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英文京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英文《京报》(英语:Peking Gazette[5])是德裔英国籍银行家鄂葛岭(Alfred J. Eggeling)于1913年在北京创办的中英双语报纸[4]:41[6][注 1]。
鄂葛岭是出生于英国的德裔,在德华银行北京分行担任副理,他于1913年创办《京报》以发表国际银行集团的意见。[4]:41[12]
Remove ads
伍海德主编时期(1913-1914年)
《京报》首任主编伍海德(英语:Henry George Wandesforde Woodhead,简称H. G. W. Woodhead)享有“英国头号顽固派”的称号,明确表示他希望“所办报纸必须是英国报纸”[13]:180。1914年夏季时英德交恶,随时可能开战,当时伍海德因病到海滨休养,伍海德推荐陈友仁代理主编,鄂葛岭想知道他编辑的方针,陈友仁表示(当时)中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保持中立,《京报》也应保持中立立场。鄂葛岭说,如果他必须卖掉报纸,他会卖给降低英国在中国影响力的买主。陈友仁将谈话内容转告副总统黎元洪的英文秘书郭泰祺。伍海德回来上班后,鄂葛岭将一本小册子《关于英国的真相》交给伍海德印发,伍海德将其当德国宣传处理,在同一期同时刊出他的社论《关于德国的真相》,引起两人大吵。鄂葛岭警告,他不会让他出钱办的报纸攻击德国,伍海德反驳,说他身为爱国的英国记者有其义务。鄂葛岭越来越亲德反英,而伍海德则越来越亲英反德,两人的冲突难以调和。[4]:42-46袁世凯当总统时,曾褒扬伍海德,称其“稳固华洋亲善”、“向世界解说中国之难局”[13]:172。陈友仁向鄂葛岭表示,把报纸关掉太可惜了,鄂葛岭表示愿意出售,陈友仁说我们不太喜欢英国,鄂葛岭说这就行了。在郭泰祺的安排下,陈友仁取得资金买下《京报》,资金可能来自盐税,当时只有总统袁世凯与副总统黎元洪可以动用。陈友仁也取代伍海德成为主编。伍海德则转而透过英国人办的《京津泰晤士报》继续攻击德国。[4]:42-46
Remove ads
陈友仁主编时期(1914-1917年)
陈友仁担任主编后,选择以《字林西报》作为他的主要攻击目标,该报是英国在远东地区利益的主要代言人。当时中国对外贸易主要通过上海租界,但是贸易的主要受益者是英国与日本而非中国,因此遭到该报的猛烈批评。[14][15]有一次郭泰祺向黎元洪提到《京报》缺钱快经营不下去了,黎问郭怎么不帮忙,于是郭泰祺从副总统的特支费中拨了五万元给《京报》。[4]:48
1912年10月,弗兰克·约翰逊·古德诺在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推荐下,由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聘为宪法顾问,他起草的宪法于1914年1月在《京报》上发表。[16]1915年古德诺应袁世凯之邀写了一份备忘录,该备忘录被法制局译成中文《共和与君主论》于1915年8月3日发表,并被筹安会利用作为支持袁世凯称帝的理论。为了澄清,古德诺接受《京报》的采访,于8月18日发表,否认强加于他的观点。[17][18]《京报》记者因筹安会事及宪法起草事,采访问梁启超,于9月3日在汉文版发表。[19][20]梁启超的这篇反对君主立宪的文章刊出后,北京《国民公报》随即全文转载,全国各报闻风响应,引发中国人对帝制的嘻笑怒骂。[21][20]
1917年5月18日,陈友仁因发表文章Selling China(《出卖中国》),揭露段祺瑞内阁与日本秘密签订的《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与西原借款,批评其出卖国家,因此19日以妨碍公务罪被捕入狱四个月,该报也被查封。此案最后导致总统黎元洪罢免段祺瑞的国务总理职务。[22][23][24]《京报》是首先报导《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的报纸。[25]
Remove ads
影响
美国驻华外交官从1913年起在报告中就不时引用《京报》,其中包括袁世凯于1916年取消帝制令,黎元洪于1917年解散国会等新闻。[26][27][28][29]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在回忆录中也提到,在美国于1917年2月与德国断交后,京报鼓吹中国响应美国[30](中国于3月与德国断交)。中国政府为了解列强对华态度,也密切关注包括《京报》在内的外国报纸。[13]:172
出版社
参见
- 《京报》
- 《京报 (1918年)》
注解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