料留存,无法确认。现代所知的斩马刀,起源自郑成功军队[5],造型近于日本野太刀,动作来自于倭刀术。
日本刀起源自汉唐的横刀,在室町时期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在明朝时,经由日本传入的日本刀与日本刀法,被称为倭刀,在东南沿海流行。戚继光在辛酉年(1561年)与倭寇的对战中取得了《影流之目录》[注 1],在研究推演后写成了一部刀法,后人称之为《辛酉刀法》[1]。明代程宗猷也学习日本刀法,写作《单刀法选》[2]。两法一并被茅元仪收录于《武备志》[6]。1644年武术家吴殳也谱写《单刀图说》。经过这几位武学大师整理后,形成使用双手长倭刀之单刀术,现今流传的苗刀刀法,主要承袭自程宗猷刀法。
戚继光将倭寇使用的刃长五尺日本大太刀称之为“长刀”,导入明军用作鸟铳兵的预备接近战武器。[1]程宗猷则将日本大太刀称为“单刀”[2],在著作《单刀法选》中说明其形制,作为军中弩兵(与鸟铳兵的地位类似)预备接近战武器的用法,和相关剑术。
在明朝末年,戚继光和戚家军被明朝政府移防至北方山海关镇边;此外,清初郑成功子孙的军队降清后亦被移防至关外。这被认为是双手刀法北传的起因。而在北方,则一般称为“双手刀”或“双手带”。于中国北方京津一带及东北关外地方,大部份和通背拳一起被传授,在形意拳门下,亦有双手刀的传授。
直到清朝末年,倭刀术在东南沿海仍有传承。如小说《施公案》主要角色关小西的兵器是“折铁倭刀”;清朝中叶另一部小说《儿女英雄传》中,女主角十三妹的兵器亦是倭刀,
现代苗刀主要起源自北传通背拳。1921年(民国十年),曹锟在河北沧州召募武术人才,设置武术营,聘请刘玉春、任相荣等任教习,传授双手刀法,命名为“苗刀”,武术营因此又被外界称为“苗刀营”,这是“苗刀”定名的原因。继承了流传于中国双手刀法的20世纪中国武术家.马明达考察,认为民国初年将传统的“单刀”称呼改名为“苗刀”,可能是为了避免与其他刀类兵器混淆[4]。但未见有史料明确纪录,改名时为何称为“苗刀”[4]。
-
明代武术家程宗猷所著武术书《单刀法选》开头,将自倭人传入的日本长刀,记载为“单刀”。书中记载之“单刀”形制为刃长三尺八寸,全长五尺。
Remove ads
招式源流
清朝年间,双手刀法随著戚家军与郑成功军队,流传至河北省与关外一带。至民国初年,出现三个主要流派。
在河北盐山县,劈挂拳师黄林彪向天津一名纪姓武师,学得双手刀法,之后将刀法传与门下张玉山与马凤图。1920年,马凤图加入冯玉祥西北军。1925年,马凤图将双手刀法编为破锋八刀,在西北军中推广。经由郝鸣九与于伯谦,将刀法传至东北军中,在东北流传。
形意拳门下的双手刀法源自天津中华武士会,由马凤图与李书文传至李存义门下,经改编,融入形意拳五行拳,成为五行刀。在对日抗战时,由宋哲元曾聘请尚云祥,至西北军中教授形意拳五行刀。
在河北桑园经营粮行的谢玉堂,自城外连镇的杨姓武师学得八趟双手刀法,杨姓武师则是从一位来自东北的游方僧人学来。1891年,来自天津太祖门独流通背拳的拳师任向荣与刘玉春,以太祖拳的单提腿,向谢玉堂换艺,习得这八趟双手刀法。在习艺之后,任向荣与刘玉春将原本通背拳法融入,另创八趟刀法,形成十六趟双手刀法。
套路
参见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